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委员风采】白明:构建心血管急危重症规范化救治体系 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甘肃农工 2023-02-17

白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第十三届甘肃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员,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医院管理者、心血管病专家,白明深感责任重大,始终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认真履职,提升履职尽责水平,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当好人民政协制度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人民健康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白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段话,并以此鞭策自己以主动担当作为的自觉,用扎实的履职成效,积极践行“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的使命要求。

“我认真聆听了省政协常委会报告、省委书记胡昌升讲话及省长任振鹤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详实,硕果累累。其中提到,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变,医疗卫生工作者应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应该认真总结3年抗疫经验,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及群众健康宣教建立常态化机制。”分组讨论时,白明讲到。

结合兰大一院及个人3年多的抗疫实践,白明充分认识到分级诊疗及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加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加强常见慢性病科学化管理及急危重症识别、早期处理及网络化转诊机制建立,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已成当前医务人员共识。

在深入调研、开展座谈与交流等基础上,结合专业领域的实践,白明在“两会”上带来了两项提案,一是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识别与处理,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二是营造环境、释放压力———让医务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中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甘肃省地域狭长,城市分布离散,县域医疗机构或者基层卫生院,在心脑和血管救治能力差异较大。而心脑血管救治的关键是早期血运重建,这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还有严格的、规范的、综合的救治体系建设问题,因此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识别与处理能力、需要加快以胸痛中心为代表的心脑血管急危重症规范化救治体系建设,持续健全完善区域内急性胸痛协同救治体系,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保障防线。

在救治实践中,我们发现,高危胸痛患者发病后呼叫120比例及发病后2小时内就诊比例均较低,大部分医院接诊急性胸痛患者中呼叫120入院的比例都在5%以下,发病后2小时内就诊比例都在10%以下,提示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度较低。因此,结合“心肺复苏周”“世界心脏日”、“1120心梗救治日”等重要节点,积极开展心血管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救治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科学认知,至关重要。

岁末年初,我国疫情防控步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急危重症患者日渐增多,医务人员面临新冠感染和患者救治的双重压力。因此,一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切实担负社会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新阶段疫情防控要求,优化调整医院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并扎实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着力做好“一老一小”医疗救治,不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患者。另一方面,当前,虽然新冠病毒致病力已明显下降,但感染人数也在增加。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新冠感染者双重身份,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巨大。因此,白明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科学统筹,整体安排,采取务实、贴心的举措如舒缓压力、提供生活保障和必要的休整以及精神鼓励,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让医务人员安心暖心,并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减轻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对在奋战医疗救治一线且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在人才项目遴选时给予倾斜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让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救治中去,确保他们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

扫码关注

甘肃农工

获取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