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不惑” | 新基建专题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经济规模增长超过1700倍,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7.4%。经济特区成立40年之际,珠海这座“现代花园城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可以说,步入不惑之年的珠海不仅并未迎来“职场中年危机”,反而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一路高歌猛进。
于功成名就之时再次出发,需要极大的勇气。但珠海却仍保有少年般的心气,敢于借新基建及粤港澳大湾区腾飞之势,开启“二次创业”。
珠海的生态商业经
因为环境优美,珠海被称为“中国的里维埃拉”。很难想象,在特区成立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垃圾围城”的历史。
“垃圾堆散发出恶臭,茂盛围小河的水变黑了,鱼虾绝迹,我们在河边种的水稻,只长叶子就是结不了谷穗。”珠海市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在回忆录《创办珠海特区五年的回忆》中如此描述。彻底进行环境整治,意味着短期内放弃了不小的经济利益,但时任领导班子,仍然选择了用发展的眼光布局,保住珠海的绿水青山。
本着“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原则,珠海于1992年出台了关于保护环境的“八个不准”规定,堪称当时全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1998年5月拥有地方立法权后,珠海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珠海又先后制定了多达44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近乎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反映了珠海政府守护人民利益的基本态度。但要环境,也要经济发展。
严格的环保限制让珠海“不得不”提前布局,引入卫星大数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智能等科技含量更高、污染更小的企业。也正是当年的一系列决策,为珠海如今的“二次创业”,打下了深厚基础,使得珠海无需像其他一些地市一样,经历从粗放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阵痛。
明确梳理产业布局之后,珠海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2年,珠海充分发挥特区之“特”,率先开设“百万科技重奖”先河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聚焦点。同时,珠海超前布局高等教育,大学数量达到10所,在校大学生规模人数达到36万,成为广州之后珠三角的第二大高等教育中心,为珠海奠定科技发展的前期基础,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人才高地之一。
得益于深厚的人才积累,珠海诞生了航空航天、高新科技、旅游会展等领域多家上市公司,除了格力、金山、魅族、欧比特等本土明星企业外,富士康、360等企业也相继落户珠海。
统计数据显示,珠海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7.4%。1980年珠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为0.58亿元,2019年增加到1971.88亿元,年均增长24.0%。1980-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181.98亿元。
过去5年,珠海是珠三角发展最快的城市,5年GDP增长率是惠州的2倍。2019年珠海的经济增速高达6.8%,位列广东第二位。但经济规模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
此时,若将目光从粤港澳拉至全国范围会发现,新基建已然遍地开花。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仅2020年我国新基建投资将接近3万亿。
借新基建及粤港澳大湾区崛起之势,年已不惑的珠海重整行囊,由“小而精”向“大而强”出发。
第一步,仍然从人才入手。2017年珠海取消积分制落户政策,出台《珠海市人才引进核准办法》;2018年进一步加码,对标珠三角乃至全国最高标准,发布有珠三角最优人才新政之称的“英才计划”,5年投67亿揽才。2019年珠海人口增量首破10万,位列珠三角第四;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2.86%,位于广东省内第二。
今年5月,珠海宣布再启“科技重奖”,首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中。此后,将每年评选一次创新珠海科技奖,设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促进奖两类奖项,创新珠海科技奖奖金将面向社会募集,额度每年调整,首年特等奖奖励金额将不少于20万。
同月,珠海举行32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的多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其中,深圳中青北斗科技将在投资50亿元建设Sip封装项目基地,发力“北斗+5G”;广东银禧科技计划投资5亿元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5G通信电子化学材料项目;腾讯参股企业东华软件拟投资3.5亿元在横琴建设南方研发总部基地项目,打造全国智慧城市龙头产品;上海银基则将投资1亿元打造数字钥匙项目等。
在此之前,珠海已陆续与华为、阿里、平安、西门子、富士康、华大基因、正大集团等企业就智慧城市、数字金融、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芯片设计开展合作。
今年3月发布的《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显示,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230个,总投资5.9万亿元。其中,珠海参与项目43项,包括21项基础设施工程、17项产业工程和5项文化旅游体育项目,涉及智能计算、智能制造、城市轨道建设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总投资金额6.5亿元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项目及总投资8.5亿元“珠海地理信息和卫星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也在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之中。
目前,由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自主研发和运营的“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已完成12颗卫星组网,其中8颗高光谱卫星具备2.5天覆盖全球一遍的服务能力。借助两大卫星项目,珠海将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布局卫星大数据产业集群,发力“新基建”。
这一日,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珠海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交通拱北至横琴段、环岛东路立交工程三大涉澳基建项目同步开通运营,粤澳合作掀开新的篇章,珠海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
珠海位于珠江西岸中心,毗邻澳门,地理位置本就得天独厚。随着横琴口岸的开放以及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珠海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是人、物、信息、资金汇聚的中心之城。
跨过横琴大桥,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近在眼前,这也是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的首个产学研基地。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李冬孚此前表示,澳门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珠海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澳大研究院平台,可以将澳门的研发力量,与珠海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产业资源进行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产学研的高效转化。
澳珠双方正在科技创新、特色金融、医疗健康、文旅会展、跨境商贸和专业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澳门资源+开放人才+先进技术+横琴载体+政策支撑+成果共享”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目前,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已落户横琴,引进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一期已完成,二期第一批设备投入使用,并在澳门设立分中心。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顺利,已有28个项目签约,其中24个项目开工建设。此外,成立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截至目前累计孵化项目433个,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截至8月25日,横琴注册澳资企业已突破3000家,成为内地澳资企业聚集最集中的区域。
另一方面,珠海正在抢抓“双区”建设,全面推进与深圳的深度合作。
两大经济特区已多次释放合作讯号。2019年10月,珠海提出“要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战略部署。今年的珠海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5月,深圳前海管理局发布的《深珠(伶仃洋)通道前海衔接规划研究》项目中标公示中明确了“深珠通道”深圳侧的走向。
最新消息显示,两地将在珠海高新区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高新区将以金星湾为核心区域,推进淇澳岛整岛开发、后环片区新城市中心,建设珠海北部交通枢纽及“两通道、两地铁、两快线”(即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珠海地铁1号线、金琴快线、兴业快线),打造“一水两岸”国际领先城市发展新轴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40岁之际,作为珠江东西两岸的主要城市,深圳和珠海将携手面对新的时代。
▶泰伯网目前建有六大领域社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精读》
⊙知卓&泰伯研究院:地信从边缘到中央,机会在下沉产业⊙李德仁对话李兰娟:基于北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精准管理”替代封城⊙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之迷:服务一体还是技术一体⊙WGDC 2020首日,透露地信的几个趋势⊙合肥,“赌”出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