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GIS融合,BIM守望智慧城市

陈启临 泰伯网 2021-04-27

“BIM+GIS”的市场春天,及其所孕育的智慧城市巨大商业版图,还尚未到来和成型,但机会一定留给脚踏实地通过每一个项目广泛积累服务经验的企业。

泰伯网 陈启临 报道

Tryul 责编



未来

2017年5月,班联数城正式成立。它由国内的老牌BIM公司鲁班软件,联合同济大学和孵化器平台Innospring共同发起组建,旨在将BIM和GIS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一套基础空间数据的“底板”。

具体来说,班联数城想做的事,是让BIM长期以来面向单体建筑内外部所构建的数字模型,和GIS一贯聚焦的宏观空间环境,有机地整合成为一种CIM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从而站在室内外一体化的角度,既服务于BIM、GIS已有的存量市场,还可探索新的市场需求。

本质上,基于对建筑数据和信息的可视化,BIM应用正在从原有对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再到以建筑为载体的资源、业务流程管理,逐步走向更宏观的应用场景。在大方向上,“BIM+GIS”或衍生的概念CIM其直指的市场,是智慧城市。

和鲁班软件、班联数城有同样思考的,还有2010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BIM公司广联达。在新型智慧城市及数字孪生城市概念的兴起之下,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提出了融合了GIS的BIM向CIM转变,建设集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的思考。

其中,“数字孪生城市”概念所激发的想象空间更为接地气:对应着实体城市中的地上和地下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再造出一座虚拟城市;这座虚拟城市,将结合不同的政府、企业乃至公众需求被加以运用,并确立从建筑管理到城市治理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这样的思路,在广联达2017年的年度财报中亦有体现。随着国内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对于“BIM+GIS”的应用有诸多看好,例如偏重于BIM应用的综合地下管廊及海绵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城市中老旧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还期待能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以及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服务。

其中,地下管廊与海绵城市的相关场景给了BIM和GIS天然的融合契机,市场中的新玩家科大讯飞也看好“BIM+GIS”在该场景的落地。在科大讯飞副总裁田富海看来:把BIM的优势转接到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打造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维管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GIS技术引入管廊环境监测领域,可以解决管廊环境监测中感知、图形、图像、文本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集成问题,实现相关的智能分析和应用;而二者的综合,意在实现对管廊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对于市场的远景规划,科大讯飞所认同的也是智慧城市。今年11月,科大讯飞与班联数城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确定了基于AI和CIM技术的广泛合作。

这项合作的看点在于,其将有望帮助科大讯飞更好地推进他们早在今年8月所公布的“城市超脑计划”,该计划中明确了“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目标,并提出“数字孪生城市”将是“城市超脑”、数字城市、智慧场景的三重整合,当“城市超脑”对城市的运行发展规律有了相对比较准确的认识后,才能在数字城市中进行模拟仿真,并有能力根据场景需求推演未来。


现状

比未来前景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BIM与GIS融合之路上的现状。

提供BIM综合解决方案的飞渡科技,其创始人兼CEO宋彬提到,“BIM+GIS”的落地应用在短时间还难以覆盖城市级应用,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单从BIM角度来看,其应用在国内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标准尚未完全成立和统一;且在应用环境方面,产业分工、行业组织、用单位的管理体系的不成熟,以及BIM技术使用人员素质上的参差不齐,都造成了BIM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精益化管理中,难以达到预期。

二是从“BIM+GIS”的融合应用角度看,还有很多技术因素要考虑,例如除了标准体系的融合外,地理空间坐标的统一,面向应用的数据互联互通和治理能力,数据在融合后的性能,都是要纳入考虑的问题细节。

三是从需求角度看,“BIM+GIS”的城市级应用需求尚不明朗。绝大多数的城市管理需求可独立依托GIS平台来满足。因而“BIM+GIS”的融合应用需要谨慎考虑其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需求,并充分考虑实施成本。

