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努力的同时享受美好 ——左卫民院长在四川大学法学院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来源】四川大学法学院

【声明】本文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和老师们:

在荷花盛开的夏季,我们刚刚在这里送别了法学院2018届的本、硕、博毕业生。秋风送爽的今天,我们又在这里迎来了法学院的新鲜血液,尤其是“00后”的萌新们。夏送秋迎,这一切不禁让人感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的学生永远年轻”。

我相信,无论是从此到彼的空间变化,还是从旧到新的时间流转,以及更为重要的角色转换,都会激发你们的热情。作为院长,按照惯例,我在今天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讲几句话,以此作为学院及老师们对大家的期待:

第一在经历长久的激烈竞争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容地探索、发现和品味这座城市、这个校园的魅力与“安逸”。一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够品味川大这所中国西部实力最雄厚的综合性高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独特精神,同时要品味成都这座城市从容淡定、悠然自在的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以从你们未来在成都、在川大的生活中慢慢体会出来。你可以在法学院的“荷畔咖啡”阅读品茗,在江安河畔坐看夕阳,也可以在城市的林荫小巷中探寻,在市井喧嚣的坝坝茶馆里摆摆龙门阵,甚至可以在兴起之时吃点串串。总之,你可以从与这座城市、这所校园每一次美好的交集中体悟川大和成都包容、淡定的品质。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变革时代的中国,发展带来的张力和冲突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昆山龙哥反杀案”中的暴力和鲜血感慨、叹息之时,发生在成都的“划拳定纠纷”的佳话无疑能让我们的内心升起一丝温暖与宽慰。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细细品读这种包容、淡定,学会宽容一点。

另一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品读川大和法学院的历史,将川大的历史感转化为自身努力的使命感,完成新阶段的自我塑造与砥砺。1984年,时值改革开放短短数年,一群对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充满热情与执念的老教师夙兴夜寐,披荆斩棘,在艰难的情况下复办了川大法学院。如今,他们培养出的学生已然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上溯到1906年,在改良维新、救亡图存风云渐起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川大法学院的前身四川法政学堂成立了。从此以后,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充满艰辛、浸透着汗水甚至鲜血的历史道路上,就有了川大法律人坚实的脚步。我相信,此情此景,足以激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留存更加高远的志向,树立更加高尚的目标。

第二,我希望大家能学会从一种紧张过渡到另一种紧张。尤其是在座的本科同学,你们刚经历了残酷的高考,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寒窗苦读十数载,经过重重考验,进入录取率极低的四川大学,实属不易。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也看到有一些同学在四年时间里仅仅记住了“安逸”,忘却了“拼搏”,到最后“泯然众人矣”,实在令人惋惜。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学习是必须终身努力的事情,而大学阶段的知识习得、思维拓展和方法训练更是直接决定我们未来事业走向和人生格局的核心要素。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运用川大丰富的资源,持续学习与努力,塑造向上、开放、多元的自我。

相应地,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享受学习的乐趣。上述不思进取的现象,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人在新的阶段慢慢了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或许与自我懈怠、自我设限的思想相关。因此,我希望大家务必要从学习中发现乐趣。要塑造以学为乐的心态,明确学习的目标,增强知识创造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个投身法律多年的学习者、研究者、教授者,我想就如何学习法律,给青年学子尤其是“00后”的萌新们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法律,形成关于法律的“大历史观”。学会从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七十年,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百一十年乃至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两千年这几个关键的时间阶段看待中国法律的发展变化,由此才能够感知中国法律的延续、断裂甚至飞跃,也能够感受中国法治发展的艰辛、不易和不懈努力而成就的辉煌。

二是要从比较法的角度理解中国法律的独特性。既要将中国的法律与法治发达国家相比,也要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既要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相比,也要同传统的中华法系等相比。由此,既能发现域外国家值得借鉴的优势,又能充分理解、认可中国本土法治中值得坚守的要素。

三是要从社会、政治等角度看待法律。法律始终与社会、政治等宏观背景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政治的反映和表现形式。只有将法律放在政治、社会中才能深刻理解与把握,为此,可以避免法律人容易形成的“唯法条论”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四是要从实践的角度看待法律。在中国的法治运行过程中,规范和实践的差异往往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仅从规范的角度看待法律,很容易陷入过度改革的误区。认清“law in action”和“law in book”的区别,需要站在实践者、操作者的立场上,从内部的、深入的视角去看清中国法律的现实。

基于以上历史的角度、比较的角度、社会政治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看待法律,我相信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法律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相对理性甚至是相对温和的立场,避免过度偏颇。

第四,我希望大家能够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微信上、微博上或是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社会真挚的批评或尖锐的“吐槽”。不可否认这种“吐槽”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也鼓励同学们在川大包容并蓄的气质精神中,以一种历史的、比较的和全面的视野看待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的发展和未来。

或许,等到你们毕业的那天,又或许在二十年以后,再回想起你们听到的这个致辞,其价值究竟何在实际上难以言明。但是,长远地看,如何度过这段人生,大致的方向应该是:在努力的同时享受这座城市、这所校园带来的美好,才是我们实现自我幸福同时回报国家、民族与社会的重要所在。无论如何,我都期待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甚至吃点麻辣烫,共享这所学校的包容与悠然,与这所学校的发展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本号倾情奉献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检”下载《最高检1-10批41例指导性案例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张文中”下载《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判决书》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