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秋林、吴本虎: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 -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 30 年来 《 人民日报 》 两会社论中概念隐喻的历时分析 , 探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改变各类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使用形态 , 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 , 以便更有效地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 旅行隐喻 、 建筑隐喻和植物隐喻的使用基本稳定 ; 战争隐喻 、 航海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的使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
1
引言
  最近 30 年 ,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 因此 , 如何促进认知模式的发展 ,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同时保持党的核心地位 , 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主要内容 。 隐喻不但能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政治涵义 , 而且对听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因此在政治话语里俯拾皆是 ( B e n o i t 2001) ,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里自然也不例外 。  自 L a k o f f & J o h n s o n ( 1980) 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 C o n c e p t u a l M e t a p h o r T h e o r y ) 以来 , 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 他们或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 , 以探讨政党的认知模式和政治态度 ( L a k o f f 1996、2004 , M u s o l f f 2006) ; 或强调隐喻的语用功能 , 以考察政党的政治立场和话语策略 ( W e e 2001, C h e n g 2006) ; 或结合隐喻的认知特征和语用功能 , 分析政治话语中隐喻的使用形态和分布 , 以揭示政党的意识形态 ( C h a r t e r i s - B l a c k 2004、 2005 ) 。 然而 , 已有文献多从共时角度对比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 对隐喻的历时考察却较少涉及 。  本文尝试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 , 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选取《人民日报》(1978-2007) 两会社论构建六个语料库 , 统计各类隐喻在各库中的出现比例 , 寻求各类隐喻的发展趋势 , 并结合社会变革 , 分析隐喻的认知特征和语用功能 , 探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改变各类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使用形态 , 鼓励和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语料
五年一届的两会 , 从 1978 年的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一次会议到 200 7 年的十届人大和十届政协五次会议 , 30 年间举行了六届 。 每年两会期间 , 《 人民日报 》 都会刊发专题社论 , 第一时间向全国和世界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 、 政策和主张 。我们选取部分两会社论, 按届把它们建成 6 个语料库 , 具体编号为 Ⅰ ( 78 - 82) , Ⅱ ( 83 - 87 ) , Ⅲ ( 88 - 92) , Ⅳ ( 93 - 97 ) , Ⅴ ( 9 8 - 02) , Ⅵ ( 03 - 07) , 每库都在两万字左右 , 总计约 12 万字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跨领域映射 , 属于概念层面的概括 , 故称之概念隐喻( c o n c e p t u a l m e t a p h o r ) ; 隐喻表达式 (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s ) 则指跨领域投射的表层体 , 也就是语言层面上的个别表达式 ( 任绍曾 20 06) 。因此 , 我们首先从文本中找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式, 如前进、落后等 , 并把它们记作关键词 ; 接着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 I c t c l a s 1. 0 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 , 再利用 A n t C o n c 3. 2. 1w 对分词后的语料进行关键词定位检索和词频统计 , 并且分析关键词所在语境,排除非隐喻性用法的词项; 然后分析各个关键词的始源域, 抽象出各类 概念隐喻 , 进而统计出各类隐喻在各个语料库中的出现比例,探寻 30 年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把隐喻分析和社会变革相联系 , 解读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有效运用隐喻激励和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政治隐喻的类别
  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的识别和概念隐喻的提取 , 我们发现在两会社论中主要存在六大类概念隐喻 : 旅行隐喻 、 建筑隐喻 、 战争隐喻 、 植物隐喻 、 家庭隐喻 、 航海隐喻 。 分别举例如下 :
( 1) 过去五年 , 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 …( 《 人民日报 》 1998. 3 . 3)
( 2 ) 四十年来 , 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 …人民政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 《 人民日报 》 1990. 3. 18)
( 3 ) 在揭批 “ 四人帮 ” 的斗争中 , 还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 、 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 “ 双打 ” 运动 。 ( 《 人民日报 》19 78. 3. 6 )
( 4) 这些工作成果 , 凝聚 着政协组织和委员 们的心血 , 显示了人民政 协旺盛的生 命力 。( 《 人民日报 》1 994. 3. 8)
( 5) 大会认为 , 胡锦涛同志在会议期间就发展两岸关系阐述的四点意见 … …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亲情和关爱 … …( 《 人民日报 》 2005. 3 . 15)
( 6 ) 时代的航船在扬帆前进的时候 , 难免会浪涌水漩 , 这不奇怪 , 也不可怕 , 如果害怕急浪和漩涡而降帆下锚 , 我们就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 ( 《 人民日报 》 1985. 4. 11)

