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老马丁为何炮轰评分网站?
看死君:年前,曾入围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母亲!》出了资源,我们鲸鱼字幕组的小伙伴也在第一时间翻译了字幕。尽管本片口碑褒贬不一,但依然是非常典型的达伦式寓言之作。(文末福利)
针对很多观众给予影片的极为恶劣的刷分差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观看影片后,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在我观看《母亲!》之前,我被网络上苛刻的评论所干扰。许多人似乎想要定义这部电影,只想要谴责批评它。当它在Cinemascore网站上获得F评级时,许多人似乎感到非常高兴。”
老马丁说,在看完《母亲!》后,“我更加被这种鲁莽仓促的行为困扰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因为电影不能被简单地定义解释,或者简化成两个词的描述。这是一部恐怖片,还是黑色喜剧,又或者是圣经寓言,道德、环境破坏的警世寓言?也许以上类型都会各自有一些,但是绝对不是其中单一的一项分类。”
为此,马丁·斯科塞斯也“炮轰”了评分网站:“烂番茄网站和真正的电影艺术批评没有丝毫的关系。它们把电影比作赛马场上的马,Zagat指南中的餐厅,消费者报告中的家用电器。它们只和电影商业操作有关系,与电影创造毫无关系。”
“这些企业和网站设定了对于导演具有敌意的基调,甚至烂番茄网站的名字就是对电影人的侮辱。越来越多的人所做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批评,与电影史渐行渐远。人们已经非常喜欢看到电影或电影人被拒绝,被驳回,被撕成碎片,正如《母亲!》中的人群一样。”
作为《黑天鹅》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新作,从第一幕两性关系,到第二幕家庭争端,再到第三幕核弹爆炸,连续不断嗨到爆!难民问题、信任危机、宗教争端、末世来临、创世希望……继波特曼之后,没想到导演这次会找上大表姐,又和女主玩炸裂了~
作者| Rocky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母亲!》也许是去年最受争议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评论区里呈现的是两派角力。一方觉得是达伦才华横溢的杰作,一方认为是达伦野心超过了实力的败笔。在我看来,电影为影迷宣泄相互的不满提供了一个出口;同时也来源于电影的多义性。本文也试着从一个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解读。
抛去高度密集的宗教符号与社会影射,故事的内核其实是一个关于创作的故事。由哈维尔·巴登饰演的him是个创作灵感枯竭的诗人,大表姐饰演的mother则是其创意来源,片中him的publisher直接称mother为inspiration。而him所做的就是无限剥削灵感,直到其再次枯竭。
这道出一个真相,就是创作从来都是无关道德的。作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吸血鬼(在此将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者概称为作者),生活是其吸取滋养质料的对象。每当事件发生,即使是悲剧,只要是存在艺术价值,都会令作者感到兴奋。
如同电影中的him,在得子的一刻获得灵感,此时的他却抛妻弃子地寻找笔,记下转瞬即逝的感触,甚至忘记自己仍赤身裸体。这瞬间,作者是超越了世间伦理的束缚的,获得神性的升华,因为这一瞬间开始,作者成为了自己构建的世界中的上帝。
当然,并非所有作者都如此极端,但不可否认,这种来自题材的诱惑,这种难掩的创作兴奋,作为作者是无法回避的。him让我想到金庸作品中的林平之,在辟邪剑法的诱惑下,在洞房前挥刀自宫,剑法的精进同于艺术,林平之也算是一位为艺术献身的大师了。
在沦为废墟的new build villege(莫名讽刺感袭来)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拿着相机的人,拍短片的人,同胞之戚并未阻止其消费事件的脚步。
因此得出其冷血的结论,恐怕过于粗暴,只能说创作的诱惑超越一切。him说:my words is your words, 没有错,艺术即偷窃,伟大的艺术是一场阳光灿烂下的偷窃,窃者喜,被窃者更喜。
