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本历史名著(必备书单)|百年学脉特别推荐(五)

2016-05-20 商务印书馆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

历史学既是科学亦是艺术。

——张荫麟


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一大经典,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百年学脉特别策划历史篇来啦!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今天是“百年学脉”特别推荐的第五期,关于历史的50本名著,值得收藏。

 1.钱穆《国史大纲》(上、下) :在民族危亡时期,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杨联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有汉学界第一人之誉)


这段话可以说反映了他全部学术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是贯穿在他全部学术中的核心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是为了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钱逊(钱穆之子)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内容於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开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此书系钱穆先生于抗战期间写成。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无出其右。




2.张荫麟《中国史纲》 :天才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未完之作,广受赞誉。


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

——钱穆


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

——熊十力


全书考察了自夏商周到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叙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作者举重若轻,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并在行文中阐述自己的见解,书中的不少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下) :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写的历史


旧历史写尧、舜、禹、汤、文、武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样。本书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原则到具体的中国历史,这是和旧历史完全不同的。

——范文澜


本书被认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中国历史,在当代中国史学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4.柳诒徵《国史要义》 :先生文史学之晚年定论


公精于礼,言史一本于礼。

——熊十力


吾国之礼,相当于外国之法,裁制君权,不亚于他国宪法。

——柳诒徵


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中国史学的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





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一本史学名著


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外国学者已经替我们把路径开辟了,我们接手过来,正是事半功倍。

——郭沫若


本书它突破了以历史文献为“国故”的局限,将其拓展到地下出土实物,把《诗》、《书》、《易》里面的的纸上史料,把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提出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6.金毓黻《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


余之研史,实由清儒。清代惠、戴诸贤,树考证、校雠之风,以实事求是为归。

——金毓黻


金毓黼是20世纪上半叶很有成就的史学家。本书主要论述史官、史家、史籍的产生及官史、私史之区别;史学之重点在撰史、论史两个方面;撰史途径中的两个转折;史料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7.何炳松《通史新义》:较吾国固有者为切实而适用,足备国内史家之采择


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教育、中西历史均有研究,是一位融汇古今、学贯中西的史学家。

——周谷城


推求过去,以谋现在,而测将来。

——何炳松


本书借鉴西方史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并发挥了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重斩进行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




8.李守常《史学要论》:20世纪中国史学上最早面世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奠基之作


这本小册子凝结着一个革命家、一个无产阶级理论家对人类前途的真挚的希望。

——白寿彝


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

——李大钊


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李大钊(字守常)在唯物史学方面的观点,他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史学与其相关学问间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六个专题。




9.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 


不论在采辑资料方面,或在编写内容方面,都应该以姚先生这部著作为最好。

——王重民


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




10.向宗鲁《校雠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


神童雅号“向书柜”


本书是向宗鲁学术研究的代表著作,对校雠学的产生、源流、发展、原则等作了较为清晰的阐述,是古代文献学的重要著作。




11. 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勾勒出了中国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貌


早年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章门五王(天王黄侃,东王汪东,西王朱希祖,南王钱玄同,北王吴承仕)”之一


逖先博览,能知条理

——章太炎


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史学主体之大用也。

——朱希祖


作为一本史学通论,全书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中国史学的相关情况,对史学做了一个详尽的分类与分析,分别对编年史、国别史、传记等多个中国史学的派别做了具体的论述,也提供给了我们具体的史学作品。



12.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学识的记里碑”


《通鉴》之博大,特于此著明之。清儒多谓身之长于考据,身之亦岂独长于考据已哉!今之表微,固将于考据之外求之也。

——陈垣


本书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陈垣先生还以此观照现实,在其中融进了诸多现实感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民族情怀。




1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 :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好书,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


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梁启超


本书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本书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14.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上、下):中国文化史研究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国于大地,必有与立。

——陈登原


全书分上下两册,考察了从上古到近古的中国文化的生成、定型、发展的历史。全书以资料丰富见长,立论也颇有深度。为当时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必读书,曾被列为大学教材。




