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业航天“激战”西二环

胡月童 泰伯网 2021-04-27

导读·本文涉及以下内容:

① 现阶段中国中国是否应该发展商业航天?在北京西二环的未来剧院展开一场产业激辩。

② 正方是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反方是中科院研究员高扬,主持人是“北斗女神”徐颖。

泰伯网 胡月童 报道

Tryul 责编


果不是反复确认,笔者几乎不敢确定自己找对了辩论赛的地点。相反,众多家长带着激动的孩子,让人误以为是某个亲子活动的现场。

11月24日,“中国现阶段是否应该发展商业航天”主题辩论在北京未来剧院展开。这一话题对于在2018年既有欢呼也有泪水的商业航天行业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科技领域针锋相对的事不少,公开辩论却属少见。但主办方的选址颇为新奇,不是大学里的阶梯教室,而在一个剧院。入座后,场内专业的舞台设备和观众席众多的小朋友也都在提醒着观众,这里既是“战场”,也是一场面向公众的高规格文化科普活动。

少了一丝严肃,多了一份轻松,辩论赛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主角登场

对当晚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吸引他们前来的可能不是辩题,也并非辩手,而是这场辩论的主持人。在签到时,笔者无意中听到一对中年夫妇的对话,妻子半真半假地调侃丈夫来看“女神”,他们所谈论的,就是徐颖。

徐颖是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建设工作,“副业”是一名科普网红。自2016年以一段演讲在网络走红后,徐颖相继参加多档科普综艺,并以高颜值的北斗科学家身份获封“北斗女神”。

当晚正方嘉宾是被徐颖戏称宁可“出柜”也不能“出轨”杨峰,他是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的创始人兼CEO。天仪研究院主要提供微小卫星太空实验的解决方案。成立两年来,天仪已成功完成4次太空任务,发射8颗微小卫星。

反方嘉宾是中科院研究员高扬,被徐颖称为“自己没有上天,但是把实验室成功搬上天”的男人。高扬研究员在航天领域研究范围很广,三行都写不完,并在多项国家航天项目担任重要角色,对商业航天极为关注。

杨峰和高扬均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师兄弟相称,但在辩论中两人必须针锋相对,评判胜负的方法则是在辩论前统计现场观众立场,结束后再做统计,以跑票数定输赢。

据笔者粗略统计,辩论正式开始前,正反双方支持率大约在3:1。然而这种赛制下,一开始票数有明显优势的,往往很难取胜,另一方即使获胜也只有微弱优势。但结局却出乎意料。


第一回合:立论陈词

杨峰认为现阶段中国应该发展商业航天。随后他从划分界限、拆解辩题、提出论点,层层展开立论。

首先,杨峰强调辩题的主语是中国,因此要站在宏观角度讨论,而不要陷入到微观的细节的纠缠。

拆解辩题时,他先定义商业航天,认为只要是完全商业化的,即判断市场需求后通过投资承担风险来销售产品和服务的航天活动,都应称之为商业航天。“商业航天是市场经济的航天,不是计划经济的航天。”

第二,他认为商业航天的重要性在于,市场可以更加广泛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建设。他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名言、美苏航天大战、改革开放等论证,“商业航天是中国通向航天强国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三,杨峰分析中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必要性。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确定了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政策,已然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已经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为什么现在还要聊中国现阶段是否应该发展商业航天呢?我非常不理解。”

杨峰在一连串的反问中,以老一辈航天人的经验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念表明,现在就是发展商业航天的时机。“保守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问题,乐观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机会。” 

最后杨峰重申论点,并以毛主席的一句话作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段开场中,他搬出多位不可辩驳的名人政客为其背书。发言中适当的停顿、强调和恰当的举例也帮助普通观众能快速理解。

接下来出场的高扬研究员打破人们对科研人员不善言辞的刻板印象,争定义、挑毛病、提建议,高扬也都做到了。

高扬一开口就与杨峰针锋相对,将杨峰的发言定性为“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蓝图”,对杨峰“一万年只争朝夕”的理想和抱负,他评价“现实相较于理想,有时是骨感和非常残酷的”。

