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柯:我拍的不是慰安妇,而是人

2017-08-18 看电影看到死

看死君:从《32》到《22》再到现在的“8”,“慰安妇”逐渐的凋零,终有一天这个数字将变为0,郭柯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上拼尽全力,五年时间,将历史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是时候重新认识“慰安妇”这个词 


作 者 | 亵 渎 电 影

 首 发 | 亵 渎 叔 推 荐


月初院线电影盘点的时候,就在推荐这部纪录片,那时候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有现在的口碑和票房。估计连导演自己都想不到,他预期最好的情况是有20万观众去看,能有600万票房,也就对得起这个特殊题材。

 

这部电影叫《二十二》,上映的前两天,排片占比只有1%,你在很多电影院都找不到它的排片。随着冯小刚的微博呼吁和一些媒体的曝光,这部的排片在这两天场次暴涨,上座率也很精神。



这是好事,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纪录片,能有这样的票房成绩,说明有很多人开始走进电影院了。加上最近的《冈仁波齐》和《地球:神奇的一天》,不由得让人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有了一丝希望,有诚意和话题性的文艺片竟然接二连三的有观众了。我们先不急着用一两部电影的现象来总结什么,至少这对中国电影是个好兆头。

 

郭柯导演2013年拍过一部短片《三十二》,那时候还在世的慰安妇的人数是32;到了2014年开始拍摄这部纪录长片《二十二》时,在世人数是22;2017年这部纪录片上映,人数只剩下了8人。当年至少有20万女性被日军强行当成慰安妇,她们中的大部分无法忍受日本人的折磨和屈辱,被日本人杀害,只有一小部分女性幸存,现在她们的人数不到当年的10万分之一。



慰安妇是一个敏感的词,去年年底上海虹口一家叫“海乃家”的慰安所旧址被拆除,就曾在网上引发热议。放几张当时网上被疯转的视频截图,让大家开开眼,看看普通民众,甚至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的馆长是怎么引发看待慰安的。


“慰安所是妓院”


“慰安妇是一个耻辱”



“慰安妇就是妓女啊”


“慰安妇对学生有什么教育作用”

 

很多人对于慰安妇的概念,真的需要被好好教育一下。


慰安妇这个词在很多中国人心理就等于耻辱,但有什么好敏感,好耻辱的呢?她们是受害者,牺牲者,经历那么多苦难活了下来,她们经历的苦难历史也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铁证,她们的苦难值得被每个中国人铭记。日本人否认不了,任何人都否认不了。

 

但拍成电影,它还是一个敏感题材。短片《三十二》的时候,广西桂林的92岁老人韦绍兰在讲述她自己的生活,就有一些评论说有消费老人的嫌疑。尽管导演拍摄态度已经处理得非常客观冷静,只听老人主动去讲。



在短片成功之后,导演又拍了这部长片,这一次他的态度更加的冷静,全部只是在拍摄老人们的生活日常。导演面对这样的题材,固然要态度谨慎,但最后还是被束缚住了手脚和创作思想。


电影里如果她们自己不讲,你根本看不出她们和村子里其他的老奶奶有什么区别。拍摄团队也是尽量的让老人们开心,不去追问她们的记忆。老人们前一秒的心情还很平静,只要一提到那段被日本人抓走的日子,她们的情绪就激烈到收不住。



她们说,这多年过去了,好像有些记忆都忘了,又好像有些记忆还记得,她们不愿意去想,这是她们这一辈子的耻辱印记。她们在努力不去想,以前还常常有人问起她们被日本人抓走的事情,后来那辈人都相继去世,年轻人都不知道老一辈的事了,提起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偶尔有几个记者过来。



我们不能说《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拍的有多好,你可以说它拍的只是浮光掠影,记录了一些生活细节,缺少思考。导演没有观点,只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群人。对于这样的纪录片,它的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比它的艺术性更强。不过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没关系,能有这样一部纪录片被大众看到,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一部电影,把老人们放首位,不催泪,不煽情,不追问,只是客观的记录,也可以看到导演的态度。但对于这样的题材,如果当事人都不愿意直面,连触碰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又谈何思考?在这方面,《二十二》不如之前的短片《三十二》。电影到了最后,这些老太太都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她们只是导演镜头里的特殊符号,根本看不到个体生命的价值。