15.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推崇文武兼备,认为武德使人坦白光明,而文德之畸形发展会导致中国社会走向病态


凡在社会占有地位的人,必须都是文武兼备、名副其实的真君子。非等此点达到,传统社会的虚伪污浊不能洗清。

——雷海宗


本书通过对两千年来中国兵员组成、兵制和兵文化的考察和剖析,从某种特定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反思。书中对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架构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中国国力盛衰的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等问题皆有精彩独到见解。





16.顾颉刚 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第一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理专著


吾人处于今日,深感外侮之凌逼,国力之衰弱,不惟汉唐盛业难期再现,即先民遗土,亦岌岌莫保,衷心忡忡,无任忧惧。

——顾颉刚


本书由我国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及历史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念海先生合著。记述了从夏代到民国初年中国各个朝代疆域的变迁,以及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情况,书中附有31个制度表和27幅各朝代疆域地图。




17.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海洋交通史的开山之作


作者在国内首次对中国历代与南洋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各次航行的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的地名沿革、风土人情进行了综合考察,对以往史志中一些地名上和路线上的存疑或不明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8.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转变”的重要著作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9.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


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

——邓云特


本书第一次全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以迄于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同时分析了灾荒的自然、社会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口流移和死亡、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经济衰落等方面,就灾荒对社会的实际影响作了较具体的论述。本书还详尽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及其利弊得失。




20.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的论著


我这本书虽然不敢担当转移妇女生活的大任,但最初也有两个希望:第一个希望,希望趋向新生活的妇女,得着她的勇进方针。第二个希望,希望社会上守旧的男男女女——自信旧道德极深的人们,能明白所谓旧道德是怎样一种假面啊。

——陈东原


本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在观点上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于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多有描述及批判。



 21.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拉开了30年代知识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序幕


士大夫阶级实为中国治乱之原。优秀分子大抵贱工贱商而趋于政治活动,则生产技术不易改良,而农工商业不能进步。游惰者多,官位又少,则政争便由此激发。

——陶希圣


本书对于士大夫和官僚产生的根源及其腐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均做了历史范畴的揭示,亦论述了封建制度毁坏的原因及封建势力继续存在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方面予以了论证。



《婚姻与家族》也是陶希圣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该文阐述了宗法、宗族、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分析了生产关系演变与上述制度演变的互动关系。 


2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化工程的开山之作,它为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实论史的新方法


这部从服饰角度以实证史的编写项目,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实物为展示主体,以文献为背景资料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揭开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面纱。

——王亚蓉


本书依托丰富的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见发明,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清晰的轨迹,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的演绎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有极好的史料价值。






23. 滕固《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 百年来具有发轫之功的第一本中国美术史


他对理论家个性的生动描述,对理论前后贯通、深入浅出的阐释,以及文化史的联想,使讨论显得十分丰满,远非同时期一般画学著作可以相比。

——陈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滕固是一位颇具成就的美术理论家。本书选取了作者《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和《唐宋画论:一次尝试性的史学考察》这三篇代表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成果。




24. 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


惟所谓“黑影”者,即只涂出对象之影,或用黑色,或用红色,不必一定都是黑色。

——裴文中


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今天我们读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这部著作,恍然发现,原来在几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就有了了不起的艺术。本书更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相参,对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做出了精当的描述。






25.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丁山先生的遗著


一个民族,追寻他的文化来源,由文字记载以前至于邃古之初,时代愈悠远,故事愈神秘,神秘至于不可再追寻的阶段,便断之以洪水。

——丁山


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徐中舒《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


凡是社会发展阶段相同的民族,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都应当有相同的、一定的形式。

——徐中舒


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




27. 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  以文字形式展现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的学术成果汇编


为确立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是与中原地区文化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共收入七篇论文,包括《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28. 李济《安阳》:我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其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


写作《安阳》时的李济,是在把他毕生关怀的安阳的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写的,也是倾其毕生的心智写成的。文字笔调上的净化,更体现了他人格的升华。

