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往事:西藏军区总医院,白杨树下的苏式建筑

拉萨别处 藏二代 2022-06-22





这段时间请允许勇哥继续带你走进拉萨北郊,从一个区域梳理出一座城市的脉络 。如果您曾在北郊生活过、如果您留有在北郊的影像资料,请和勇哥一起分享。


人,其实才是北郊最真实的记忆,今天当我们回忆北郊的时候,眼前总是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还让我们的记忆成为了彩色的记忆……



西藏军区总医院老住院部






现在的西藏军区总医院大门




现在的西藏军区总医院住院部大楼





记忆是城市的翅膀, 城市是记忆的根脉


一座城市, 如果没有记忆, 那么它便会成为精神的废墟


一座城市, 有了记忆, 那么它便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永生









(过去的总医院住院部)


勇哥小时候最怕打针,但更害怕总医院住院部阴森森的走廊。在人民医院打针,母亲一个人根本架不住我。实在没办法,父亲就把我带到总医院去看病,来到这里,恐怖占据了一切。为了逃避这个环境,后来再在人民医院打针,我一抗拒,母亲就说:不在这里打针,就让你爸把你带到总医院去看病。这一招果然灵验,我只能乖乖地就范。

再后来,春天勇哥和同学们跑到总医院摘桃花,一路过住院部旁边的太平间就头皮发麻。


再后来勇哥在总医院大礼堂看了一场至今还觉得是最恐怖的电影《黑太阳731》.


总之,总医院留给勇哥最深的记忆就是恐怖。





(俯看总医院住院部,它就像一架飞机的造型。)








1、像个飞机造型的住院部



来源:西藏商报

文:小兰





(张琪曾在总医院工作多年 ,这是她在当时的住院部留影。)



密密麻麻的树林、宽敞干净的水泥路、昂首挺胸的军人、和蔼可亲的医生以及院子里晒太阳的病人,是我第一次进入军区总医院时的印象。


10年前,在医院的林阴路上前行,不经意间看见一栋形状奇特的大楼,上面写着“住院部”。走进一看,里面繁复的布局仿佛进入了迷宫。


见到院领导,我第一个问题便是,住院部的大楼为何设计得如此繁复。想必已经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了,他忍不住笑着说:“这栋楼啊,严格地说,比我们医院的历史还长呢。”


  “1959年动工,1962年竣工,由前苏联设计师设计,高空俯视为飞机造型。”院领导简单地为我介绍了住院部的历史和外观,“当时我们和苏联的国际关系非常好,苏联也为我们国家的建设给予了不少帮助,这种飞机造型的建筑在国内很多军区医院都有,比如成都军区总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都是由前苏联的设计师设计的。”





(过去的总医院住院部)



  “为什么要设计成飞机造型呢?”这是我最不解的地方,这个造型导致我走进住院部后,仿佛进了迷宫一样。


院领导说,这个设计在当时来看是相当科学的。首先,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当时的飞机只能进行低空轰炸,而住院部修在大山脚下,这使高速飞行的敌机没法对住院部进行轰炸;其次,飞机造型的住院部使得各个科室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如果发生火灾等险情,无论灭火还是疏散人群都会更及时;而且这样一来也方便了病人治病,他们不用像别的医院一样,看一次病还得从这栋楼跑到那栋楼。“更为合理的是,机翼位置的科室结构很对称,采光条件非常好……”





(军区总医院医生为百姓看病)



听着院领导的介绍,我不免惊叹,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西藏,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来建造这么一栋高科技的楼房?工人们当年的劳动场景会是怎样?


