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毒棕地的复仇者与工业废墟上的女王:首届奥伯兰德奖获得者朱莉·巴格曼

LAF编辑部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4-08-31


首届奥伯兰德奖获得者:

朱莉·巴格曼

有毒棕地的复仇者与工业废墟上的女王


朱莉·巴格曼(Julie Bargmann)© Barrett Doherty


“她一直是挑战者、批判性的实践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在充斥着严峻环境挑战和持续社会不平等的时代,她展现了景观设计师所需要的那种激进主义。”


"She has been a provocateur, a critical practitioner, and a public intellectual. She embodies the kind of activism required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n an era of sever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nd persistent social inequities."


——2021年奥伯兰德奖评委会

(2021 Oberlander Prize Jury)



 

作者

闫露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新南威尔士大学城市发展与设计硕士



日前,弗吉尼亚大学景观系教授兼D.I.R.T.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朱莉·巴格曼(Julie Bargmann)获得了首届“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在从事景观设计行业的30多年中,她致力于重建受污染、被忽视的城市工业遗迹与边缘社区,关注环境挑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她被誉为“有毒棕地的复仇者”(toxic avenger)和“工业废墟上的女王”(slag queen),曾被评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评审团主席多萝西·伊伯特(Dorothée Imbert)表示,将奖项授予巴格曼,主要因为“她在创意领域的领导地位、她对公共景观的影响、她的激进主义实践模式,以及她通过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的奉献推进了景观设计学科及行业的发展。”芝加哥市规划与发展部专员莫里斯·考克斯(Maurice Cox)则这样评价:此次奖项的意义在于“让景观设计行业清楚地意识到,那些在边缘化方向奉献的人们往往最具创造力。”


2021年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获得者朱莉·巴格曼简介 © 文化景观基金会(TCLF)



 0

从雕塑艺术到景观设计


工业时代下的童年生活

1958年,巴格曼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北部的卑尔根县(Bergen County),在家里8个孩子中排名第6。父亲是位塑料推销员,母亲是家庭主妇。据巴格曼回忆,她的童年时光大多在与兄弟姐妹坐旅行车去纽约探望父亲的路上。她对旅途中的炼油厂和工业场景印象深刻。在工业烟尘中长大的巴格曼,对这样的城市产生了特别的情感。


长大后,巴格曼来到美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匹兹堡,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主修雕塑艺术。她对艺术的喜爱源自从小母亲对她创意的鼓励与支持,无论是学舞蹈、画水彩画、做陶器,还是在后院玩泥巴、画涂鸦。她喜欢制作小物件并用实物表达视觉体验。但到本科毕业时,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创作静置于画廊中的艺术作品。于是,仍未放弃艺术家梦想的她,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的探索。直到20多岁接触到景观设计,她才重新燃起了兴趣。


4岁时在后院玩泥巴的巴格曼 © Julie Bargmann


景观设计生涯的起步

1984年到1987年,巴格曼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攻读景观设计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深受美国当代先锋景观设计师和教育家迈克尔·范·瓦肯伯格(Michael Van Valkenburgh)的影响。一方面迈尔克非常鼓励她去做一些冒险、疯狂的事情,比如当同学们都用聚酯薄膜等材料做模型时,巴格曼会选用陶土。雕塑艺术的背景让她能够用独特的方式去理解景观设计,而迈克尔的鼓励也加深了她对土地的热爱。另一方面,活力而热情的巴格曼受邀成为了创立于1982年的MVVA事务所(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最早的一批设计师。迈克尔设计师兼教育家的身份或许对巴格曼今后的职业方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哈佛GSD毕业时的巴格曼(左) © 文化景观基金会(TCLF)