——李光谟


就中国考古学说来,我们仍旧生活在李济的时代。

——张光直


本书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的。该书堪称对殷墟10年考古史的全面总结,更是作者对中国甲骨文考古史的全面回顾。作者在书中回顾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详细介绍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对殷墟的挖掘和研究,并据此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上古史和古史传说的一些深层思考。




29. 翦伯赞《中国史纲》(一、二卷) :《史前史、殷周史》出版后随即在战时的重庆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秦汉史》则是中国史学界的第一部“秦汉史”专著。


这本书,我虽不敢说它已经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但至少它已使这一段古史,显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一言以蔽之,从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

——翦伯赞


本书是翦伯赞的名著之一,包括《中国史纲·第1卷:史前史 殷周史》和《中国史纲·第2卷:秦汉史》。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资料丰富,文章生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0.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上、下):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

——顾颉刚


作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顾颉刚先生以开拓性的思维揭示了所谓三皇五帝的中国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以缜密的考证纠正了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并通过考订古书著作年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了基础。




31.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钱穆先生学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一部给诸子学研究带来新气象的专著


君书体大思精,唯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已。

——蒙文通


全书通过分析先秦诸子的著述,并通过引证大量史料和史书,对自孔子至吕不韦的先秦诸子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各家思想流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一一进行考证,从而订正了司马迁《史记》以及后人有关先秦诸子论述中的伪误之处。本书有助于廓清先秦诸子思想发展演变的真实脉络。




32. 童书业《春秋史》: 一部将极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写出之作


言春秋者,考察之情,去取之慎,盖未有逾此书者。

——吕思勉


就专著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代替建国前出版的童书业《春秋史》这一部书。

——李学勤


本书是一部将正史体裁、纪年体、纪事体、政书及会要体、考杂体等体裁写作之长融会而创作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体裁。作者将深奥复杂的考证化为通俗浅显的白话文,其学术价值一直收到学界的赞赏。




33. 吕思勉《秦汉史》: 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


从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

——吕思勉


本书将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即做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细的阐释。对社会经济,对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分为许多章节做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




34. 黄文弼《西域史地考古论集》:  将史学、地理学和考古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融通为一


高昌自汉至元,历经一千五百余年,政权之更替,民族之变迁,于城墙之建筑术及其形式,均有影响。

——黄文弼


本书以《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和《西北史地论丛》两部名著为底本,从黄文弼先生的全部历史研究和考古著作中选择最重要的论述部分,摒除图版、说明以及一些次要繁琐的部分,编选而成。作者在进行历史论述时往往包含着他所亲身考察的地理、考古内容,而在他的考古著作中又往往包含着他的历史、地理研究心得。




35.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 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


集权中央实在是一把两面锋利的刀,在君主精明的时候,可以利用它来压制豪族;在君主黯弱的时候,仍旧要被豪族取去,反来劫制君主。 

——杨联陞


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他的著述既注重宏观,又关注微观,以小窥大,以点观面,读后经常带给读者学术思路上和现实观察上的诸多启发。本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陞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




36. 杨树达《汉书窥管》: “汉圣”杨树达先生的代表著作,《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清代考据学直至民国时期现代学术兴起对《汉书》研究的最高水平


杨氏“诵班孟坚书不复持本,终卷不失一字,古所谓汉圣者无以远过。”

——余嘉锡


本书体例依照《汉书》篇目,以《汉书》疑难章句为纲,先录儒先成说,再作按语,作者以炉火纯青的文字音韵训诂文法校勘修辞学养加以辨正。全书涵盖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学术分支,是古代汉语专业的必读书。




37.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历史学为通儒之学,为古今合一之学,故往往言远而意近。

——贺昌群


本书对魏晋时期玄学思潮进行了总体上的梳理。作者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史学家的特长,将清谈思想放在两汉魏晋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依据丰富的史料和缜密的分析判断,挖掘清谈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来龙去脉,发现其中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与整个时代思想大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3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纵横驰骋,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

