查看原文
其他

买书如山倒,做书如抽丝:图书编辑生存报告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0-02-25

俗话说得好,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爱读书的人未必知道,做书也是如抽丝,如分娩。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就像一本书的“亲生父母”。

我们经常调侃图书出版是夕阳产业,图书编辑太穷太难了。虽然平均下来国人的年阅读量只有七八本,但爱书人数量上毕竟还是够多。图书出版业的蛋糕虽小,但也小而巧;做书匠虽然不能发财,但也有独一份的快乐。本期反向流行邀请磨铁文治图书青年编辑于北、“做書”公众号主笔魏森垚,揭秘青年编辑们的真实生活,还有出版业的知识和秘闻。

  #节目在这里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长节目,反向流行已经在书评周刊的微信小程序,以及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音频平台上线,在以上平台搜索“反向流行”也可以听啦!

(长按二维码即可收听)


  #本期主播阵容  





  #本期嘉宾阵容  





*文章整合自本期反向流行播客嘉宾的发言,欢迎收听完整版节目


01

每个吐槽图书编辑的段子都过于真实


每个吐槽图书编辑的段子都过于真实:

“我的前对象是编辑,一个月4000块,996,天天加班没空陪我不说,我还得刷微博帮他卖书。我是认识了他之后,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性价比这么低的工作,正经重点大学硕士毕业,英语贼好,看了一堆难看的书和电影,文学素养高,每天辛辛苦苦改稿、校对、选题、办活动、搞营销、撕逼,一个月就4000块,出本大卖的书加个千百块钱。”

日本影视剧有不少讲图书编辑生活,比如加了恬淡滤镜的《编舟记》、加了热血滤镜的《重版出来》,还有“换衣服为主,看稿子为辅”的《校对女孩》……《天才捕手》金牌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推出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一众作家,引发了20世纪美国文学革命。不过,这种金字塔尖的编辑离我们生活还是太远了。

△电影《天才捕手》剧照

“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编辑充其量是在释放能量。他什么也没有创造。”

——麦克斯·珀金斯

对于今天的一名普通青年编辑来说,如何把自己的书做出来、推出去是头等大事。

02
捆绑营销,算编辑失格吗?
“做書”公众号主笔魏森垚分享了某畅销书编辑做营销有多拼的故事:怀孕时做某新书的全国巡回发布会,上场前换上高跟鞋就像换上战靴,仿佛来自时尚圈的性感女神,连讲三小时镇住所有观众;全能培护,作者心情不好时还能陪聊到凌晨陪唱K。这是年薪百万、热爱工作的顶层编辑的日常生活。

磨铁文治图书编辑于北说,本世纪前十年,一本书的平均销量几万册还算常见,而这两年平均销量两三万册,其实都很难了。如今10万就算迈入了畅销书的门槛。他做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me too#运动期间很有影响力,发行了60万册,在新作品中算得上绝对畅销,但跟以往那些百万级别的长销书还是很有差距。

最近,于北出版台湾作家甘耀明的长篇小说《冬将军来的夏天》时,因为营销文案以“房思琪姊妹篇”为卖点而被网友攻击,不少人斥责小说“难看”,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完全不是一个level”,还有“营销请上天”之类的恶评。于北解释说,“房思琪”已经是一个顶级的IP了,原本是想借一点她的光芒,来推另一本好小说,因为二者都涉及性暴力的话题,于是营销文案就说:“如果你读过房思琪的故事,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就未必买账了,毕竟作为社会事件的林奕含(她为小说付出了生命),与作为纯文学作者的甘耀明之间,有一道接受上的鸿沟。

与编辑前辈不同,今天的责任编辑某种意义上也要承担营销的任务。就像日剧《重版出来》里小田切让说,到头来读者还是编辑的衣食父母。做一本书的周期可以漫长打磨几年,但为了赶一个热点,也能闪电般两周就出书上市。

△日剧《重版出来》截图

即便再打情怀牌,也得尴尬地承认,书还是一件商品,靠其他行业的流量来反哺也是常见操作。东北作家班宇的小说《冬泳》因为被易烊千玺推荐而畅销,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现在拼着命希望明星们多读读书,也推荐一下我们的书”,于北说。

03

腰封这么傻,为什么还要做?