巴格曼个人设计风格的形成,深受美国艺术家兼设计师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美国艺术家兼作家伊娃·黑塞(Eva Hesse)的影响。史密森专注于工业化景观,这让从小在工业氛围中长大的巴格曼所痴迷。他的设计中对场地复杂、动态的处理手法,引导了巴格曼逐渐形成过程性的设计方法。黑塞作为美国当代先锋极简主义雕塑艺术家,善用树脂、胶漆、玻璃纤维等柔软性非常规材料表达抽象意义。巴格曼受其影响,灵活地将废弃材料转变为雕塑艺术,延续记忆、续写历史。



 0

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并肩而行


1992年,巴格曼开始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离开MVVA事务所后,巴格曼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并创办了D.I.R.T.景观设计事务所(D.I.R.T. Studio),期望将研究与实践融合到她的教学与设计方法中。她首先在采矿业和制造业遗留的荒地上开始了试验。在强烈质疑和公开批判矿山所面临严峻环境问题的同时,巴格曼萌生了利用景观设计来改造工业废弃地的想法。


1995年,巴格曼转至弗吉尼亚大学任教至今。教学和实践的相辅相成,让她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此不断探究后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价值。在她看来,事务所的名称“D.I.R.T.”包含两层含义:在教学与研究层面指“多学科合作的工业研究”(do industrial research together),目的是实现设计与技术的多向融合;在设计与实践层面指“把场地废料扔在那里”(dump it right there)——她将从工业废弃地中发掘设计原材料视为毕生的工作。


▲巴格曼坐在矿渣堆上给学生们讲课 © D.I.R.T. Studio


多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期间,巴格曼花费数月实地踏查了美国中西部和中东部9个州的矿山,开启了她对工业场景的系统研究。任教弗吉尼亚大学后,巴格曼的视野扩大到更广泛的工业城市荒地,涵盖封闭的采石场、废弃的矿场、工厂和城市铁路场等。


或许因早期迈克尔的影响,巴格曼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在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巴格曼邀请了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历史学家和环境科学家等,不断试验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弗吉尼亚大学建筑系主任、建筑师和教育家威廉·谢尔曼(William Sherman)教授曾评价说,巴格曼的多学科教学方式“推动了学科知识的交叉传播,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同时也能让学生探索解决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的设计理念。”


文顿戴尔修复公园

Vintondale Reclamation Park

宾夕法尼亚州温顿代尔|1995-1998,2004年竣工


文顿戴尔修复公园是巴格曼最早试验她想法的项目。建立于19世纪末的文顿戴尔小镇,经营着美国早期的一家大规模煤矿公司。采矿带来的酸性矿井排水(AMD)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镇上的布莱克利克溪(Blacklick Creek)受污染变为橙色,排水流经之处鲜有生命迹象。


受煤矿开采污染变为橙色的溪流 © D.I.R.T. Studio

设计方案图,种有植物的层叠水池可以自然净化溪水 © D.I.R.T. Studio


20世纪末,巴格曼与当地社区、流域管理组织以及州和联邦机构合作,共同制定了煤炭开采区的再开发计划。由巴格曼带领的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与艺术家、设计师、环境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提出了场地修复与艺术相结合的“酸性矿井排水+艺术”(AMD+ART)计划,并在布莱克利克溪周边废弃的16hm2大小的泛滥平原进行试点,着重在新的公共公园中展现修复过程。巴格曼设想一条小溪流过一系列种有植物的水池,通过自然的净化过程改善水质,这一生态过程向人们展示了当地荒废景观再生的可能性。


▲修复后生机勃勃的溪流、公园和远山 © D.I.R.T. Studio

▲公园中的生态净化池 © D.I.R.T. Studio


 工业污染地的设计实践

如果说教学是巴格曼的“试验场”,那D.I.R.T.事务所就是她的“实践地”。事务所将巴格曼进行的研究应用于设计实践,探索历史和当下的相互交织,以及有关工业再生和城市进程的生态系统、文化建设和新兴技术的具体应用。在巴格曼看来,尤为重要的是能成为团队的建设者、解谜者、合作者和催化剂。就像她的教学探索一样,对场地的设计干预同样可以理解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巴格曼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合作设计改造了12个“超级基金”(Superfund,美国政府有毒废物堆场污染清除基金,全美共有4万个场地)的工业污染场地。每个场地都需要规划、设计、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合作,而巴格曼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关于如何应用新技术而不是延续传统做法的解决方式。有毒的场所必须被隔离、处理,但不会消失,因此 D.I.R.T.事务所试图找到将它们重新融入到相邻社区的方法。


