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金龙, 邬志辉|“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金龙, 邬志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4-25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4期目录

特稿

特稿|赵勇:教育评价的几大问题及发展方向

教育评价

李刚, 辛涛|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监测评价理论模型

张佳慧, 李峰, 辛涛|基础教育质量指数构建的模式与途径

陈慧娟, 辛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演进与未来走向

高等教育

胡艳婷, 蒋承|专业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研究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

文 / 王金龙, 邬志辉


摘要:本研究主要基于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对本科生源质量存在一定影响,38所985高校和67所211高校进一步巩固了生源质量的优势地位;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211高校和19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高校,生源质量均有一定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和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  “双一流” ; 生源质量 ; 高考招生


作者简介

王金龙,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理事。



目录概览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既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需要有高质量的生源(别敦荣,叶本刚,2012)。根据国际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的理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大量的资源投入、集聚的优秀人才和良好的治理。萨尔米进一步指出,优秀的人才不仅指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还包含优质的生源,这是高校建设和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哈巍,占雯燕,2018)。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学术研究看,有学者通过研究“985工程”实施前后高校生源质量变化发现,“985工程”对于高校生源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栗晓红,张莉娟,2014)。从实际经验看,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不是将个人实际能力作为遴选条件,而是将“是否毕业于985或211高校”作为招聘门槛,这种方式反馈到考生报考上则出现了“宁愿上好学校的差专业,也不上差学校的好专业”的现象。这说明“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对高校生源质量有一定影响。那么,“双一流”政策作为国家重点建设计划的一种新制度设计,是否会对高校生源质量产生影响?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效果有什么不同?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是否会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年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拟对“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围


      根据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国共有42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总计达137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其中,国防科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9所高校缺少研究数据,北京协和医学院缺少2018年数据,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3所高校缺少2020年数据,故未将以上13所高校纳入本研究范围。另外,虽然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在“双一流”名单中按照3所高校计算,但在招生录取时却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所高校分别进行招生,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也是分开的,所以本文将这6所高校分别进行研究。最终,本文实际研究高校为127所,分为四类:985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用字母A表示)、非985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用字母B表示)、211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行列(用字母C表示)、非211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行列(用字母D表示)。(具体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借鉴栗晓红、张莉娟的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栗晓红,张莉娟,2014),即把遴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一个事件(“双一流”政策不受研究人员控制),把事件发生前与后的高校生源质量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序列,研究事件对生源质量有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即比较单组对象在事件发生前后产生的变化,如表2所示。

       “双一流”政策是本研究中的事件,事件的时间节点是2017年9月,分析事件是否给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带来变化。“本科生源质量”概念本应包含学生高考成绩和综合能力,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统一高考录取成绩仍然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别敦荣,叶本刚,2015),同时考虑到录取成绩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以统一高考录取成绩为数据来源。由于历年考试的难度不同,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对高考录取成绩数据进行直接比较,为此本文主要以高校生源质量名次排位作为衡量标准。“本科生源质量”的操作定义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经加权计算后的排名,主要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前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的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三)数据选择及统计方法


      1. 数据选择。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一级指标下的“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二级指标的排名数据。之所以选择这个数据,主要是由于该指标体系公开透明,数据来源于公共渠道,不存在高校自主报送情况,数据的真实性更强、可靠性更高,具有可验证性。中国最好大学网从2015年开始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一级指标对外公布“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在人才培养指标下共有2个二级指标,其中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占30%,是9个二级指标中占比最高的。2020年,软科对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将“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指标占比调整为8%,但排名方法并未改变。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生源质量排名情况,所以某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变化对本研究没有影响。


      但是,“双一流”政策事件发生前后的数据选择却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最好大学网的排名规则,当年发布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依据的是两年前的高考成绩,譬如2020年公布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依据的是2018年的高考成绩。“双一流”政策发布时间为2017年9月,“双一流”政策如果对本科生源质量产生影响,应该体现在2018年高考成绩数据中,即最好大学网2020年公布的排名数据。所以,本研究选取事件发生前(2016—2019年)以及事件发生后(2020年)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2. 统计方法。本研究主要依据最好大学网对生源质量排名的统计方法,在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学为100分,其他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