 

电影展示了22位老太太的生活,不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加私密的个体记忆出发,没有慰安妇相关的史实资料,所有内容只有她们当下的生活日常。如果短片里韦绍兰老人的经历,她和日本人儿子罗善学的故事让人感动,因为那是一个完成的故事,而长片却没有了故事,只有各种琐碎和强行诗意情绪化的空镜头。可怕的是,如果没有当事人愿意直面那段历史,创作者还跑去把镜头对准她们,既不问责历史,也不去深挖这么沉重的题材,多少还是让人惋惜。


看这样的电影,感觉很神奇,我在一直默默的提醒自己不要太理性,不要去分析评价它,只去倾听就好。感觉自己看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参加了一场行为艺术,看着老人的生活,本能地难受或感动。片尾看着32099人的众筹名单升起来,电影本身拍的怎么样都已经无所谓了,它的背后承载的意义,早就不是一部电影了。





二十二:一部佳作,一次提醒,一段不能忘的历史


作 者 | 水 水

首 发 | 水 说


这是国内首部获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是主角最多的一部片子,展现了幸存的22位慰安老妇的晚景。



这是一部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大开大合的叙事、无特效的影片。它没有激昂悲壮的配乐,连旁白也没有,却能在放映结束让人大气不出、安安静静地坐在影院里沉思不动。


导演说,这些老人给我灵魂洗礼。有人说,中国人都该看这部片子。我想说,越少人去看这部片子,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遗忘那段历史。这就是8月14日上映的《二十二》,一部能引人深思和回望的纪录片,一部佳片,给了我们一次提醒。


片子关乎战争、关乎残害,关乎身和心俱有的伤,但它没有控诉,没有声嘶力竭的诉苦,只是镜头缓缓地跟着老人展现她们风烛残年的生活。片子的节奏就是人老时的节奏,没有波澜却不让人心生厌烦,反而带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老人就在眼前,真实到想去拉拉老人粗粝的手,去拥抱她们瘦弱衰老的身,想上前搀扶走路不稳的她们。



片子叙述语言节制:画面不激烈,语言不刺激,无旁白,没配乐。老人谈起往事时顶多用“干那事情”、“被欺负”等隐讳的字眼带过,老人们挥挥手不愿谈过往时镜头就推向天空、远方或者门口的小草上,再不追问。就连老人们受害时的年龄,片子也没有具体交代,只用字幕列出了她们出生的年份,让观众根据历史自己推测她们当年的年龄。



克制,是最难把握的情绪,用对能散发千钧之力直指人内心最深处。一部纪录片,除了纪录事实本身外,如果能引发人们思考才是一部好的纪录片;能再引发出某些举动(无论是主动了解历史,还是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就能称得上成功和伟大。


影片《二十二》所拍摄人物中,除登记在册的22名“慰安妇”之外,还有一名韩 46 33400 46 15533 0 0 2682 0 0:00:12 0:00:05 0:00:07 3072国摄影师和一名日本志愿者。韩国摄影师来到湖北孝感,找到从小在韩国与父母离散后被骗到武汉慰安妇集中营的毛银梅老人,给她修房子、想带她回家乡看看。日本留学生时常去海南的乡下看望和照顾“慰安妇”。



他们一个来自同样的受害国,一个来自施暴国,他们都在行动,我们中国人难道视而不见吗?