对此宋彬认为,短期内“BIM+GIS”的应用仍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域性和线性工程的设计、施工和业务运维之中,例如针对产业园区、社区从建设到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或者诸如公路、铁路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都是重点。

在另一家BIM初创企业九碧木的核心业务中,他们主要为建筑施工相关的用户提供基于BIM数据的施工放样,和基于BIM数据的工程检测业务。而随着客户范围的扩大,有更多的定制化需求开始体现在综合BIM和GIS技术的区域性应用场景中,解决的问题既包括室内场景的精细化业务管理,也包括综合环境下侧重于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有关功能。

九碧木联合创始人徐卫东认为,“BIM+GIS”的客户服务案例会更加普遍,但前提在于用户需要非常明确这种技术整合对于业务流程方面的使用价值;客观来看,很多潜在的行业用户对于BIM和GIS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对于技术整合可以做好哪些事,仍然悬而未决。

徐卫东提到,九碧木的思路还是基于自有的市场渠道,或联合大型BIM企业,先将已有明确需求的行业应用做好,以成功案例逐步教育市场。在徐卫东看来,“BIM+GIS”的市场春天,及其所孕育的智慧城市巨大商业版图,还尚未到来和成型,但机会一定留给脚踏实地通过每一个项目广泛积累服务经验的企业。

对于国内BIM领域的大企业来说,其融合GIS进军智慧城市所发挥的市场主导作用,也正在得到增强。今年7月,鲁班软件旗下的班联数城正式加入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成立的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班联数城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与联盟成员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鲁班软件董事长杨宝明仍然期待,“数字孪生城市”的提出会给BIM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例如上海已经出台的《关于本区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明确了对BIM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并强调相关配套政策、标准规范和应用环境等细节。

广联达则开始推行“BIM 3.0”的理念。对比从建筑设计延伸到施工阶段的“BIM 2.0”,3.0时代意在强调BIM技术与业务管理的全面融合。但一位副总裁级的BIM业务负责人曾提到,市场的顾虑始终在于“投入是否会有迅速的产出和回报”,而非前瞻性布局。这意味着,BIM和GIS的“联姻”,在探索智慧城市新市场的进程方面,可能多少也会受到影响。


质疑

另一个突破口则在于GIS对于BIM所给予的标准化应用支持。

去年11月,GIS服务商Esri宣布与知名BIM软件开发商Autodesk达成合作关系,至此形成了对Autodesk的Revit,Bentley的Microstation,Dassault的CATIA,Trimble的Tekla等BIM软件的统一支持。今年9月,Esri中国还宣布与飞渡科技等六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本土产品之间在“BIM+GIS”层面的整合,推进智慧城市场景的合作。10月,Esri中国又宣布与班联数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落脚点同样也是智慧城市。

和Esri趋同,国内的GIS软件服务商如超图软件和中地数码等企业,近年来在迭代的新平台版本中,也纷纷加大了对BIM软件的支持力度。

稍显尴尬的是,在一份由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与施工分会、全国二十余家建设行业协会、BIM企业联盟共同发起的,历时5个月收集的近1300份的调研报告中却提到,仅有12.8%的受访者认为BIM与GIS的集成应用,能有效提高竣工模型的交付和支持后期的运维管理。调查结论的背后,不仅反映出BIM行业从业者对于现阶段“BIM+GIS”融合应用可行性方面的隐忧,也体现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来自BIM、GIS领域各方企业的直接竞争与较量。

但潮流总是向前的。11月12日,住建部对《“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的实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标准中提到了城市信息模型即CIM的建设,以“多规合一一张图”协同平台为核心,去实践建筑项目审查、城市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任务。

一些关注智慧城市市场机会的BIM公司,在他们的企业官网新闻频道,或者在企业公众号内转载了住建部的这条消息。在他们看来,一切恰逢其时,又才刚刚开始。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谁最垂涎商业航天?并不是资本


精读

“一带一路”给了地理信息产业什么机会?

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开幕,首日签约63个产业项目

G57北京-德清:地理信息倔强逢春

线下商业需求增长,室内定位的春天已近?

南京测勘东南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