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苦瓜败火,生姜驱寒?聊聊食物“寒热”的真相

欧茜 科学公园 2024年10月29日 21:39
作者:欧茜医生在传统观念里,人的身体常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要么寒,要么热。
这俩概念究竟应该怎么定义,恐怕没人能说得全面,不过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准则——一旦身体出现下列症状,就多半是“热”:嗓子疼、牙龈肿、流鼻血、嘴唇红、舌苔黄、大便干燥……一旦身体出现下列症状,就多半是“寒”:怕冷、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型且次数多、舌苔白、月经发黑……甚至连食物都不放过,认为食物也分寒热,会影响到人:搞得有的人吃饭喝水都如履薄冰,甚至引发家庭矛盾(你懂的)。
那么,食物真的有寒热吗?那些用所谓寒热的功效,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真相?“寒热”是怎么来的?不管你听说的寒热是依据哪家理论,它们的最初来源,都是古人在面对难以解释的事情时所产生的大胆想法。例如:
  • 颜色偏绿,性偏寒,如青菜、绿豆;颜色偏红,性偏温,如大枣、石榴
    ——照这说法,“上火”也可以吃辣椒,吃青辣椒就好了
  • 味苦、味酸偏寒,例如苦瓜;味甜、味辛性热,例如桔子、荔枝
    ——照这说法,“风寒”可以吃冰淇淋,因为冰淇淋是甜的,性热
  • 阳光照射时间长,性热,例如大蒜、瓜子;背阴植物性偏寒,例如木耳、蘑菇
    ——照这说法,“宫寒”可以多嗑点瓜子,因为葵花向阳,性偏热
可以看出,这种推断的依据大多是食物的颜色、味道、生长的地点等。逻辑十分朴素,结论却十分大胆。就好像警察抓坏人,只看谁长得比较像,就把人打上“贼”的标签,完全不看证据,就让人背负骂名。还有的寒热,是依据人们吃了食物以后的反应来定的。例如喝了葱白水,第二天感冒就好一些了,这就证明葱白水性热,可以治风寒。实际上,多喝热水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类似葱白水治疗风寒感冒这样的理论在民间还有很多。很多人都习惯用“得了某病吃某食物能好”、“吃了某食物会得某病”这个句式,来证明食物的“属性”、“寒热”是有道理的。如果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是一种经典的逻辑谬误。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循环论证还可以出现在以下场景:这“因果报应”,简直完美闭环,无懈可击。这样的逻辑谬误为什么可以广为流传?很简单,因为人若是不爱思考,那不仅不容易找出破绽,还爱主动套用到自己身上,解释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顺便安慰受伤的心灵。是的。安心,也许才是人们给食物“定性”最大的作用。“寒热”背后的真相很多时候,食物的“寒热”就好像著名的法外狂徒张三,承受了太多本不该承受的东西。

磕完瓜子,口腔溃疡

——不是因为瓜子“热”,而很可能是因为坚硬的食物损伤了口腔黏膜表面,再加上盐等调味品使粘膜脱水,最终导致溃疡。

吃完烧烤,嗓子疼

——不是因为烧烤“热”,而很可能是因为食物高温和辛辣的调料刺激了口咽部黏膜。也可能是陪你吃烧烤的人传染了病毒或者细菌给你。

吃完辣椒,牙龈肿痛

——不是因为辣椒“热”,而是因为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有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作用,由此可以导致引发肿胀。

同理,哪些被质疑“寒”的食物也一样是背锅侠。

吃完苦瓜,会拉肚子

——不是因为苦瓜“寒”,而是因为苦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

吃完海鲜,胃肠不舒服

——不是因为海鲜“寒”,而可能是出现了食物过敏或者不耐受,也有可能是食物不够新鲜所致。

吃完薄荷,心口发凉

——不是因为薄荷“寒”,而是因为薄荷含有薄荷醇,会引发体内产生某些生物电反应,导致感受到冷的感觉。

由此,面对疑似是食物引起的不适,究竟要选择何种解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相信寒热,你就会去找凉茶来败火,找生姜来驱寒。选择理性的分析,你不仅不会耽误治疗,反而拥有了一个机会去接近真相。可惜总有人不愿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别说理性分析,哪怕只是提到现代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就嚷嚷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求变,求新创新本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难道 2021了,还要让鲁迅先生感慨一句:“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吗?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 2021年4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注:封面正文图片来源包图网、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公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