高扬认为中国现阶段不应该发展商业航天。他的立论从一个复杂公式展开,用造就了现代航天科技的火箭方程向伟大的航天先驱致敬。这是航天人的浪漫,也是普通观众的“灾难”。

高扬正式展开论证的第一步同样是明确商业航天定义。高扬认为,商业航天首先要有航天商业化这一前提,并且要具备一定规模。在这里,高扬给出了多数航天人共识,并且,列出引用来源。

高扬将“现阶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2015-2025年这个时间段。而在杨峰的立论中,只笼统将其理解为“现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定义上双方已出现分歧。杨峰认为,只要是商业化的都是商业航天,但高扬强调必须是独立的非政府活动。

之后,高扬从经济学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举例说明目前我国商业航天既无足够供给能力,也无充分用户需求,供需两方均无法满足。“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说,太空探索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只有少数人会提出‘我要进太空’的需求。供给侧价格高居不下,现阶段无法摆脱政府的支持。我们一定要考虑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供给。如果违背了供求关系,谈不上任何的商业问题。”

听到这里,笔者除了对商业航天市场有些担忧,还对高老师PPT的美观性有些担忧。科研人员和商人在PPT制作上果然存在显著差别。

高扬认为,在现实条件下发展商业航天并不乐观。一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落后美国几十年,此时重走美国的路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国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比商业航天发展更加重要;最后,他认为发展商业航天环境不成熟,航天集团改革、立法完善、产业链升级、资本投入、民众认知等都需要一步步解决。“我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像超人一样,现在我是一个想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人。”高扬最后以被资本绑架的共享经济类比,蓝天下废弃的共享单车照片成功将笔者的悲观情绪推向顶点。

最后,高扬做出四点总结。

高扬一层层揭开商业航天中那些脆弱的现实,充分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情绪,引起强烈共鸣。

果然,立论后再次统计观众立场时,正方支持者纷纷倒戈,这一回合高扬胜。


第二回合:质辩对战

进入第二回合,三位主角重回舞台。暂落下风的杨峰憋了一肚子的话,不吐不快。他直截了当评价高师兄的发言是“最典型的、体制内的专家对商业航天的评价”:用过去的眼光,以偏概全,只打击民企,不提及国企。

反驳后,他向高扬犀利发问:“现在中国大概有10家商业火箭公司,50家商业卫星公司,您去过几家做过深入研究?您看过他的财务报表和BP吗?你有没有听过‘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

高扬冷静作答:“科学规律注定了航天必定是一个高投入、高代价的事情,财务报表这些东西我想看也看不到,民营火箭公司现在还没有一个能把卫星送入轨道,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个现状。”

高扬反击,质问商业航天能否盈利?

杨峰早有准备,自信回答:“我们每一颗星都是收费的,而且是有毛利的,徐老师就是我们的客户,徐老师也是要付钱的。”

被点名的徐颖机智甩锅:“我付钱了,但我不确定你们是否盈利。”

杨峰以退为进:“都说十年磨一剑,我们才磨了两年剑就让我们盈利,是不是有一点过分?我们商业航天才一个公司现在不盈利,就不代表它没有盈利模式。哪怕没有盈利模式,只要它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再退一步说,我们现在这些商业航天的团队,凭借自己的本事,谁挣不到钱呢?但我们要挣的是未来的大钱。投资人也不是傻子,早把所有技术、商业模式、收入和盈利拷问得非常清晰。”

仅这一段,现场就多次爆发笑声和掌声。此后,杨峰和高扬又就多个问题展开讨论。信息量越来越密集,容不得半刻分神。

例如,争辩商业航天是否有价值时,杨峰以一个假设的深空探测项目邀请高扬参加,给高扬挖坑。高扬果然落入陷阱,反证商业航天当然具有价值。高扬回应:“科学探索的技术试验,政府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必然是个小众需求。仅靠试验的收入是绝对不能抵消研制、发射卫星的成本的。”