——陈寅恪


东汉的选举是以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作,并在1954年加以修改和重写。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和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问题。




39.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


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吴宓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40. 岑仲勉《隋唐史》:中国近代以来新旧交替而又急剧变革的这一特定时代的产儿


该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




4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先生的“里程碑”式史学代表作


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

——向达


本书汇集了向达先生自1926年到1954年间发表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既有从中外文化交流史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重新审视的力作,也有作者多次前往西域进行历史考察的收获;既有作者对敦煌学资料所做的文本上的考证和研究,也有作者对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的探讨。




42. 吴天墀《西夏史稿》: 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研究史重要著作


给荒芜寂寥的西夏史园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徐中舒


系统介绍了西夏王国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社会形态,深刻剖析了西夏王国前后期的政治概况及其与两宋、辽、金之间的军事战争和对外关系。作者超越了前人狭隘的民族观念,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为原则,审慎采择既定史料和前人成说,合理运用最新原始文献和考古资料,发表了诸多独具慧眼的新见。




43.  邓广铭《岳飞传》: 为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树立了标杆


中国20世纪宋代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这个答案,成了千百年来传诵极广的名言。

——邓广铭


将岳飞的生平事迹引入到历史研究的范畴中,不仅在考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岳飞的生平及形象,搞清了围绕岳飞的很多史实,澄清了很多历史疑点,而且,还精辟地阐释了岳飞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




44.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著名史学家吴晗学术方面的扛鼎之作


这正好象一个故事,时代越后,故事的轮廓便越大,内容也越充实。

——吴晗


本书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条分缕析,经由缜密的考证和推论,揭示了明朝著名大案——“胡惟庸党案”的真相,首次还该案以历史本来面目。本书除《胡惟庸党案考》外,还收入了吴晗18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其中既有他在明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他在元史领域的研究所得。




45.  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有关清史问题的权威之作

近代清史学科奠基人


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




46.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


大户之织机为着市场而生产,小户则为着取得报酬而生产,他们是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他们所谓“相依为命”、“相资为生”。

——傅衣凌


本书以明清两代为限。在排列次序上将按专题性质和时代前后为分类标准,然后再参照写作年代排列,使同类问题能历史地看出作者研究历程的变化,从各角度反复论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迟滞问题。




47. 郑天挺《清史探微》: 清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亦是集郑先生清史研究成果之大成


本书收入了郑天挺先生研究清史的四十余篇论文,内容包括《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史语解》、《清代的幕府》、《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等。




48.罗尔纲《绿营兵志》: 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


“中国军事历史学家”,他这些关于清代的军事著作对充分了解晚清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本质极其重要。

——美国学者拉尔夫·尔·鲍威尔


本书以研究清代国有汉军即绿营的起源与沿革、组织管理制度为主题,详细分析了清代绿营这一兵种的组织结构、统辖关系、升迁考核制度、俸禄军械等的管理内容。全书分为三卷十五章,附有详细的绿营营制表。




49. 连横《台湾通史》(上、下):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


苟欲以二、三陈编,而知台湾大势,是犹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连横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它自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



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经营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


50. 张星烺《欧化东渐史》:  辩证地审视了西方文化东渐对中华文明带来的有益变化和不良后果,对全盘西化和排外主义都持否定态度


西洋人得其术虽迟,而铸造发达改良,则较中国为速。中国人得一法,死守不变。政府重文人,轻百工。社会亦以为尚。

——张星烺


本书旁征博引,论证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碰撞并影响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从宋、元朝到20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




每日福利:

即日起到2016年6月底,每天送出精品好书一本!

回复“历史”两个字给我们即有机会获得本书单中的精美图书一本。


往期福利发放:

感谢各位读者参与我们周二回复“经济”的活动。恭喜“隐形繁星”朋友获得经济类精美好书一本。请将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给小编。赠书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各位亲都有获得赠书的机会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