“施工都是周围的老百姓无偿地帮助我们,他们不要工资,只是中午在这里吃顿饭。老百姓们在这里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并且不计报酬,这让军区总医院的全体人员非常感动,也给以后军区总医院和老百姓的和谐共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院领导说,他是1978年正式调到军区总医院任职的,当年住院部的修建情况他也只是听说,但从1962年住院部竣工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这50多年的时间,住院部除了屋顶有部分老化外,墙体依然非常结实,“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医院,住院部修好以后,才改为西藏军区总医院的,这么多年来,军区总医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住院部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看着窗外的和谐景象,院领导感慨地说。




(张琪在总医院留影)





2、像迷宫一样的住院部



当年在军区总医院玩耍过的人杨先生,他告诉我,小时候,他总是会和小伙伴们到军区总医院里偷桃花和桃子,那些桃树就在住院部里面,每次他们去偷桃花、桃子的时候都非常害怕,因为那栋楼阴森恐怖。有时候他们正偷得兴起,突然听见一声“鬼来了”,就会吓得“鸡飞狗跳”,而好不容易偷到的桃花或桃子便会被扔得满地都是。





(在总医院当兵时的杨子,照片中大门里面那栋建筑就是总医院大礼堂。勇哥在 这里看过至今认为最恐怖的电影《黑太阳731》)



不光是孩子们对这栋楼有种莫名的恐惧,就连在这里工作的医生说起当年的经历都心有余悸。“那时走廊里没有声控灯,晚上下了班,我们自己都会吓得毛骨悚然,转来转去老是找不到出口。”


在军区总医院工作多年的姜医生说,“特别是值晚班,那更是怕得要命,整栋楼除了病人和几个值班人员外,就没有人了,有时候远远地听见一阵脚步声,都会吓得冒冷汗。”


说着说着,姜医生笑了起来,“那时候还小,根本不懂这栋楼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只觉得阴森恐怖,不过现在好多了,到处都有灯,我们再也不害怕了。”




(在总医院当兵时的杨子,在住院部外面的花坛里留影 。这株桃树是很多老拉萨人都熟悉的。)






3、在总医院喂猪种菜的日子



对于军区总医院的记忆总是脱离不了“新奇”二字,当年医院里的生活场景绝对让人惊叹。


就连院领导都笑谈道:“那时候,医院院子里是牛羊成群走、鸡鸭到处飞,菜地里郁郁葱葱、果园里硕果累累啊!”





( 当年,总医院的猪被养得膘肥体壮。)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军区总医院有工作人员数十人,加上家属就是100多人,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门口平出一片地种菜,或者圈出一片地养猪养牛养羊之类,院子里还有大家亲手栽种的果树……劳作时,大家边干活边聊天,有时还齐声歌唱,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每到秋季,果子成熟了,在医院外面住的同志都有幸分得几斤新鲜水果,大家将果子用报纸包着,蹲在一旁就啃了起来。每每这时,分给大家水果的人都会很开心。


在总医院工作多年的姜医生说,有时候值夜班实在无聊,她和同事还会溜到菜园子里去偷白菜,大功告成之后,大家就在科室里用个小锅煮起了夜宵,放点猪肉罐头、放点水,就那么煮出来,没盐没味的,“但是吃起来比海鲜还香呢!”


“虽然那种生活很好,大家也很开心,但牲口的粪便、烂菜叶子之类的还是会弄得医院里的卫生状况很不好。”李院长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物资也丰富了,医院便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绿化工作。




(现在的军区总医院 门诊楼)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1995年,我们找了三台推土机、一台挖掘机、三台装载机,把医院里除了建筑之外的地方全部给推平了。”经历过那次绿化工作的人恐怕都记得,当时医院里流行两句话,那就是“推土机在哪里,院长就在哪里。”和“要找院长,先找推土机。”——原因就是院长每天都在推土机旁边指挥。


令人赞叹的是那次绿化工作,医院没有请工人,全是自己的工作人员在干,有的女同志身体不好,仍然顶着烈日干活。大家都穿着拖鞋、戴着草帽铲呀、挖呀,“当时院长晒得可黑了,除了皱纹里面有点白,其他地方全是黑黝黝的。”想起当年的场景,姜医生忍不住感叹。




(总医院绿化搞得非常好。)



将原来的牛棚、猪棚、果园等推平之后,大家要做的就是种树了。“全都是外行,给人看病我们是高手,但说起种树来,还真没几个在行的。”院领导说,为了成功地种活每一棵树,大家还得翻看农业技能手册,挖坑的时候也是有多大力气就使多大力气,尽量挖深挖大……