片中下了两场大雨,一场是做过红色娘子军的海南阿婆林爱兰讲完故事之后,瓢泼的大雨从天而至,天地瞬间模糊。这雨是仇恨,委屈,也是力量


年轻的林爱兰上阵杀过鬼子,年老了屋子放满各种刀具以应对强盗小偷。90岁的她脸上依然英气十足,性格倔强不阿,甚至不好“糊弄”。提起日本人时她会装得“面色如常”,回忆起母亲被害情景就止不住哽咽哭泣。这雨是她激荡的内心,刚烈的性格,也是跌宕的人生。我们多么希望借着这场雨控诉命运对她的不公,还她当年的纯真勇敢。



另一场雨是山西爱养野猫的李爱莲老人说到战争结束回家,丈夫接纳了她,对她说“是日本人把你抓去的,又不是你要做的”时话音落,大雨再次倾泻如注,宛若老人心头的委屈瞬间喷出。几秒后,雨势渐弱,挂在屋檐,一滴滴低落,如同风暴过后老人选择安静、乐观地活着。



雨和雪都是无色的,多数情况下象征情绪的爆发,也象征着洗刷和掩盖。片中还有两次长镜头的雪景,一是开始,一是结尾。影片开始,冬日的山西孟县,苍茫大雪中,萧索冬景里镜头拉进一家农家院落里,一群身着白色孝服的人在为一位老人操办葬礼。这一天,做过日本人性奴隶的张改香去世。


第二次雪景是张改香下葬。大红棺材落地,入土,土坟立于路边山头上,很快被漫天大雪盖住,整个世界落得个白茫茫的一片,看着真干净。孤坟远处的公路上车辆来往不息。籍籍无名的老人走完了她屈辱的一生,雪能遮盖她一生的伤痛吗?过往的一切会被抹平吗?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和悲愤能被一起埋葬,永不出现吗?



影片结尾在了这座孤坟与远近连绵的群山上,春来山绿,又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世界照样运转,季节按序更迭。看到这时,我心里很害怕,怕每天这样“照常”运转的世界和忙碌的人们会忘了过去。


这也是郭柯和有良知的中国人害怕的。


导演郭柯说,怕随着老人的离世,人们逐渐忘掉这段历史。在片子中,他把这个担忧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一位老人的后代边干活边说:她不愿意说,我们也不问她。她们那代人都去世了,孩子也不知道发生过。这些老人去世了,那些做过“慰安妇”集中营的窑洞和遗址坍消失了,施暴国日本已不再受理中国的战争原告拒绝道歉赔偿,但这些都不能掩盖曾经发生的悲惨事实。


在《二十二》的海报上,一个小女孩在画一幅画,画上是位少女,齐刘海,两条辫子上扎着粉红色蝴蝶结,身着对襟上衣,领口一朵小花,没有五官,却感觉应该是在笑。这个没有五官的少女是眼前的这些老人。



如果没有战争,她们也会有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因为战争,豆蔻年华,鲜花未及绽放就被无情蹂躏践,内心留下无比巨大的伤洞,身上背着一个不该有的称呼“慰安妇”——为了追讨公道,她们不得不借用这个犹如耻辱柱一样的称呼。她们是被迫的性奴,是战胜最大的受害者。20世纪,亚洲有超过40万的妇女遭此凌辱,中国达到20万之多。如今,她们相继离世,并很快全部离开。


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一是停止呼吸,二是下葬,三被人彻底遗忘。


20多万被迫充当日本性奴的中国妇女将陆续下葬,但后世不能遗忘她们,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



2017年8月14日,国际第五个“慰安妇”纪念日,感谢《二十二》用22个老人的影像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上了一堂鲜活历史课,提醒我们走得再快,也要记着对历史时时回望。对遭遇牺牲和伤害的人,要深情凝视,并永远记着她们。



作者| 亵渎电影、水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首发| 亵渎叔推荐、水说;转载请注明




【 近 期 热 文 】


这部重口味悬疑片,没过审太可惜

 这位老戏骨,演活了鬼城版老炮儿

双性传奇:我既是男孩,也是女孩

13 位志愿者眼中的FIRST青年影展

诺兰大神的11部作品,你最爱哪部

小寡妇拿最佳!巫性魔幻撒野之作

娄烨:有些人永远拍不了独立电影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