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街道地名说【第三集】
朝天宫地名说 第三集
略呈“L”形,东南到绒庄街,西北交泥马巷。
因明代南京手工业“十八坊”之一的踹布坊而得名。明代绒庄街是布匹绒缎生产的集中地,工匠们织成布匹绸缎后,在踹布坊进行后期加工处理。
陶李王巷
连接罗廊巷和汉西门大街的一条小巷子,约300米长,名叫陶李王巷。
相传有陶、李、王三个兄弟在此谋生创业而得名。另传明洪武年间曾任皇宫护卫官的陶、李、王三户人家最早居此而得名。
《明代京城图》载有此地名。相传此巷在明代专卖高档绫罗绸缎丝织品,因成品均放在官廊上出售,故有此名。
2003年拓宽后,北到汉中路、南到虎踞南路,统称为罗廊路。不过百姓还是多称罗廊巷,附近还有一居民区,称罗廊西村。
它源于民国《首都建设计划》和《首都志》,是当时自东向西小丰富巷、天主堂街、石桥街、牌楼街的统称。
明《应天府城图》载:北起无名路,南至小丰富路,名双石鼓。清《白下琐言》载:附近罗汉寺大门前有两面大石鼓,名双石鼓,路以鼓名。
其实双石鼓至民国时,是两条小巷子,1933年南京地图显示一条是南北巷,一条东西巷。南北方向的双石鼓北与管家桥南口接,南至三茅宫;东西方向的双石鼓东与管家桥南口接,西至螺丝转湾北口。
汉西门大街南起柏果树,北至汉中路,因近汉西门而得名。
《白下琐言》:“古名玉石街,后更名为汉西门大街。”明代时,此街为南京繁华之街。
曾名后家桥、候驾桥。
位于在莫愁路北端西侧,东接秣陵路,西交罗廊巷。
明代即沿用此名。这是大家公认的说法。其实本为候家桥,原来从今五台山往南有一条河沟,雨水顺其而下,经石桥、侯家桥、回龙桥入运渎。六朝东吴时,疑为二十四航之一,发水时,官军民等都在此等候而得名。
南京原有一条古巷,相传古代曾有棵大银杏树,得名白果树,后讹传为柏果树。
它东起堂子街,西至汉西门大街。2003年12月,与堂子街一起并入朝西街,现附近居民区还叫柏果树。
朝西街军械局—小营
清末于此设有军械局,后成地名。
1940年《最新南京市街详图》称旧军械局,范围有所扩大,北至侯家桥。
当时侯家桥西段称局后街,还派生出军械局路(南起军械局,北至侯家桥垃圾中转站)。军械局东,清末、民国还有一地名叫小营,大致现朝西街98号-102号小区紧邻朝西街一侧。传清末、太平天国时都曾在此驻军,保卫军械局,始称小营。现朝西街102号院内还有一排民国建筑,疑似当年军营。
古街巷,又名堂子大街、玉石街、玉石大街。
现东起朝天宫西街与罗廊巷口,西至柏果树与汉西门大街口,1946年《南京全图》还记载着其东至张公桥与古城隍庙口。明初有街。
据说明初修筑南京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的问题,多设澡堂于此,故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名堂子大街。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干脆就叫它“堂子街”了。明末清初,为南京著名的“黑市”所在地。
近期推荐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