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如何靠节俭,买到人生第一套房的?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戳右上方蓝字「星标」晏凌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我是如何靠节俭,

买到人生第一套房的?




文/晏凌羊


1

 

我出生于中国西部几乎最贫困的乡村,从小物质匮乏导致我十分节俭,因此,即使参加工作后,我也不怎么舍得花钱。

 

上大学的时候,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我,穷得叮当响。从昆明到北京的那趟火车,硬座学生票最便宜是161块,我宁肯把自己双腿坐肿,也不舍得买一张卧铺票。春运期间,火车挤得人根本去不到厕所旁边,我几次憋尿憋得膀胱要爆炸。

 

没办法,家里穷,父母也是各种省吃俭用,甚至连生了病都拖着不肯去看,我怎么好意思多花钱?


有一年,寒假比较短,为了能省点路费,同时也赚点勤工俭学费,我连春节都没回家。

 

大学时候,因为没钱出去玩,我大部分时间只能窝在有暖气、有空调和免费的图书馆。不过,现在看来,这似乎也不是坏事,因为那时候我阅读了大量的著作,所以今天写起那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才能得心应手。

 

四年大学,我几乎就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也没去看过什么演出——嫌票价太贵。

 

电影《向左走,向右走》风靡的时候,我先是在收音机里听到了这部电影,但因为看不到画面,我决定去天桥上买一张盗版碟过过眼瘾。全宿舍的同学都非常支持我这个决定,我们就请室友的一个男性朋友帮忙买。


 


那位男性朋友倒是真帮我们跑了一趟天桥,买回来以后把碟扔给我们就走了,封面正是上图。我们把碟片放入电脑里一播放,画面出来时大家全傻眼了,是韩国一部毛片,片名叫《向左搞,向右搞》。为了不浪费买盗版的那五块钱,我们还是把那部片看完了(哈哈哈哈)。

 

参加工作后,我的首要任务是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发了工资后第一件事,我先把钱存起来用于偿还贷款,再拿出零头寄给弟弟,作为他当月的生活费(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扶弟魔”,学费我让他自己贷了款、将来自己还,每月寄的生活费他一旦花完就绝不再补寄,支援他是为减轻父母负担,额度不超过我收入的八分之一)。

 

那时候,我自然也是不敢乱花钱的。除了度过漫长而炎热的夏天所需的必需品——空调,我几乎没购置过其他像样的家具,甚至连洗澡用的热水,都是用电热棒烧出来的。有一回,我忘记拔掉插头,还差点引起了火灾。

 

刚参加工作时,我住的房子没有洗衣机,但我愣是坚持手洗衣服,哪怕冬天也是如此,这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那时候,我不买洗衣机不是因为自己没钱,而是觉得自己暂时还租住着房子,买了洗衣机的话,每次搬家都很麻烦。如果新租住的房子本就配有洗衣机,那把买好的洗衣机搬运过去或是卖给二手家电市场,都很浪费。

 

现在想来,我觉得当初的自己挺没必要的。


那时我满世界去旅游,瞎买一些包包鞋子,却固执地不肯买洗衣机,怕它占地方,怕搬家时处理它很麻烦,说到底,是因为我意识不到:买个洗衣机,可以给自己省下许多洗衣服的时间,而时间才是最值钱的。

 

我的这种节俭,跟父母传达给我的观念有关:“钱是省出来的。”

 

多年的清贫生活让我从来不怀疑这一点,所以,二十来岁时我对价格非常敏感,能在家里吃饭绝不下馆子,出门能坐公交绝不打车,买泡面能买包装的绝不买桶装的,甚至连出去郊游,我可能都会提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好凉白开……

 

当然,那时我只是对自己“抠”,请别人吃饭不会心疼钱,资助小孩的事儿一直没断(虽然金额捐得很少)。

 

我更享受攒钱的乐趣,看到银行卡上的余额往上涨,即使幅度不大,心里特别开心。

 