有人干脆把书籍的腰封称为“妖风”。
上世纪末以来内地群魔乱舞的腰封,今天已经成为群嘲对象。不过,据资深出版人聂震宁在文章中回忆,腰封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出版业,是重点书才有的待遇——不是打算获奖就是谋划畅销。腰封的玩法,最初是从日本学来的。日本书籍腰封的兴盛,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书业泡沫化的进程是同步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书业转向了商业化,而商业化必然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乃至名不副实的花式营销。

△“妖风”

你肯定见过很多傻腰封。腰封虽然傻,但对销量真有帮助,毕竟大部分人买书也就是很随意地跟风。于是各路腰封小王子(如余秋雨、梁文道)应运而生。当然,也有不做傻腰封、坚持让书籍自身发光的图书编辑。不过,那种腰封吹上天,内文很扯淡的,在内地和港台都大有书在。
中国世纪之交的书封特别“辣眼睛”,比如《洛丽塔》的书封就把各路欧美俊男美女堆在一起。这是世纪末民营出版业一下子腾飞时出现的“书商模式”审美,胶水剪刀拼成一本书,去出版社买个书号就能几万册或者十多万册地卖起来了。至今,中国的跟风书、山寨书,都有着惊人的炮制速度和销量——很多读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买了“假书”。
04
谁做了诺奖作者的书,就是中了彩票
反向流行录节目当天,正赶上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同时颁布,两位冷门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拿奖,中彩票的是后浪和世纪文景两家出版公司。
每次诺奖颁布前夕,图书编辑都在琢磨这回中头奖的是谁。幸运砸到的不只一家出版社,因为诺奖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只是一部作品。
△鲍勃迪伦回忆录《像一块滚石》
魏森垚有个朋友做过鲍勃·迪伦的书。鲍勃·迪伦意外拿诺奖的当晚,这个编辑正在办公室加班吃盒饭,刷到新闻时筷子“啪”地就掉在地上。于是赶紧去加印书,在印厂搞了个通宵。
不过,诺奖给文学书“带货”,很可能已经是前十年的典型现象。虽然莫言、门罗大卖,但这几年获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石黑一雄相比而言都销量平平。拿到诺奖的作家越来越冷门,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门槛也高,或许这也间接证明了文学市场在没落。
05

图书编辑的神奇癖好

图书编辑真的会把一本书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比如,“有俩图书编辑结婚,各自捧着自己人生中做的第一本书拍结婚照;有图书编辑去给妈妈上坟,烧了一本自己亲手做的书”,魏森垚说,“我觉得能在出版行业呆着的人都挺纯粹的,看ta的表情,你就相信ta是真的爱这个行业。”
图书编辑逛书店,有点像变态痴汉。比如悄咪咪跑去书店,暗中观察什么人在摸着自己做的书,看到书歪了就偷偷把它摆正,发现自己的书被摆在角落就不开心,偷偷挪到显眼的位置。这就是图书编辑的“扫店”行为。
“我们总爱说这个行业的今天不如80年代或者90年代好,但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特别好了”,魏森垚说。或许千百年来普通市民的阅读口味都大差不离,说不上变好或是变坏,所有流行的没流行的,都要经过时间淘洗才能知道答案。
“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做图书编辑的年轻人太难了,但还是有独一份的快乐。

  #本期节目将聊到  




02:39 吐槽图书编辑的段子,过于真实

05:33 国人还读书吗?图书行业还没夕阳?

07:30 一本书是怎样诞生的?

11:14 出版业还有传统师徒制?90后一统天下了?

13:0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发行60万,在小说里算顶级销量

16:35 中国的跟风书、山寨书,炮制速度和销量都很惊人

18:37 做书很快乐,也很消磨

21:12 把书当亲生孩子,拍结婚照、上坟都带上

22:30 原创文学书怎么卖?营销文案捆绑“房思琪”被读者骂

28:43 文化产品的尴尬:卖情怀

31:08 腰封很low很蠢很夸张,但对卖书很有用

34:12 《冬泳》被易烊千玺推荐,是小概率事件

36:00  90年代的书商模式,审美最不在线 

38:40 为什么年轻人能忍受低薪做图书编辑?

41:04 诺贝尔文学奖这几年的销量带动一般,作家愈发小众

44:19 图书编辑逛书店,就像痴汉“扫店”

46:27 图书编辑太难了,做几年就宽容了

48:20 我们身处做书的好时代


  #反向流行福利社  




欢迎分享本期节目听后感,留言点赞数最高的朋友将获得赠品一份哦~

p.s. 还有一些获得往期福利的读者没有发地址给我们,请尽快将地址发送到反向流行的邮箱fanxiangliuxing@163.com。



- END -

反向流行往期推荐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山东“地域黑”的前世今生:今天你鲁性大发了吗?

有猫的后现代生活

当代油腻图鉴:社会人的清明上河图

博物馆员的神秘生活:住冷宫,古色古香;修文物,朋克硬核

一言不合就battle,西北音乐是我们的本土老说唱

快手品鉴教程:从入门到精通


你有什么想聊的话题?勾搭反向流行聊天办公室主任☟

本文作者:董牧孜;音频剪辑:王静;编辑:林菁文。未经出版方或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