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

MASS MoCA

马萨诸塞州北亚当斯|1997年


如今作为马萨诸塞州西部三个重要艺术博物馆之一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红极一时的阿诺德印刷厂(Arnold Print Works)和斯普拉格电子产品制造厂(Sprague Electric company),镇上近一半的居民曾在这里工作过。自19世纪70年代开建以来,厂区见证了工业时代的辉煌,也见证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与资本市场的转变。20世纪末,这些建筑物被列入美国国家遗产名录,且被“超级基金”列为重要的工业污染场地,亟待治理和改造。


破败的工厂旧景 © D.I.R.T. Studio

露天电影院设计构思草图 © D.I.R.T. Studio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造由威廉姆斯艺术学院博物馆牵头,受政府和民间资金支持,由布鲁纳·柯特建筑事务所(Bruner / Cott & Assoc)和D.I.R.T.事务所联合设计。如今,这处污染场地变身为画廊,并可提供商业办公与社区服务的混合功能空间,同时还能举办音乐节和电影活动,振兴并丰富了当地的表演和视觉艺术文化产业。


人们在改造后的公共庭院中休憩 © D.I.R.T. Studio

建成后的庭院举办电影活动 © D.I.R.T. Studio



 0

用景观设计之美

探索生态环境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与环境保护主义(Environmentalism)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景观设计行业已开始尝试将设计美学与生态技术相结合,但对工业化景观的关注仍然较少。此时,巴格曼的关注方向正处于景观设计学科的边缘。


场地故事的叙述者与编舞者

弗吉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伊丽莎白·K·迈耶教授(Elizabeth K. Meyer)曾表示:“人们普遍认为巴格曼在景观设计行业的成就,在于她对工业场地的兴趣、对废弃材料的热爱,以及改造场地的能力。但她其实更像是场地与社区故事的叙述者和编舞者。”


巴格曼相信,每个场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是由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集体记忆。记忆之上的景观设计是一种现代的、真诚的,甚至对受其影响的人抱有歉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她将对场地的现场调查作为揭示历史的一种手段,并称其为“现场取证”(site forensics),它可以为复杂的设计过程提供清晰的形式,重新建立社区间的联系。


因此,她非常注重场地历史的保留与延续,而场地遗留的材料是对历史记忆最可见的记录。从废物和荒地中发掘设计原料成为了巴格曼独特的设计方式,她将其视为揭示和捍卫工业景观历史的“工作痕迹”(working traces)。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她通常会先征求客户意见,询问其是否愿意保留和再利用场地废料。


龟溪水厂

Turtle Creek Water Works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2002年


2007年获得ASLA住宅设计荣誉奖的龟溪水厂,就是一个既保留了工业景观痕迹,又转型为可持续艺术花园的典范。龟溪位于达拉斯的郊区,在郊野的自然中,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但废弃的水厂,里面有20世纪20~50年代曾为附近社区供水的大型水库。如今,这里已是一个用于艺术活动和日常休闲的场所。


改造前,郊野自然的龟溪与一旁的老水厂 © D.I.R.T. Studio

面向一座蓄水池和南侧水槽的下沉式花园入口 © Tom Jenkins

▲蓄水池近景,它的功能是将水倾泻入南侧水槽 © Tom Jenkins


这个项目既是对历史的纪念,又是对历史的复兴。它回收利用了整个场地,而不单是某种材料。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决定都遵循客户的要求,在现场定夺。泵房的机械设备、元件得到了新生,花园的设计满足了公共参观的需求,本土植物的运用实现了可持续的愿景,溢洪道、蓄水池、水槽和跌水等一系列水景营造出与场地记忆相一致的感官体验。