2

 

那时候,我和一个闺蜜比较要好。

 

我和她出身相同,父母都是给不了什么经济助力的,但我们俩在消费观念上差别很大。

 

她提倡“女人一定要舍得对自己花钱”,花钱从来都是大手大脚。别人花钱如流水,而她花钱似雪崩。每个月她工资刚发下来,就被她拿去买了衣服、包包、化妆品。

 

比如说,她觉得自己在家里洗头很麻烦,每次都是去楼下的理发店洗。又比如说,心血来潮她会买一大堆水果,结果买回家又不吃,任由他们全部烂掉,最后只能扔掉。

 

我们一起出去买水果,也可以看出两个人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别:比方说我买香蕉,一般只买两根,她呢,则买一大串。买蛋糕,我只买一小块,她买一整个,仅仅因为觉得一整个蛋糕买回家比较喜庆。出去吃饭,她一点就是一大桌子饭菜,恨不能每个菜都尝一遍,最后总是吃不完,由我打包回家。

 

我问她:“为啥这么浪费啊,不心疼钱么?”

 

她回答我:“以前穷怕了,现在好不容易有点小钱了,当然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了。”

 

我们是同一年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后的五年内,我们俩的收入不相上下,但是,当我第五年突然拿出来三十万首付买房子时,她非常震惊。

 

她跑来问我:“我们俩差不多的收入,父母也都没法支援我们,你何时攒下来这么多钱?而我,怎么一分钱都存不下来?”

 

我说,我都参加工作5年了,除去第一年要还国家助学贷款,剩下四年每年攒个六七万还是有可能的啊。或者,你可以尝试下把你每天花的钱都记个账,一年下来那个数据是很惊人的。

 

闺蜜开始认真去记账,一个月以后她告诉我:“天哪,我真的想不到上个月我花了那么多钱。花出去了一万五啊,可是我感觉我什么东西都没买,信用卡还透支了五千。”

 

3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觉悟。


还清国家助学贷款之后,我也有过一段“放纵”的日子。

 

那时候,我的工作地点从佛山变成消费更便捷的广州,手里头也忽然有了点可供我随意支配的钱,没了债务压力,不需要赡养父母,也没想过要买房子,所以,我也当过一段时间的“购物狂”。

 

我清晰地记得,某天下班之后,广州下大暴雨,街道上的雨水有一寸深。我和朋友竟冒着大雨,转几趟公交去离我这里好远的上下九步行街去逛街。我买回一大堆东西,越买越来劲,买到停不下来……几个月,银行卡的余额一分都没有上涨。

 

现在想来,真是羡慕自己那会儿的好体力,也庆幸自己及时刹住了这种消费上的“非理性”。

 

某一天,我听闻一个同学的父亲出了车祸进了医院,可同学却连住院的钱都筹不出来,只好到处去求爷爷、告奶奶借钱。


这种事情,若是发生在新闻上,我们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

 

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任由自己这么消费下去,会不会到了哪天我家里人生病时,我也和他一样被动?”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记账。记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花每一笔钱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这些小钱集合起来,到了月底再看,发现那真的不是一笔小数目。到了第二三个月,我开始下意识地遏制自己的购物欲。有些暂时没必要买的东西,就先不买,如果下个月还想买,就再买进来。

 

就是这样,那一年年底的时候,我从记账本上看到当年消费总额时,依然大吃一惊:我都已经省成了这样,一年还是花掉了十一二万。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节俭”的魅力。这种节俭的习惯,也让我终于攒够首付钱,买入了第一套房子。

 

之后,广州房价一路飙涨。如今,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在没啥开源渠道的前提下,靠节俭攒下来那笔首付钱。

 

当时之所以会动了买房子的念头,倒不是因为我有远见,能预测到房价要涨,而是我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租房需要花出去这么多钱,那我还不如把房租变成月供,到头来还能赚一套房子。再说了,房租便宜但月供贵,如果我不月供,我会觉得手头轻松,然后就会去乱花钱,那还不如用贷款压力来遏制我的购物欲。


三十万的首付,撬动了三百万的房价涨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好像活得更加“断舍离”了。虽然有时候也会花高价买到一些自己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还算比较理性。

 

比如说,我会设置一个消费额度:日常生活消费不得超过收入的30%,剩下的70%拿去做点别的(房贷、积蓄、理财、教育、投资等等);这30%,只要不大手大脚花,应付一个家庭的基本开销已是绰绰有余了。吃穿住行,能花掉多少钱呢?