       具体统计方法(软科中国,2020)为:


      (1)收集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各省高考文史类(简称文科)、理工类(简称理科)本科及提前批次录取平均分和录取人数,同时收集上海市和浙江省不分文理科的本科及提前批次录取平均分和录取人数。

       (2)计算学校(如A校)文科和理科得分:

       i指A校文科招生的所有省份;D文i指文科录取线差,即A校在i省的文科平均录取分数与该省文科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MAXD文i指所有在i省文科招生高校的文科录取线差中的最大值;N文i指A校在i省的文科录取人数;∑N文i指A校文科全国录取人数。

符号解释同文科。


    (3)计算学校(如A校)文科和理科标准分:MAXS文指所有高校中文科得分的最大值。

      MAXS理指所有高校中理科得分的最大值。

      (4)计算学校(如A校)综合得分

      本研究不分析高校生源的具体得分,主要分析高校生源排名数据(用字母R表示)。选取从2016—2020年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将2016—2019年的平均排名数据与2020年的排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所谓平均排名数据,就是将四年的排名进行加和平均,得到事件发生前的平均排名数据。高校排名升降计算公式为:(R2016+R2017+R2018+R2019)/4−R2020。由于排名数值越大说明排名越低,所以公式计算结果如果是正值,说明排名上升;如果是负值,说明排名下降。假设A高校2016年排名为200名,2017年排名为350名,2018年排名为300名,2019年排名为350名,那么2016—2019年A高校的平均排名为300名;国家实施“双一流”政策后,2020年A高校的排名为200名,公式计算结果为100,说明A高校在“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生源质量排名上升了100名。


      说明1:最好大学网历年发布的排名高校数不等,数量为500-1000所,为了保证历年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剔除一些数据不全的高校,最后可比高校数为467所。


      说明2:最好大学网2016—2019年生源质量排名数据,在计算录取线差时采用的是平均录取分数与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但2020年,由于一些省份2018年未公布平均分数线数据,所以最终采用的是最低分数线与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虽然两种计算方法在录取线差上会存在差异,但基于生源质量较高的高校平均录取分数和最低录取分数应均高于生源质量较差高校的基本判断,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不会影响本研究的整体结果。


      说明3:笔者认为,生源质量排名波动在10名以内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影响生源质量排名的因素有很多,考生选择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


二、研究结果


      根据软科最好大学网公布的2016—2020年生源质量排名数据,本文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清洗、排序、统计分析和图形化处理等,得出生源质量的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总体情况、四类不同层次高校生源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一)12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实施后,整体生源质量有较大提升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985高校、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各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有较大差异。从数据看,并不是985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一定比211或非211高校高,比如中央财经大学虽然不是985高校,但是2016—2020年的生源质量一直排在10—20名之间,高于大部分985高校。再比如,上海科技大学虽然是非211高校,但是生源质量也一直排在50名以前。由于985高校有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所,为了将这类高水平大学按照一个整体看待,本文按照每50名为一个区间,对12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进行了分区。从表3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历年生源质量排名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稳定,80%左右的高校排名在150名以前。“双一流”政策实施后,2020年数据比前些年数据有较大进步,200名以下的高校数从2016年的18所减少为11所,而50—200名之间的高校数都有所增加。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150—200名区间的高校很少,而排名在200名以下的高校数较多。这些高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211高校,另一类为地处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211高校。以2019年为例,15所高校中有9所为非211高校,6所为211高校,这6所211高校包括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延边大学。


(二)A类38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波动小,吸引生源优势地位持续稳固


      由图1可以看出,“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38所高校中除吉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下降18位和14位外,其他36所高校整体趋势比较平稳,排名都是在10名以内波动,占94.7%。有29所高校波动在5名以内,占76.3%;19所高校波动在2名以内,占50%;5所高校排名没有变化,占13.2%。在2016—2020年生源质量排名中,清华大学一直名列榜首。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在此次“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与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3所高校一起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在当时引起热议,但从“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的生源质量数据对比看,前3所高校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降了14位、湖南大学上升了3位、东北大学上升了10位。可见,经过国家多年积极投入和重点建设,“985工程”已经深入人心,考生们对“985工程”高校的认可度已经建立起来,“双一流”政策对985高校的生源质量影响不大。虽然教育部明确将“985工程”和“211工程”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但是“985工程”的标签在高校招生方面的影响作用短期内不会减弱。