注入水的北侧水槽 © Tom Jenkins

定制设计的透水植草铺装,中间的小径方便穿高跟鞋的女士行走其间 © Tom Jenkins


动态再生模式下的“行动计划”

相比于总体规划(master plan),巴格曼更注重过程性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这里的“行动计划”是指为修复场地所需的过程做计划,这一过程会受到各种场地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周边社区的限制与民众的意见、气候与时间的影响等。因此,她将“设计”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巴格曼在实践中所创新的“动态再生模式”(dynamic modes of regeneration)或“重新创建模式”(creating a new),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典型补救方式(typical remediation)或“纠正错误模式”(correcting a fault)。由此呈现的景观设计一方面可以揭示场地历史,另一方面也允许场地延续其自然生长的故事。


Urban服装总部

Urban Outfitters Headquarters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2005-2011年


荣获2014年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的费城海军造船厂船坞改造项目,是动态更新案例的典范。始建于1776年的费城海军造船厂,是美国最早的海军造船厂之一。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海军造船厂。在新千年被重新开发为海军造船厂工业园区后,仍有上万名员工在这里工作。服装制造商Urban计划将其总部搬迁至园区内,自此开启了与D.I.R.T.团队的合作之旅。


铁路遗迹记述了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历史 © D.I.R.T. Studio

设计平面图。在铁路遗迹上修建的庭院和滨水区域构成了场地景观的核心 © D.I.R.T. Studio


为了保持曾经繁荣造船业的大型生产规模和生产过往的氛围感,D.I.R.T.团队将船坞的历史视为改造的核心。大型的工业建筑被改造为设计工作室和办公室,构建起园区和创意社区;场地中拆除下来的建筑废料被重新组合,用于设计可渗水的铺装;树叶和野花野草随风飘拂,自然惬意。生活工作在此的人们,感受到了城市重新焕发的生机。


铁路遗迹所在庭院成为了共享空间,樱花树柔化了狭长的建筑立面 © D.I.R.T. Studio

变废为宝,混凝土碎块重回场地,成为“巴尼碎石(Barney Rubble)”的铺路材料 © D.I.R.T. Studio

一号干船坞成为了海军造船厂的核心公共空间 © JJ Tiziou

人们穿行在铁路线小径上,宽阔庭院中高大的野草消隐了周边建筑物与船体的巨大体量 © JJ Tiziou


底特律核心城市公园

Core City Park

密歇根州底特律|2019年


底特律城市核心公园项目是巴格曼近些年的作品。场地前身是1893年~1976年间底特律消防站消防器具的停放地,在改造前一直被用作停车场。这里见证了城市的兴盛和人口急剧下降后的空置现象。巴格曼的设计策略是在最小干预下,利用场地自身的材料,还社区居民以过去的记忆;同时引导场地自发生长,带给社区一片城市绿地。


改造前场地被用作停车场 © D.I.R.T. Studio

手绘方案平面图 © D.I.R.T. Studio


该项目的委托人表示,与巴格曼的合作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工程师和施工文件的情况下,仅依靠手绘方案和现场挖掘寻找材料,公园就诞生了。公园里的长凳是从附近的旧银行金库中拆除的混凝土墙;地表材料混合了小卵石、砖块、混凝土和旧消防站的建筑废料;80多株山茱萸和洋槐将公园营造为城市林地。在复杂的土地关系、种族与社会经济障碍中,巴格曼的这一作品为当地社区更新提供了参考范本。


改造后的公园成为了老社区中的一片城市林地 © 文化景观基金会(TCLF)

