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⑧|范国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政策研究

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01-09

点击题目下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更好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特别邀请全国知名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围绕“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展开笔谈。笔谈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

请输入标题     bcdef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二期“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委托项目“学界有影响力研究成果评判”。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政策研究不同于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好的教育政策研究,除了理论建构,更重要的是担负起政策研究本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我国的教育政策研究,从借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的思想、观点、研究范式,到着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任重道远。教育政策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对教育政策研究工作者社会责任担当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政策研究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大方向。要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牢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把国民素质提高、全民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的教育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研究人民的教育需求,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关切的重大教育问题导向。发现和解决重大教育问题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原动力。问题是实践的呼唤,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来自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政策研究成果理应回答和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尤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以变革为主旋律的复杂社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进入各级各类教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教育问题的形成与破解,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更大,许多问题的解决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博弈,涉及诸多社会因素与社会组织,涉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多种配套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和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矛盾转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政策研究,就是要着力研究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并寻找破解矛盾的政策与策略,着力研究公众的个性化、终身化、社会化教育需求,着力研究优化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均衡化、城乡一体化供给。

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必须着力研究如何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关注有特殊困难人群的教育需求,关注贫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保障每一个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权利。

以数据与证据反映人民真实教育需求的实证研究。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为表征的时代,这为宏观教育政策制定与重大教育改革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保障和可能。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教育政策研究要反映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建议,必须依赖于翔实可靠的数据与证据,依赖于对这些反应客观教育现实的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数据与技术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积极吸收应用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统计科学、决策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综合集成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化统计数据,以及动态反映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势、重大教育问题现状与归因、公众教育主观体验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形成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的分析框架。也需要我们深入社会与教育系统,不断地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及时发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规律,综合调适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利益,作出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教育战略抉择。

基于人民满意的教育政策评价研究。教育政策评价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政策评价是对教育政策价值的评价,其中,评价标准是教育政策评价的核心,是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的依据,是衡量教育政策优劣、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美国政治学家保罗·狄辛(Paul Diesing)在其《社会中的理性:五种决策类型及其社会条件》一书中认为,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包括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法律理性、社会理性、实质理性等五种不同类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曾提出过教育政策评价的“3E”“3F”“3C”标准,即教育政策的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和公平性(Equa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可预测性(Foreseeability)、程序公正性(Procedural Fairness),以及兼容性(Compatibility)、简明性(Conciseness)、满意度(Contentment)。教育政策的分析与评价贯穿于教育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再到终结的全过程,教育政策的评价标准包括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否正确合理、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政策资源是否充裕等。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政策评价要重点考察如下方面:在政策问题的选择过程中,是否把人民的教育利益放在首位,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反映了人民的教育诉求,是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有畅通的渠道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是否采纳了人民的合理化建议,相关政策措施是否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政策实施的结果与成效评价过程中,是否以人民的教育满意度为首要评价值标准,人民群众是否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是否得以提升。


特  稿

特稿 | 崔允漷 周文叶 董泽华 张静: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①|王大泉:教育立法研究对教育立法实践的影响分析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②|卢晓中: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③|朱旭东: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④|朱德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政策框架:国家理想与推进逻辑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⑤|邬大光: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时差”现象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⑥|刘志军: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以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为例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⑦|刘善槐:好的政策研究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互融合——基于农村教育政策研究的探索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