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隐私看起来只值1分钱:只需身份证号就可知道一切

《新金融观察》 LBS 2022-10-05

        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包括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境记录、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银行记录、驾驶证记录等11个项目在内的材料,统称“身份证大轨迹”。


  你视为跟财产一样宝贵的个人隐私,在网络黑产那里,可能只值1分钱,不论你是每天操心柴米油盐的普通人,还是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投资人。


  卖你的隐私能赚1分钱


  “不需要,不需要!”不知从何时起,每天接到的电话,你大多会这样回复。


  不论你是谁,日常生活中,一定经常接到房产中介、小额贷款、保险理财、股票投资的骚扰电话。甚至其中有一些人可以在电话中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消费记录以及其他资料。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也不知道上面这条微信广告是否和你们平常浏览内容有关,你们看到的都是什么(手机浏览才会看见广告)


  只是,你并不知道,当你因为这些电话不堪其扰、提心吊胆的时候,那些贩卖你信息的人可能仅仅是为了从中获利1分钱


  重庆一名销售人员多次向他人推销并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共计3161491条,获利共计49200元,每条信息约合0.016元


        一名曾在上海知名化妆品公司工作的离职人员,利用原来掌握的原公司QQ账号密码,盗取原公司客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倒卖,通过违法手段获取各类公民信息达1000多万条,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信息贩子出卖大量个人信息,获利近10万元,相当于销售每条信息获利0.01元


        一名房地产经纪人,从2014年开始,在日常业务活动中,就以购买、交换等方式非法获取了大量楼盘业主、车主、股民等各种类型的公民个人信息,其出售公民个人信息300多万条,非法获利2.6万元,每条信息约合0.009元


  此前,有其他媒体报道称,记者以了解亲戚结婚对象为由,联系上一家名打着做商贸旗号的服务商,工作人员介绍,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包括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境记录、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银行记录、驾驶证记录等11个项目在内的材料,统称“身份证大轨迹”


表面上我衣冠楚楚,其实我形同裸奔…


  这一“全套服务”,收费仅850元。服务商工作人员表示,如果针对性地查询单个项目,则收费另计,“查个人征信费用是300元,查开房记录200元”;另外,查询单个项目,如开房记录可当天出结果,查“身份证大轨迹”全套则要等到第二天。


  另有调查案例显示,有记者在一家数据公司花了3.8元就买到了关于自己的详细报告,此份报道多达33页,里面记录了他本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通话记录详情、个人消费账单、机票火车票的使用等等。


  根据数据显示,这半年时间里,他共煲了3次超过1小时的“电话粥”,累计通话时长达214分钟。该报告还量化了夜间活动情况占比,为3%。其中,记者通信最频繁的是当年6月。在消费记录方面,他每月的手机话费在200元左右,半年充了6次话费,最大单笔充值金额达500元。


  此外,报告还记录了出行信息。比如当年国庆期间,他曾往返惠州、广州和深圳三地。过去半年有过一次出境旅游,在日本呆了10天。每一次开房记录,都可把入住时间精确到秒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份详细的报告里还根据联系次数,将与他进行过通话的1000个手机号码罗列出来,包括完整号码、归属地、通话时长、最早和最后通话时间等。

警察都不一定能掌握这么全


  以上两个调查案例分别发生在2016年和2017年,在此之后,QQ禁封了一大批“个人信息买卖”的QQ群。新金融记者在百度贴吧等途径得知,目前关于个人信息的买卖依然活跃,只是手段和以往相比更为隐蔽。


  根据一个在贴吧声称可以提供查询个人信息服务的QQ群信息,新金融记者尝试加入,但由于没有输入正确的验证暗号而未能成功。这是一个以“收账”为名称的QQ群,在QQ上搜索这样的群有很多,都声称可以催债、要账,但每一个群都有“暗语”,需要严格的身份验证。


  除了QX群、某度贴吧,另一个个人信息暗地交易的渠道就是淘宝。


  在某宝上,一家店铺只卖虚拟产品,其中一套美女生活照的售价是18元。当询问“一套照片是多少张”“包不包括视频”“照片从哪里来”“会不会被照片主人起诉侵权”等问题时,对方回复“拍下付款后店家第一时间看到后会安排发货,美女套图有20多套,包括生活照和视频,其他问题一概不回复。”


  不过,几天之后,该店家被淘宝平台下架。


  另外,某宝上还有售价为128元的“地图商家信息手机软件”的商品在交易。根据这个软件,选择国内某个城市的某个街道,街道上所有的店铺具体位置和联系电话等联系方式就能全部显现出来。这份月销44笔的商家信息搜集软件,被很多买家评价很好用,“软件给力”“老板包教包会”“便于业务推广”。


  1分钱背后的黑产


  你在这厢一无所知;他在那边已将你明码标价。在网络黑产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


  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当年累计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9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463名,打掉涉案公司164个。


  “目前个人信息泄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途径。一是个人无意识地把信息泄露出去。二是那些拥有大量数据的企业或者个人,故意泄密信息,进入黑色链。第三方面主要是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入侵相关企业、部门的网络数据库,从而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国内一大型安全软件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显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已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以“技术类”窃取方式居多。“目前,不少黑客通过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恶意APP等方式,通过数据库,把信息窃取掉。”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缺位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政、教育、卫生、人社、通信、金融、邮政、快递等部门拥有海量公民个人信息,一些单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职责没有完全落到实处,造成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


  他进一步分析说,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薄弱,极易遭到黑客入侵、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内控安全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实,内部工作人员为牟取不法利益,违规查询、非法窃取并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多发;在进行政务和信息公开时,未能妥善处理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间的关系,造成信息泄露。


  对于不法分子而言,金钱的诱惑驱使其持续作案。


  公安机关侦破的大量案件表明,犯罪嫌疑人大多是从最初几百几千条信息倒卖开始,之后主动在网上寻找资料来源,高价倒卖,数量很快上升至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条。犯罪嫌疑人根据信息“含金量”进行标价,新开楼盘业主、新购车辆车主、新生儿家长、入学新生等信息价格最高


  据了解,随着近两年网络安全法和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的相继实施,以及公安机关连续两年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国内大数据行业违法违规获取数据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大数据的采集、流通、交易、应用等环节总体仍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均没有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应受具体行政处罚措施,这给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带来了不便。”上述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纳入刑罚处罚,但是没有行政处罚的前置性程序,从民事责任直接跨度到刑事责任,跨度太大,由此出现了立法应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时只有刑法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合力。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