 

事实上,我从28岁以后,就真的不怎么喜欢“买买买”了。

 

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后,我又辞掉了相对安稳的体制内工作,扑腾到商海里,每天忙得跟狗一样。


忙起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没空去消费。

 

因为没空花钱,我好几个月才逛一次商场,甚至有好几个月我每个月花到自己身上的钱不到三千,其中一千多还是停车费。


每年,我在自己身上的最大花销不过是去旅游以及文艺类支出(书籍、电影、演出啥的)。

 

我不是不喜欢买,而是自己喜欢买的东西,和其他女孩子喜欢买的似乎不大一样。我对衣服、包包、鞋子、首饰、护肤、美容、化妆等等不怎么感兴趣,从不买奢侈品(宁愿捐掉),所以在这些领域很少花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买东西。


更多的时候,我不买则矣,一买就是买大件:房子、车子、车位、股票……

 

也许是缺乏安全感吧?我觉得拥有资产,比拥有奢侈品更让我感到安全。

 

倒是买书,我很少会刻意遏制自己的购物欲。书才多少钱啊?最贵的大部头也才五十块一本,但却可以陪伴我很久了,所以对于那些买衣服、包包、鞋子从不眨眼,但买一本书却要纠结很久的人,我不大能理解。

 

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是否要有求必应,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可能不会让孩子形成匮乏感,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入为出


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会和家人风雨同舟比“打肿脸充胖子”给孩子制造“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幻境,把孩子藏在一个保护罩里隔离起来,似乎更显科学。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小时候要啥就有啥的人,长大以后依然保持这样的花钱习惯。没办法忍受延时满足,所以没法建立良好的理财习惯。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过的就是要啥有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她消费习惯一直没变。


每个月工资只拿一两万时,她出门就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有时还住总统套房,每晚花费两三千。她给出的理由是,好多女人都是在头等舱、五星级酒店遇上有钱人的。


每个月80%以上的收入,都被她拿去各种“买买买”,拿去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而传说中的有钱人,一个都没让她遇上。即使遇上了,也没人跟她深交。

 

我是这么认为的:在物质过剩的年代,保持适度的匮乏感,并不全然是坏事。只有在“及格但未满”的状态下,人才有奋起的意愿和动力。当孩子体会到追求满足的乐趣,愿意付出追求的努力,才会对得到的成果甘之若饴。

 

4

 

一直以来,我们这社会总在倡导“会花钱”,说是“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舍得花钱,有时候反而是在“节约钱”。

 

的确,如果我们花几十块买一件质量不怎么过关的物件,还不如花几千块买一个质量过硬、售后服务良好的物件。都说“一分钱一分货”,长期来看,肯定是贵的更值得。

 

这么多年来,我自己也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力所能及范围内会给自己和家人买好的,但从来不会轻视节俭的力量。

 

有些消费是不必要的,我们需要它,很多时候只是“心理上需要”,而不是“生活中需要”。


就拿我那个闺蜜来说,她后来反省自己的消费观时说:


“我喜欢去理发店洗头、喜欢在水果摊买大堆大堆自己根本吃不掉的水果,更多是在寻求一种‘被别人捧着’的感觉。我看到女同事背了一个新款包,就想买一款更新的,把她比下去。我无法忍受独处的生活,无法忍受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所以要靠买买买把内心的这种空虚填满,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说到虚荣心,我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十几年前,手机替代传呼机、固定电话成为新型通讯工具。一个开小旅馆的叔叔看身边一帮朋友一个个都买了手机,不想落后于人,也寻思着要买一款一拿出来就能亮瞎别人狗眼的手机。