一转眼,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大树,“听说在这之前,军区总医院也曾多次搞过绿化,但为什么以往没把树种好,而这一次却大获成功呢?”我不解地问姜医生。她说这里面功劳最大的就是院领导了。很多次,她来上班时,都看见院领导在树旁查看情况,以至同事之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他大连的家门在哪都不知道,但军区总医院里哪棵树生病了、哪棵树需要移植他却一清二楚。”






4、那里的孩子真幸福



现在在某部队单位工作的陈谨听说道:“我虽然没有住在军区总医院,但离那里非常近,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军区总医院的孩子,小时候,我经常和他们一起去医院玩。”谈笑间,陈谨打开了尘封20多年的记忆闸门——





(当年在总医院留影的军人。)


我是1983年来拉萨的,当时父亲在二0三车队工作,我在一所子弟小学上学。由于我们的学校离军区总医院很近,那里的许多孩子都在我们学校上学。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很差,我平时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而总医院的孩子却有很多零食吃。记得有一次,一个总医院的孩子带了花生到学校,虽说我俩是好朋友,但她仍然舍不得分给我吃,看着她美美地吃着花生,我拼命地往肚里咽口水。回到家,我向父母说起这事儿,父亲难过极了,他立即骑自行车去了拉萨市中心,但找遍了整个拉萨城,他还是空手而归。





(当年在总医院留影的军人。)



尽管吃不到好东西,但我也有很快乐的时候,那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军区总医院玩捉迷藏、丢沙包……玩疯了老是忘记回家。


时过境迁,现在很多军区总医院的同学已回内地了,大家已经多年都不曾联系,也不知道现在他们的境况如何。





5、三毛与西藏军区总医院


1990年秋天,三毛抵达拉萨半天就开始遭遇“高原反应”,她被送进了西藏军区总医院,三毛的体检结果症状为:轻微脑水肿和肺水肿。这样的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在西藏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在病床上躺着的三毛,头发乱如荒草,鼻孔里插了透明的输氧管。三毛第二天身体依然处于不适状态,未能在拉萨活动。

因为身体原因,她几乎只能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氧,一边目光如炬地打探着窗外深蓝色的雪山。洁白的床单,四周同样洁白的病房,摄影师车刚为三毛拍下的照片全部是在病床上,那一种时光无法改变的白色昭示着生命的无常。



(三毛在布达拉宫广场)








相关阅读:


西藏往事:拉萨北郊,一条河流的航标


西藏往事:邮电大楼 ,往南是家往北是童年


西藏往事:拉萨啤酒厂 ,青工喝醉了酒才敢唱《情网》


西藏往事:解北商场,我曾在那里买到过三床高原牌毛毯


西藏往事:解北商场,开业时还在二楼窗口抛撒过彩电票


西藏往事:二0三车队,那时为了抢菜吃 我们把锅都端到公厕里去了


西藏往事:机修厂,当年生产的珠峰牌高压锅你用过吗?


西藏往事:军械厂,童年的玩具枪和老电影


西藏往事:军修厂,第一代职工来都自内地的军工厂


西藏往事:拉萨大修厂,北郊的“北大”


西藏往事:拉萨师校的“芳华”


西藏往事:三级站 ,我们都是搬运工 姑娘浣衣躲扛包


西藏往事:拉萨江思霞(北京路)的众生相


西藏往事: 西藏人休假记忆,在西藏成办二所买飞机票要 “挂号”


西藏往事 :拉萨胜利电影院、光明电影院你还记得吗


西藏往事:温室,摘一把“春韭”包饺子


西藏往事:拉萨邮电大楼 ,当年报时的乐声就是《东方红》


西藏往事:川藏运输线上的女修车工


西藏往事:嘎玛农场苹果树下摘苹果的时候


西藏往事:当雄机场, 雪山脚下的“纳斯卡线条”


西藏往事:彭波农场,从西藏的“北大荒”到“北大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