废旧材料铺地和郁郁葱葱的植物营造了温馨的社区氛围 © Chris Miele

人们在公园中惬意地聊天、享用咖啡与美食 © Chris Miele


修复土壤生态,实现社会与环境正义

巴格曼曾表示,自己既是设计师艺术家,又是政治动物(political animal)。这是指她在职业生涯中承担的社会使命,像政治家一样去推动景观设计行业和社会的变革。相比被称作“有毒棕地的复仇者”或者“工业废墟上的女王”,巴格曼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成果来影响周边的人们,不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城市决策者,使他们成为变革的推动者(agents of change)


在巴格曼所面对的工业城市中,受污染的工业用地通常是城市中最棘手的边缘区域。巴格曼期望自己的设计成果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与大众互动,让所有人能够欣然地享受到公共空间,促进社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的,她非常注重公众接触场所的土壤安全性。她坚信要实现社会与环境正义,就要让城市居民公平地处在有利身心的场所环境中。受污染的工业用地往往存在着有毒的土壤,也往往与贫困相关联。巴格曼提倡,要改善一个场地的环境,应当从零开始。正如她在《正义城市随笔:城市公平、包容和机会的26个愿景》(The Just City Essays—26 visions for urban equity, inclusion and opportunity)一文中所写:“社会正义,以及土壤修复,必须成为一个公平城市的基础。”


斯特恩斯采石场公园

Stearns Quarry Park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2001年


斯特恩斯采石场是芝加哥的第一个石灰石采石场,从19世纪30年代一直运作到1970年。关闭后不久,采石场变成了市政垃圾填埋场。曾经约115m深的矿坑已基本填满,几乎没有留下曾经大规模挖掘的痕迹。比邻的历史悠久且多样化的布里奇波特社区,深受垃圾填埋场的困扰。


斯特恩斯采石场公园修复前后对比 © Site Design Group

设计方案平面图 © D.I.R.T. Studio


巴格曼的团队计划将采石场改造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公园。该项目与场所设计事务所(Site Design Group)合作,设计的策略是妥善处理垃圾场的填埋物,在保存完好的矿坑上形成的一个“巨型金字塔”;垃圾的渗滤液经一系列生态花园的生态修复后,流向一个干净的水塘。在这里人们可以钓鱼,同时欣赏到池壁上满布的古代化石。环境教育在这其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从水修复花园到鱼塘蜿蜒曲折的栈道 © Site Design Group

鱼塘边的栈道与阶梯空间带人亲近自然 © D.I.R.T. Studio



 04 

结 语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巴格曼的教学和设计实践都致力于解决衰退土地再生的生态与社会问题。她专注于将废弃场地转变为城市公园和社区活动空间,从而让更广泛的群体享受公平健康的城市生活。将动态再生的技术与公平设计的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这是巴格曼对景观设计学科最重要的贡献。


年过花甲的巴格曼将继续对工业环境的探索。她期待未来的工作倾向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思考场地、社区和城市,即在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语境下继续设计与研究。


巴格曼坚信,在乍一看十分荒凉的地方,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美。不论是在场地、社区,还是城市尺度,它们都充满了能量,等待被发掘、释放和赋予新的形式。


现如今,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和改造已不再是景观设计学科的边缘。巴格曼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激发了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和学者对后工业废弃地与社区,进行广泛且深入的关注、讨论和研究。时代赋予了她灵感和机遇,她回馈给时代最有创造力的思考和设计。



关于“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

华盛顿文化景观基金会(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于2021年起颁发“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The Cornelia Hahn Oberlande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ze),旨在表彰才华横溢、富有创造力、勇敢且具有远见卓识,并拥有大量建成作品且展现景观设计艺术的景观设计师。


该奖项以加拿大现代景观奠基人、景观界绿色建筑和气候议题开拓者、哈佛大学首位获得景观设计学位的女性——科妮莉亚·哈恩·奥伯兰德(Cornelia Hahn Oberlander,1921-2021)的名字命名。两年一度的奖项包含10万美元的奖金和为期两年的公众参与活动,重点关注获奖者的作品和更广泛的景观设计。


▲2007年的科妮莉亚·哈恩·奥伯兰德 © Susan Cohen


更多有关奥伯兰德的介绍

99岁的女性景观设计师奥伯兰德,她是谁?

