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怎能少了卫星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先有微众银行探索“AI+卫星”,招商银行发布夜光工业复工指数,后有平安银行推出卫星物联网。
“几乎所有银行机构都抓紧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一度让卫星与银行的距离走得很近。
金融与科技相向而行,一边是卫星商业化应用试图走出传统政府业务的舒适区,与银行领域磨合与融合,一边是供应商在成本与市场拓展的综合考量下,逐渐让客户理解:卫星并不是万能的。
转型,降成本
早在两、三年前筹划星云物联网平台时,平安银行也开始了卫星通信领域的调研。
平安银行方面介绍称,“当时,‘星云物联计划’的数据传输高度依赖地面光缆,难以覆盖草原、海洋以及境外等区域,且地面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大、回款周期长,需要银行融资支持”。
“比如三一重工、徐工等国内重型设备资产,以售卖或租赁的形式发到国外,涉及到贵重资产的远程维护、跟踪保险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信号不好,可能无法跟踪有些重要的资产,也不好评估其保费以及相关联的贷款等。”有知情人士指出。
“经过了一圈的调研,他们发现高轨卫星价格太高,低轨卫星物联网地面通信终端设备每年费用最低可降至几百元,比较适合自己的业务推广,就主动找到了我们。”国电高科董事长兼CEO吕强表示。
2020年12月,平安银行定制、国电高科研发的“平安1号”卫星顺利发射。据吕强透露,“现在卫星已经快运行一周年了,在这中间,我们联合开发了一款产品,现在准备大规模地推广。后续,随着业务的开展,他们还会冠名平安二、三号卫星等。”
对于系列卫星能做出的贡献,平安银行是有一定期待的。“除了偏远地区的工厂设备运行状态、牧场动物的生命体征以及车船的行驶轨迹等,还有一些海外的市场的拓展。如可以通过低轨卫星物联网传输设备的信息,进行海外设备故障预警,远程操作、更新、维护软件。如果针对被租赁资产,对方没有及时的交付租金,还可以通过指令把机器关了。”吕强表示。
而最终采集的数据,终将回传至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网平台”。按照介绍,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涉及到智慧制造、智慧车联、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城建、智慧厅堂六个行业标准化解决方案。
既要数据安全,又要降门槛
相比之下,遥感在银行领域的应用要早一些。
2019年,微众银行AI团队搭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卫星遥感影像等另类数据的智能资管科技平台,面向宏观经济监测(路网密度监测、区域变化监测等)、农业保险(洪涝灾害定损、病虫害定损)、大宗商品跟踪(原油储量监测、作物种植面积监测)等应用场景。
同年,招银理财如期开业,联合卫星公司佳格天地旗下子公司望眼科技推出了首个全球性夜光产品——全球夜光指数,用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也是被业内人士称为金融与卫星遥感结合的好时机。
而在遥感金融数据源的合规性上,银行向来谨慎。
“19年底之前,我们当时花了很大一笔钱专门找了律师事务所,就遥感卫星数据在金融领域可用不可用、合法不合法的事情进行了咨询,后来证实:数据是合法的,不论是境外观测还是境内观测。”有卫星服务商表示。
抛开上面的问题,银行客户的关注点还在于供应商数据源的合法性。中科星睿方面表示,“特别是国内一些大型银行,一般不希望把自己的项目经营点提供给国外的卫星数据服务商,而是更希望与国内的卫星数据服务商合作,或者是用自己的卫星来给他提供拍摄服务、数据分析等。”
风险评估、资产评估自然是银行绕不开的需求。“从本质上讲,大家的需求是一致的,只是业务流程或者负责对接的部门有所区别。比如说有一些大的银行会专门设立科技公司,像平安有专门的科技子公司——平安科技;没有专门科技子公司的集团,比如民生银行,一般由IT采购公司或信息部门对接。”有业内人士称。
在四象科技看来,不管是从遥感到金融还是金融到遥感,行业之间都需要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教育的过程。“有些客户希望看到的是已经被加工成他们业务信息的数据,而不需要他们自己去了解卫星本身,这就需要供应商去打造一个隐藏卫星数据底层的应用平台,使卫星数据直接服务到银行客户。”
而相比过去国家的遥感卫星需要通过一些遥感地面接收站等一级一级逐渐传达到用户,中科星睿计划设计小型化的地面接入站,降低客户的准入门槛。
成本与市场博弈
只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搞定。
对于卫星供应商来说,如果靠外购数据去支撑金融业务,不仅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危险,公司业务规模也很难支撑。
“从1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做小地区、小规模的尝试,一个是因为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另一个是我们还不能够保障高回访率。如果我们拿了全球所有的卫星资源,每周(7天)可能最多也就能够抓到4天的数据,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了。为了这4天的数据,我们大概每年要投入两三百万元人民币。如果要覆盖一定有规模的地区或者国家单纯靠外购卫星数据,公司的业务规模很难支撑。”有从业人员指出。
为了给银行等金融客户提供服务,不少卫星公司正逐渐在积累自有的卫星。中科星睿方面表示,”我们需要把多方的卫星资源,包括外购的商业卫星、我们自己的卫星甚至大量的公益卫星等进行整合。”
但卫星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四象科技方面称,“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用到遥感卫星的数据,可能还会配合一些其他的数据源,但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范围之内提供给客户一个准确率较高,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在降低成本上,供应商自然做足了准备。有供应商直言,“在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之上,我们也会去评估这个产品做出来后,它未来在市场上可能会有多少客户愿意为它买单,以及这些客户的付费能力是怎么样的。即便这个产品可能从技术上是可以实现,但如果对卫星数据和公司的人员消耗比较大,可能也并不会作为公司目前研发的重点。”
即便微众银行、招商银行等团队已经在国内做了相关应用推广,仍有从业人员对目前的市场略显悲观,“大部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宣传的意味更浓一些。像现在还没有技术基础的地方银行也陆陆续续想推进卫星与自身业务的结合,速度还比较慢。”
对此,有供应商称,“在短期之内,我们不会要求每一单都是盈利的。现在更多的是在用我们传统的军政业务利润去培养金融板块的新产品。”
当没有互联网背景的银行向数字化转型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卫星与银行等金融领域结合价值或许将在未来显现,“只不过是看谁快谁慢而已。”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京师律师事务所 盈科律师事务所
《精读》
⊙建业非典型危情:虚惊一场?⊙华为:激光雷达“爬北坡”⊙业界大咖纵论智能化转型:信息服务业正成为第四产业⊙华晨汽车,再难见晨光⊙深度 | 实景三维与CIM,谁才是时空数据第一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