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在线举办 “《民法典》翻译案例解析”专题讲座。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对《》(以下简称《民法典》)翻译进行了精彩讲解。张法连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端智库核心专家团队成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语言与法律研究》学术辑刊主编等职。张法连教授长期致力于法律语言与翻译、法治传播及法治外交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法律英语学科的奠基人,法律翻译、法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张法连教授也是国际上首位提出并系统阐释“法治外交”理念的中国学者。张法连教授参加了《民法典》英译工作并担任统稿专家。《民法典》的颁行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不仅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新中国唯一被冠以“法典”名称的法律,《民法典》的颁行是世界法典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法治是国际交往的最大共识,法律翻译是中国法治域外传播的国际桥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背景下,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的《民法典》英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受疫情影响,本次培训采用线上授课形式。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解过程中,张法连教授紧紧围绕《民法典》外译的重大意义、立法文本翻译基本原则和法律翻译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等核心要素,以《民法典》翻译过程中的代表性译例解析为授课重点进行了专业、详实和细致的讲解,提出了深谋远虑的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引领。张法连教授首先指出,涉外法治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民法典》外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积极发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赋予了外语教育新的使命与机遇。法律英语是涉外法律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语言。新时代高校外语、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面向涉外法律服务现实需求,正确理解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正视法律语言(外语)专业教学,尤其是法律英语,在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至关重要。张教授指出“法律就是语言,语言之外无法律”,提出法律翻译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准确严谨、清晰简明、前后一致和语体规范”,并结合《民法典》英译中存在的欠缺翻译加以评析。张教授强调指出,《民法典》英译是国家法律翻译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载体。法律翻译的质量如何,译入语母语读者的接受度是试金石。张教授以“人格权”、“人民法院”等英语翻译为例,系统阐释了在法治传播中译入语母语读者接受度的重要性,强调法律翻译应做到真实含义的对等和法律功能的对等。张法连教授还阐释了“大胆借鉴,洋为中用”的翻译策略。《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域外先进的法治经验。国外法律中原本就有的术语、概念表达法,我们要奉行“拿来主义”,实在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创造翻译。张法连教授尖锐指出,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刻不容缓。法律翻译人才也是涉外法治专业人才。法律英语专业人才为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时不我待。他着重强调了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提出法律翻译工作者要对党无限忠诚,有高尚的爱国情怀,政治素养要坚不可摧;语言学、法学(含译入语国别法)、法律外语三个主干专业素养缺一不可。张教授重申了法律英语专业学习的根基作用,首先要学好法律英语才能做好法律翻译,鼓励大家通过报考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法律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张法连教授最后指出,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法律翻译工作,努力构建中国法治话语国际传播体系,依“法”翻译,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塑造好法治中国形象。张法连教授的讲解既有高屋建瓴的原则指导,又有具体精准的翻译技能传授;既有理论支撑,又贴近实务,还不乏方法指引,也有成译示范。授课内容丰富生动,新颖实用,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法治环境,但中国的法律外宣尚存在滞后的问题,因而中国要积极把握主动权,确保在第一时间有效发声才能做到精准传播。后疫情时代,法治理念深得人心。中国法律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行法治外交,塑造中国国际法治形象,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 | 吴珊
审核人员 | 董倩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游文亭:《民法典》确认代孕子女亲子关系的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