哈佛第一位获景观设计学位的先锋女性设计师:科妮莉亚·哈恩·奥伯兰德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 Residential Award Honor Awar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sla.org/awards/2007/07winners/290_mesa.html

[2] Architecture Media. (2016, May 2). Julie Bargmann: Working traces. Retrieved from https://landscapeaustralia.com/articles/interview-dirt-studios-julie-bargmann-1/#

[3] Bargmann, J. (2015). Justice from the Ground Up. In T. L. Griffin, A. Cohen, & D. Maddox (Eds.), The Just City Essays_26 visions for urban equity, inclusion and opportunity (pp. 85-8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signforthejustcity.org/read.

[4] Bargmann, J. (2013). Just Ground: A Social Infrastructure for urban landscape regeneration. In S. T. A. Pickett, M. L. Cadenasso, B. McGrath (Eds.), Resilience in Ecology and Urban Design (pp. 347-354).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5] Davis, U. (2020, October). To The Co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landscapearchitecturemagazine.org/2020/10/29/to-the-core/#more-21470

[6] DIRT Studi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irtstudio.com/

[7] Graves, L. (n.d.). Queen of Slag: Transforming Industrial Wasteland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uvamagazine.org/articles/queen_of_slag

[8] Green, J. (2021, October 14). Julie Bargmann Is the Winner of the First Cornelia Hahn Oberlande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ze. The Dirt. Retrieved from https://dirt.asla.org/2021/10/14/julie-bargmann-is-the-winner-of-the-cornelia-hahn-oberlander-international-landscape-architecture-prize/

[9] Hamilton, C. (2016, April 29). Ordinary to extraordinary: Julie Bargmann sees beauty in what’s broken. C-Vil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ville.com/ordinary-to-extraordinary-julie-bargmann-sees-beauty-in-whats-broken

[10] Holmes, D. (2019, November 20). Core City Park | D.I.R.T. Studio. 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trieved from https://worldlandscapearchitect.com/core-city-park-d-i-r-t-studio/

[11] Lamster, M. (2021, October 14). Getting dirty pays off for landscape architect with Dallas project.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llasnews.com/arts-entertainment/architecture/2021/10/14/getting-dirty-pays-off-for-landscape-architect-with-dallas-project/

[12]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otearoa. (2019, May 15). Julie Bargmann - transforming derelict industrial sites into happening public spac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andscapearchitecture.nz/landscape-architecture-aotearoa/2019/5/13/vy65igkqnch3sy3pficg0sqasxol5f

[13] McKeough, T. (2008, November 10). Five Designers Awarded $50,000 Fellowships. Architectural Recor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rchitecturalrecord.com/articles/4653-five-designers-awarded-50-000-fellowships

[14] Meyer, E. K. (2008). Sustaining beauty. The performance of appearance: A manifesto in three parts. 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1), 6-23. doi:10.1080/18626033.2008.9723392

[15] Meyer, E. K. (2000). The Post-Earth Day Conundrum: 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Values into Landscape Design. In M. Conan (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87-244). Washington, D.C.,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6]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d.). Julie Bargman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rch.virginia.edu/people/julie-bargmann

[17] 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 (2021, October 15). Introducing Julie Bargmann, the 2021 Oberlander Prize Laureate. YouTub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31vNsIG1M

[18] United States Artists. (n.d.). Julie Bargman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itedstatesartists.org/fellow/julie-bargmann-2/

[19] Wennerstrom, N. (2021, October 14). Julie Bargmann Wins the Inaugural Cornelia Hahn Oberlande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z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tclf.org/julie-bargmann-wins-inaugural-cornelia-hahn-oberlander-international-landscape-architecture-prize


注:除标注外,其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奥伯兰德国际景观设计奖

Oberlander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ize



编辑 | 王颖

制作 | 闫露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景观设计学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