(三)B类3所高校生源质量上升明显,但整体生源质量仍然较低


       从图2可以看出,3所高校在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后,生源质量排名上升明显。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新疆大学,上升了196位;云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也分别上升了30位左右。但从生源质量排名看,虽然3所高校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而且生源质量排名不断上升,但是相对于其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近三年,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处于200—300名之间;云南大学处于100—150名之间(具体见表4)。由于政策影响效应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随着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投入和建设力度的加大,相信这3所高校的生源质量还会进一步提高。





(四)C类67所高校生源质量相对比较稳定,同时部分高校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图3可以看出,67所高校中42所排名有所上升,占62.7%,上升幅度最大的达83位;1所高校生源质量保持不变,占1.5%;24所高校排名有所下降,占35.8%,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13位。在42所排名上升的高校中有19所上升幅度超过10位,占45.2%,可见211高校依然保持着生源竞争的优势,包括南昌大学、贵州大学等一批位于西部地区的重点建设大学。在24所排名下降的高校中有10所下降幅度超过10位,占41.7%,主要为地处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整体上看,C类高校在“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大部分生源质量排名比较稳定,一半以上排名在10位以内变动。另外,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高校大幅上升,一些高校大幅下降。


(五)D类19所高校生源质量整体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排名上升明显


      从图4可以看出,19所高校大部分排名都有提高,平均上升70位,最大上升幅度为165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一批隶属于地方管理的高校排名上升超过100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原来没有进入“211工程”但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地方高校来说,“双一流”对生源质量影响非常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在D类高校中比较特殊,是中科院着力打造的一所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2016—2020年生源质量数据排名一直稳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后,排名第3位。

      D类高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排名下降明显,2020年比2016—2019年平均排名下降了88位。由表5可见,2016—2019年该校排名相对比较稳定,历年排名上下相差10名左右,但2020年明显下降。原因是2020年最好大学网计算录取线差采用的是最低分,但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招生就业网显示,该校历年招生最低分和平均分相差20分左右,个别省份达30分。同样地处北京,2016—2019年排名在130名左右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最低分和平均分差都在10分以内。所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属于技术处理不周导致的排名下滑。


        从区域分布上看,这19所高校中,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5所,占78.9%,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三个地区。可见,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进入“双一流”的比例也相对较大。地处中西部地区高校有4所,占21.1%,排名均大幅上升,西南石油大学上升80位、河南大学上升86位、成都理工大学上升117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上升147位。


(六)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地域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以本文所研究的127所“双一流”高校为参照,对2016—2019年排名曾经进入前127名但却未进入“双一流”的35所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见图5)发现,其中有8所高校排名上升,占22.9%,上升最大幅度为24位;2所高校排名保持不变,占5.7%;25所高校排名下降,占71.4%,包括一些曾经排名前50名的高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下降最大幅度为107位。排名上升幅度超过10名的高校有: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这4所高校均地处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域因素对生源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即使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也没有受到影响。整体上看,原来生源质量较高的高校由于未进入“双一流”,大部分生源质量出现了下降,但同时,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质量依然向好,地域因素仍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观上“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2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80%左右的高校排名在150名以前。目前一些“双一流”高校生源质量并不十分理想,生源质量排名较低。“双一流”政策实施后,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得到提升,2020年排名在150名以前的高校数占85%,相对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2.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确实存在一定影响,并且对不同层次高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A类和C类高校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双一流”政策虽然对这两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B类和D类高校生源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高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个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对高校的影响力,从985到一流大学,从211到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范围不断扩大,从生源质量上看,新晋级高校的生源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原有重点建设高校基本稳固了原有地位。