 

看了一个电视广告后,他拿出家里一半的积蓄订购了一个据说是外壳镀了金的手机,还花好几千块买了一个连数靓号。

 

那会儿电话费比较贵,但他成天给哥们儿打电话侃大山,一侃就是几个小时……买个手机都如此招摇,买车、买其他物件就更是了。


那会儿他们家连买个电视,都是全村尺寸最大的。所有人都觉得他很有钱,但只有他老婆知道,家里的存款还有多少。

 

再后来,他的小旅馆因为资金周转不畅,开始亏本。他不得已把小旅馆盘出去了,转让费还不够他还债的,而他买的手机、电视,都可以成为“古董”了。


这也可以理解成是“为虚荣心买单”吧。

 

作为一个要靠大家多购物才能活得更好的公众号主,我还是想说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我们真的不需要消费那么多的东西。消费,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行为。

 

年纪越大,我越是认可“断舍离”的概念。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断=不乱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狂热迷恋。


之前我老喜欢买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可用久了才发现,其实常用到的功能也就是些基本功能,买个“基本款“也就够了。

 

比方说,以前买电饭煲,一听商家说这锅可以煮粥啊煲汤啊做蛋糕啊蒸馒头啊,就特兴奋,大手一挥买回家,结果多功能电饭煲长期只拿来煮饭。

 

还有微波炉也是,说是还可以做烧烤啊煲汤啊做爆米花啊,立马买,结果买回来几年后就只用它来加热。

 

常见的“消费陷阱”还有买保险,原本是冲着买个保障去的,结果一听这款产品可以分红、那款产品可以储蓄,立马就“倒戈”了,忘记自己为啥来的了。事后才发现,这样的产品,保障功能反而弱了,自己真想拿分红、真想储蓄,还有比保险更合适的金融产品可选择的啊。

 

以前我买过一个智能马桶盖,两千多,自动感应啊按摩啊洗PP啊发热啊等功能一大堆,可平常会用到的功能就发热一项,还只冬天用(广州冬天特短)。功能多了吧,就容易坏。等那个马桶盖坏了,我直接扔了,换了个发热基本款,顿时觉得生活美好多了。

 

了解到商家给一些原本该简单用的物件上面附加各种看起来花哨但实际上没啥用处的功能,只是让我们形成“一物可多用“的心理幻觉后,我买东西时就“返璞归真”多了。

 

比方说,前段时间,跟孩子一起去挑书桌,看到各种书桌附加了什么升降、护眼等、护脊柱和护臀椅子、调节桌面倾斜度、计算、时钟、音乐等等功能,差的一千几,好的好几千甚至上万……


看到这些书桌,我立马脑补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做作业时不专心,转而去研究桌椅的各种功能。那些多出来的功能,对她的学习没啥帮助,反而对她形成干扰。她研究一段时间后,腻歪了,冷静了,那些附加功能也就被弃之不用了,多功能桌椅终将会变成普通桌椅。

 

既然如此,那我干嘛不直接买张实木的普通桌椅?于是,我说服逗号只买了一套普通桌椅。

 

买东西,也要“不忘初心”。让我们所买的东西,最大程度发挥我们最看重的价值,就是对它、对钱最大的尊重啊。


5

 

节俭也是一种美德,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水滴石穿、积少成多。


节俭,并不是让你不购物,也不是让你像父母辈一样舍不得扔掉占地方但没多大用处的东西,不是让你做那些有损生活质量的事情,而是希望我们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不浪费。

 

比如说,没必要为了攀比和满足虚荣心而购物;没必要花一个月工资去买一只实际上自己用不起的名牌包(“买得起、用不起”的意思是,把买回来的包包当老祖宗供着,而不能发挥其作为包的用途属性)。