谈创新。杨峰反问:“火箭虽然没有突破,运力没有突破,但成本降下来了,可以实现低产,为什么不是突破呢?”高扬毫不留情地反击:“据我所知,民营公司的火箭还没有一个可以提供真正的卫星入轨服务。我们航天体制内的人出来成立一个商业公司,这样大家就认为它是真正独立于国企的商业发展之路吗?显然,是帮助国企去了库存。大家一片欢腾,估值都上去了,有一些资本可以套现离场了。”

谈太空垃圾。杨峰以厨余垃圾类比,表示垃圾回收站是处理厨余垃圾和电子垃圾的办法,微小卫星也有。“目前我国的规定是,400公里以上轨道的卫星,都必须要带主动离轨装置。我们如此负责任、可持续地开发太空环境,怎么不准我在这儿放东西。只准您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吗?”

再谈盈利模式。高扬认为现在的微小卫星,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内都难有盈利模式,甚至说难以盈利。杨峰力证商业航天的价值:“有了商业航天之后,客户只需要花一点点的钱就能买到更多东西,之后也会愿意花更多钱满足他更多的需求。同时,我们虽然在一次交易的盈利少了,但我可以把便宜的服务给更多人,我的利润更高了,因为我有千千万万的用户了。”

谈商业航天是否独立于国家。高扬认为,航天产业远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因为面向客户服务的卫星、火箭、测控系统、接收终端这一套东西,没有一个民间资本可以支持的起,至少到目前为止,必须是由政府来买大单。但杨峰无辜地表示,天仪的卫星发射都付钱了,没有占一分钱便宜。

在质辩环节中,多是杨峰主动发问,面对质疑,更是迫切辩解。在多轮质辩后,高扬依旧淡定,但杨峰明显激动。

杨峰自嘲为“鸡贼的商人”,称高扬为“高尚的科学家”,并以一段呼吁结束了质辩。

“请大家相信我,商业航天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师兄很多言论都是基于现在稳定的市场来考虑的,但是我们现在碰到的机遇是一个微小卫星突飞猛进的市场。

2017年一年发射的微小卫星数量大约是400颗,而1957年-2017年发射的所有卫星超过4000颗。现在一年发射微小卫星的数量已经超过历史总量的10%。这是一个历史的剧变。

我们谈论的都是未来的增量市场,我们谈论的都是未来的新技术。请您不要用现在固有思路来考虑未来的机会。因为我相信,在1998年也有非常多的科学家在质疑互联网。”


第三回合:观众参战

在近十位观众的参与下,这一环节足足进行了50分钟,超过质辩总时长。

观众们十分公平,大多是双方各问一题,颇有辩证思维。而问题的质量,也普遍较高,现场不乏专业人士,借此机会解答困惑,更有三位小朋友参与提问。

具体内容,因篇幅原因笔者先不做记述。


第四回合:总结陈词

在经历难分胜负的质辩和穷追不舍的观众提问后,徐颖请双方作一句话的总结。

意犹未尽的杨峰停顿几秒后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欢迎各位反对商业航天的人去我们公司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未来可以支持商业航天。谢谢!”

后发言的高扬也已充分思索:“中国现阶段还不具备支持商业航天理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把现有体制的问题直接归咎到需要利用发展商业航天的模式去挽救,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彻底解放自己的思想,来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

杨峰希望以真实数据堵住悠悠之口,高扬则呼吁大家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虽然辩论是一种表演,但也有真情实感。两人肯定还有很多想说想辩的,但也只能凝结在这寥寥数语之中。


故事结尾

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徐颖宣布辩论结束。她再次询问观众立场,并未宣布结果,但在反方仅存的支持者之下,答案已经十分明显。

从辩论来看,杨峰胜了。

观众们陆续离场,虽然气温比来时更低了,但有了更多话题的归程必然不会冷清。

当笔者行至出口,放下立场的杨峰与高扬正在徐颖的张罗下合影。三人或许已经约上一顿夜宵,不再讨论“是否应该”,而是聊聊“应该如何”。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遥感AI进入深耕期 | 调查


精读

“自然资源机构改革中,智慧海洋信息化的商机 | 专栏

谁最垂涎商业航天?并不是资本

曹冲:北斗维新

低轨星座的命是“天线”给的 | 海外

与GIS融合,BIM守望智慧城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