(二)原因分析


      将以上结论与其他学者关于“985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无论过去的“985工程”还是现在的“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都呈现出以下特点:原来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地位基本稳固,新晋级高校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晋级高校生源质量有一定下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决定的。无论是“985工程”还是“双一流”,其背后代表的是国家的资源投入。我国虽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要参与国际化竞争,以我国现有的财力,不能对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平均投入,而需要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重点投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985高校和211高校原来已经获得了国家大量的资源投入,学校整体办学实力高于其他高校,资源获取能力更强,所以对这些高校来说,“双一流”政策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不会影响其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生源质量。而那些非211高校,原来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后,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学校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也必将吸引更好的生源。


      二是由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决定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就业情况是考生报考决策时最关注的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影响高校的生源供给。985高校和211高校生源地位之所以会比较稳固,就是因为社会对高校的认知是具有稳定性的。虽然国家明确将“985工程”和“211工程”统一并入“双一流”,但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仍沿用“985工程”和“211工程”说法,并将其作为招聘的门槛,两个“工程”的导向作用短期内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双一流”政策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逐渐成为一些部门人才招聘的新门槛。如某市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18年《关于实施现代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的若干措施》中就将毕业于“双一流”高校作为引才聚才的新标准之一。一些省份还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厚的资金、住房等待遇。考生的报考决策是具有趋利性的,对于同一专业,考生多会选择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样会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是由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决定的。大学不同于企业,大学是社会中最稳定的组织。张维迎教授曾指出(张维迎,2004,第123页),大学很容易成为基业常青的组织,如果从大学看企业,那么大学比企业要长久得多。一所大学的发展是多年不断积累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既有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张名片,也已经成为老百姓评判大学的标准,不会因为某一个政策而在短期内产生大的变化。“双一流”政策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做的“加法”,所以对于原来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新晋级高校来说,由于“双一流”政策的外力作用,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三)待讨论事项


      1. 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影响高校生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生源质量的变化不是单一政策决定的,而是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只是将“双一流”政策作为一个事件,对事件发生前后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自然对照,揭示数据反映的事实。至于这些事实是不是由“双一流”政策直接作用的结果,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起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对当年考生的全面调查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2.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一方面,本文所采用的排名数据是对一所高校总体情况的反映,不同高校的招生总量、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各有不同,排名低不一定意味着是学校不好,因此需要客观公正看待。另一方面,目前“双一流”政策实施后只有2020年一年的数据,说服力稍显不足,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业市场的反作用力是否会进一步拉大“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差距,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别敦荣, 叶本刚. (2012). 2005 年—2010 年“985 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统计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1—10. 

别敦荣, 叶本刚. (2015). “985 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基于 2011-2012 年数据的统计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27—38. 

哈巍, 占雯燕. (2018). “985 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的影响评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4),65—78.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09−20):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教研函[2017]2号[P]. 教研函[2017]2 号, 2017−9−20. 

栗晓红, 张莉娟. (2014). “985 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4),157—171. 

张维迎. (2004). 大学的逻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最好大学网. (2020−05−20).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排名方法[EB/OL]. 2020−05. 取自 http://www.zuihaodaxue.com/zuihaodaxuepaiming methodology-2020.html. 


上期回顾

特稿

特稿|李立国:大学治理的制度逻辑:融通“大学之制”与“大学之治”

教育评价

[美]罗伯特•斯莱文, 张志强, 庄腾腾| 证据驱动的教育改革如何推动教育发展

[意] 玛塔•佩莱格里尼, 朱利亚诺•维瓦内|证据驱动的教育政策在欧洲的发展:举措与挑战

教育现代化

黄瑾, 熊灿灿|我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发展内涵与实现进路

宣勇, 张鹏|走出学科危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学科建设

基础教育

王田, 刘启蒙, 罗海风, 刘坚|高中生学习动机、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阈值研究——以我国东部S省的测评结果为例

杨帆|家庭环境是怎样影响小学生学习表现的——基于对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行动效果的调查

方超, 黄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吗?——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防疫抗疫中的教育研究罗志敏, 陈春莲|大学校友组织:公共性建构与组织成长——以武汉大学校友抗疫应急救援行动为例
国际对话[美]理查德•米勒, 王连江, 于海琴|“新工科”办学的欧林效应:小规模,大影响——理查德•米勒校长与王连江、于海琴的对话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