还有另一种诱惑,是与观众的交流的渴望。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观众。像思特里克兰德(《月亮和六便士》)这般曲高和寡的画家还是少数,一个自信创造出杰作的作家是需要礼物的慰藉的,而观众的称颂则是最好的礼物,him也不免如此,从第一个观众到来,him就如释放了烟瘾的老烟枪般,沉浸被崇拜中无法自拔。
这引申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艺术创作的结束?作品完成了就算结束亦或是需要付梓出版。在这个问题上mother于him不可调和。him获得了观众,大量的观众,海量的观众。而事实证明,一切事情都要付出代价。木心说:崇拜来自于误解。而越多的崇拜也就意味着越多的误解。
在这部电影里,进入home中的客人也就是进入作品中的观众,他们崇拜着(拍照),迷信着(偷窃),拆解着(拆房),重构着(粉刷),争吵着,厮杀着。
作者的作品成为其厮杀自我观点的战场。作者的主体地位让位于观众,展示自我成为超越解读作品本身的首要目标,电影中mother问访客为何拆解房屋,答曰:留下我们的印记。
犹记得在小说《沉默》中,费雷拉神父为了劝告罗德里格弃教,告知其日本信徒所信奉的上帝是他们曲解的上帝,因“上帝”与“大日”发音几乎一样,所以日本人只是将上帝替换成了一直崇拜的太阳。
而电影中的最终作品(baby)被人群撕碎、分食、消化、回响,而作品的源头则被遗忘,作为作品源头的mother,没有人记得她的贡献,而是被愤怒的人群践踏殴打。
狂热的观众从来都是危险群体,受难耶稣也许最有发言权。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得到了最狂热的粉丝与黑粉。然而,现在的基督教义又有多少真是耶稣真正希望传达的呢?
作者与观众,偶像与粉丝,实际永远为争夺控制权而拉锯,him也发现最后自己其实没有了掌控,但是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当新的灵感袭来,当沟通的渴望再次涌现,him还是选择一遍遍的来过。这层欲望造成了他的西西弗斯之困。
很难定位达伦这部电影属于什么类型,在我看来,恐怖与悬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元素,我定义它更多的是一部surprise电影,尤其是激烈的第二幕。
为了达到surprise观众的效果,导演用了双股剑,其中第一剑是压缩时间。达伦极大的压缩了除去mother之外人物接受信息与做出反应的时间,而我们跟随的主视角,却是同我们一样对正常流逝时间做出反应的mother。于是从第一幕访客来临开始,我们也同mother一样,时常在一次回眸时发现人物的行动已超乎我们的预期,或者已经不在我们预计的视线之中。
而第二幕则更是在一夜的时间内浓缩了几个世纪的演变。这一手法最经典的当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抛起的那根连接千万年的骨头。但是达伦将其推向了一个极致,产生了一种持续惊奇的观影体验。
至于第二剑,则是挑战世俗伦理。欲求不满的丈夫,无私奉献的妻子,行为不端的老夫妇,及最极端的杀婴分食。每一种都会刺激到一部分观众的自我道德制约。这也是影片评价两极的一个原因,试想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被强迫观看与自己价值观相抵触的一系列事件,想必并非一种享受。
然而,正如前面所讲,艺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关道德。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塑造了一个画痴良秀,为了创作出真正地狱的模样,便尝试折磨画童,只为体会各种刑罚,甚至在女儿死去那一刻,创作的渴望也紧紧的戳住良秀。
良秀是芥川的写照,正如him似是达伦的写照一般,抓住了转瞬的灵感,塑造了脑洞清奇的作品,并不是为了激怒他人,而是因为独特的美感。达伦敞开了自家大门,而笔者在写完此文之际,成为了另一个闯入者。
作者| Rocky;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影迷福利:想看《母亲!》的小伙伴,请后台回复片名,即可入手。
陆 支 羽 电 影 随 笔 集
《 小 丑 ,马 戏 团 的 眼 泪 》
独 家 签 名 本 ,附 赠 精 美 书 签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八 折 有 售
本书精选23位世界经典导演以及代表作品,包括费里尼、伯格曼、阿巴斯、塔可夫斯基、阿莫多瓦、法斯宾德、今敏、小津、杨德昌、蔡明亮等等。具体详情请参考《影迷们的眼睛,永远都是睁开的》;各大电商网站均有售,也可以戳“阅读原文”在微店上购买!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