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信企业最后一公里,还是崩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泰伯深网 Author 泰伯网
泰伯网 芽茶苏 | 报道
八宝儿 | 编辑
不止一位地信从业者告诉泰伯网记者,今年从业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不仅新单子难拿,部分固定业务也岌岌可危。
云服务“大厂”们倒是动作不断。BAT一个没落,华为、浪潮也没闲着,甚至连国外云“大佬”亚马逊,都把目光转向了“智慧城市”这个大盘子,而这也正是原本地理信息想要赋能添“+”号最重要的领域。
伴随跨界“降维打击”而来的,是逐渐消失的“最后一公里”。
1
做增值还是做“外包”
5月27日消息,阿里35.9亿元入股千方科技,阿里云还与该公司议定在智能交通及边缘计算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阿里在地理信息产业布局正在不断扩张,收购高德地图之后,又先后推出“城市大脑”,时空引擎Ganos等重磅项目,尽管不断强调“只被集成,不碰厂商最后一公里”,但一次次的动作还是让不少地信人“肝儿颤”。
不久前举办的腾讯大会上也传出消息,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设立了技术委员会,下设“开源协同”和“自研上云”项目组,开放“中台”能力,自我定位为“数字化助手”,并“提供工具、做好连接、建设生态”,走的是产业互联网的路子。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不久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在2018年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腾讯甚至直接做出判断“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中台”思路的不止腾讯一家。华为的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浪潮智慧城市新运营商的定位,其实都类似于“中台”,还有百度的AICITY、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云、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京东的城市计算等等。而大厂建立“中台”,或使得原本就尴尬位于产业链两端的测绘和地信企业愈发割裂。
“中台”的形式,就是大厂们做底层框架搭建,然后让合作生态伙伴,如地理信息企业去做具体的事情。比如数字政府,就是他们搭好一个统一平台之后,合作伙伴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开发,大厂统筹分成。或者更粗暴一些理解,大厂们就像一个个“包工头”,大的项目签下来,拆分给地信企业做后端、末端。
2
正在消失的最后一公里
被割裂也就罢了,可眼看着这最后一公里也越来越“短”,因为“中台”到底有多大,很难说清。
资深业内人士老罗告诉泰伯网,前不久他们公司想要与某地气象局谈一个基于地理数据的项目,但却被百度云“横刀夺爱”了。而且,百度云与该气象局签订的是长期合作协议,下级单位有相关的项目都会优先交给百度。
老罗还透露,另有某地委办局与腾讯、阿里、百度云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项目特色选择与这几家厂商中的某一家合作。适者生存,无可厚非,但从大趋势来看这种事以后只会越来越多,也让老罗有了些危机感。
另一资深业内人士小胡子表示,互联网红利时代正在消退,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厂们都选择了渗透到行业:“首先在行业的外围晃悠几圈之后,挖一些行业的技术、业务专家慢慢侵入;有口碑、实力、资金,这些都不是事。”正因如此,业界关于地信行业是否消失的争论非常激烈,地信企业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走到了生死抉择的关键期。
事实上,挤压地信企业空间的,不仅仅有跨界大厂,或许还包括原来的“大客户”。
据业内人士透露,西藏、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相关部门也通过公共基金等多种形式,成立了公有属性的大数据公司,面对大政务、大平台的整体趋势,相关部门也希望做集约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搭建自己的平台也更适应自身应用需求。
此外,精兵简政是政务发展的整体趋势,有消息称,部分地市已经有内部文件对地理信息平台数量做了相关规定,一旦地理信息能够共享,则多部门打通共用一套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等到政务管理部门对数据基础进行整个产业链的调整之后,中小GIS企业就只有给已有平台做增值服务和再配置的狭窄生存空间可以争夺,而这块区域谁能占领,还要看各自的产品优势和市场基础。
3
“狼”来了,就变成狼
不过,虽然大项目签约不断,但也有相关人士表示,科技的力量落到实践当中,还有一些距离,因此大厂们虽然占据技术和商业优势,但若要真正将各种“智慧”城市融入生产、生活,还需要深入行业,了解行业需求。
而在这方面,地信企业并非全无优势。
老罗认为,乐观些看,虽然业内有人喊着“狼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信企业只能做待宰羔羊,而不能变成狼群中的一员。尤其是在GIS数据、技术运用较多的环保、气象、农业、应急等领域,若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做好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即使是中小型GIS企业也有很大可发挥的空间。
而这,其实也是与大厂们的基础平台和“中台”们嫁接的基础。地理信息企业在根植行业做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做大厂平台的触角,做增值,做传感器,做神经末端。
而已经在某些领域站稳脚跟的大型地信厂商,则可能面临两条出路,或是到一定程度被更大的厂商收购,或是在自己的领地不断扩大,与云平台大厂协同合作,当然,如果自身真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合作就不会止于拿分包的层面。
网友曦曦红叶认为,机构改革隐含了未来行业发展与转型的导向。行业空间被挤压、倒逼、转型。一部分回归本源,发挥基础性、框架性的作用;一部分融合,被智慧、大脑、神经系统等大概念稀释。地理信息不会消亡,但会改头换面。
这或许是对未来产业方向的一种注解。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已建有四个群:泰伯高校教师群、泰伯青年大学生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泰伯微信开白群,想加入我们请添加小编微信号:changanyeluo(余周周),同时备注您想要添加的群。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强化地信领域布局,阿里36亿获千方科技15%股权
《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