比如,有多大的胃,就买多少斤食物,不然容易造成浪费,也是对食物的不尊重。


比如,尽量买环保的东西,哪怕多花一点钱,因为它的理念很珍贵,而且不会造成更大浪费(拿玩具为例,需要用电池的玩具看着虽然便宜,但用起来其实更贵)。


比如,不贪便宜冲动购物,尽量买那些买回来之后不会闲置的东西。


只有理性购物,我们才能享受到消费的快乐。


经济下行期,或许也是一个“让消费回归理性”的契机。


日本社会似乎也走过这个阶段。

 

经济上行期,大家都在跟风“买买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恨不能把全世界都搬回家。


经济下行的冷水一浇过来,大家心凉了,脑子也清醒了。人们兜里的钱少了,回头再看看家里摆的、自己用的,好像有很多东西是功能雷同的、没必要买的,接着开始反思自已消费习惯,开始“断、舍、离”。


等经济寒冬过去,暖春来临,消费习惯已形成,整个社会进入低欲望状态。

 

我感觉,这会是一个必然呢。

 

不信请大家看看,自己家里买了多少根本不怎么用甚至用不到的东西。以前我们物质匮乏,看到东西就想买买买,哪怕买回来不用,也要囤着,俨然只有这样做,自己才有安全感。


可是,经历“物质过剩”阶段以后,人们的消费习惯趋于理性,大家可能更愿意追求一种更“轻盈的生活”,于是,就开始扔扔扔。

 

未来十年,制造业等实业的市场可能在十八线城市和农村,而文娱产业的市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大家都要“消费升/级”嘛。

 

让一部分人先囤起来,先囤带动后囤,等大家都囤差不多了,让一部分人先扔起来,先扔带动后扔。未来十年,越富裕的人可能房子面积越大,但摆放的东西越少呢。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人的购物欲是天生的。有的人就是天生抵御不了物欲,就像有的人天生抵御不了美色一样。面相学、手相学甚至星相学这些“伪科学”,也有相似的说法。之前,有朋友让我把五个手指并拢来,看看手指缝中间有没有缝隙,说是手指缝隙大的人,往往存不下来钱.....一圈比对下来,我是在场的所有朋友中最会“量入为出”的一个,哈哈哈。还有说鼻翼有痣、嘴巴闭不拢、牙齿凌乱的人也攒不下来钱.......如果看完这篇文章还是不能让你理性一些,那我们只能说,是你“天生放荡不羁爱乱买”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最高级的理财是去赚钱。毕竟,如果赚钱能力一般,再省也省不出来啥啊。最无奈的是,越是有钱的人,省钱的渠道越是多种多样,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资源置换,置换到很多免费的东西,而穷人很多时候撒泡尿都得付费。这么一想,我也觉得人生太艰难了。大家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意思的话,记得转载、点“好看”和戳那啥哦。今天三条推文的爆笑视频,也很好玩。谢谢你的时间,晚安。


(这就是传说中的漏财手,你是这样的吗?)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购买羊羊新书

现在当当当各地仓库均有货

也可在当当网界面搜索“晏凌羊”

将其他书也放入购物车哦

目前新书参加当当满100减50活动

买得多的话比双十二更优惠

(点击上方小程序可购买新书)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女性觉醒 | “婚外性又不是婚外情……”“我呸!”

金庸人物 | 最美花瓶王语嫣

娱乐观感 | 林青霞离婚:女神不屑当“人生赢家”榜样的样子可真酷

娱乐观感 | 成龙出自传曝黑历史,林凤娇式的女人到底在想什么?

娱乐观感 | 马思纯、张柏芝被diss:收起优越感说话有多难?

娱乐观感 | 为什么万千女性会为钟丽缇和贾静雯的再婚叫好?

烟火人生 | 没有富二代的命,就别学富二代的病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加注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