  进一步计算后 , 我们统计出六个语料库概念隐喻的具体分布 , 见表 1、 表 2。


I 78—82

II 83—87

88—92

93-97

V 98 — 02

03 -07

旅行隐喻

212

187

223

227

281

232

建筑隐喻

130

142

148

164

141

221

战争隐喻

169

49

64

59

115

76

植物隐喻

15

38

45

63

60

42

家庭隐喻

15

9

2

12

20

28

航海隐喻

0

17

5

6

6

3

总计

541

442

487

531

623

602


I 78—82

II83-87

88—92

93-97

V 98 — 02

03 -07

旅行隐喻

39%

42%

46%

43%

45%

39%

建筑隐喻

24%

32%

30%

31%

23%

37%

战争隐喻

31%

11%

13%

11%

18%

13%

植物隐喻

3%

9%

9%

12%

10%

7%

家庭隐喻

3%

2%

0%

2%

3%

5%

航海隐喻

0%

4%

1%

1%

1%

0%


政治隐喻的历时变化
从表1、表2可以看出,30年来,旅行隐喻和建筑隐喻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植物隐喻所占比例虽然不太,但比较稳定;家庭隐喻比例前十五年呈下降趋势,近十五年来一直上升,尤其在最近的五年里上升比较明显;航海隐喻第二个五年里陡然上升,之后迅速下降;战争隐喻变化最曲折,30年来有起有伏,目前虽然仍使用较多,但己很难达到改革初期的水平。
4.1使用稳定的隐喻
4.1.1
旅行隐喻
  30 年来旅行隐喻一直稳居榜首 。在隐喻研究中 , 旅行向来被看成是一项有目的的从起点向终点移动的行为 。 L a k o f ( 199 3) 就曾把旅行隐喻概括成 “ 有目的的行为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前进的旅行 ” 。 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 因此旅行隐喻可以概括成 “实现共产主义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前进的旅行 ” 。  在旅行隐喻中 , 中国人民是旅途上的行者 , 中国共产党是领队 , 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 , 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 , 共产主义正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地 。旅行隐喻有明显的积极联想义 : 一方面勾勒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 唤起人们对前景的憧憬 ; 另一方面强调各项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鼓励人民选好道路跟党走。所以旅行隐喻的大量使用不但能激发人们投身改革和建设的热情 , 还要求人民坚持党的领导 , 脚踏实地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4.1.2
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比例一直位居第二 。 这类隐喻可以概括成 “发展国家是建设大厦 ” 。社会主义中国是一座大厦 , 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 , 人民群众都是这座大厦的建设者 , 努力工作是为大厦添砖加瓦 。 显然 , 这类隐喻也具有积极评价义 。 通过建筑隐喻的大量使用 , 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 同时还绘制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 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
  建筑隐喻倍受青睐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 。 建造大厦的关键是打好地基 , 类似地 , 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好初级阶段的工作 , 所以这类隐喻的使用能帮助人们认清现阶段工作的重要性 , 提醒人们社会主义不能是空中楼阁 , 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 这也表明党和政府十分强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4.1.3
植物隐喻
  植物隐喻在数量上虽远不及旅行隐喻和建筑隐喻 , 但 30 年来也相对稳定 , 占总量的 10%左右 。 这类隐喻可以概括成 “ 国家是植物 ” , 国家的发展就像是植物发芽 、 生长 、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 这能使人们感到播种 、 栽培和收获的关系性 , 激发人们对成功的渴望 ; 同时也能表达国家发展的渐进性 , 告诫人们国家建设不能拔苗助长 , 应当循序渐进 。  这三类隐喻都具有积极联想义 , 有利于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投身改革的热情 ; 在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信心的同时 , 也教育人们要脚踏实地 , 循序渐进 。 这些隐喻的稳定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对改革有一个较为特定的理解 , 同时也折射出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定性。
4.2发生变化的隐喻
4.2.1
战争隐喻
  战争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发展国家是ー场战争”。在这场“战争”里,中国共产党是指挥者,人民是战士,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是敌人,发展了国家就是打赢了这场战争。  六大类隐喻中战争隐喻的变化最曲折 , 改革初期 , 战争隐喻大量使用 , 超过当年隐喻总量的 3 0%。 到了第二个五年陡然下降 , 只占 10% 左右 。 第三个五年所占比例略有回升 , 而到了 第四个五年再次 下降 , 回到第二 个五年的 水平 。 在 第五个 五年里 又有所 上升 , 接近 20%。 2003年以后再次下降 , 仅占 13%。 虽然 1983 以后战争隐喻有起有伏 , 但是都远远低于最初的五年 。  改革初期(1978—1982)中国共产党在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阶级斗争和文革的影响,仍习惯用革命语言来表述政治主张,战争隐喻自然占了很大比例。进入二十世紀80年代(1983 —1987)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急需ー个和平的政治环境,因此战争隐喻大量减少。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988 —1992)国际社会的动荡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党和政府运用大量的战争隐喻提升人民的警觉和忧患意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后,中国的改革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经济高速发展,战争隐喻再次減少,以稳定人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此后的五年间(1998—2002)改革又遇到了困难,北约轰炸我大使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量的战争隐喻有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最近五年(2003 — 2007)中国共产党提出和 谐社会的理念,战争隐喻的比例自然再度下降。  适量的战争隐喻能鼓舞人心 , 激发斗志 , 号召人们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 因此 1983 年以来战争隐喻仍占到总量的 10 % 左右 。尽管这类隐喻 1983 年以后有增有减 , 但已不能和改革初期相比 , 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一个革命的党向一个执政的党转型 。

4.2.2
航海隐喻
  航海隐喻可以概括为 “ 发展国家是海上的航行 ” 。 国家是航船 , 党是航船的舵手 , 人民是船上的水手 , 发展中的困难是海上的狂风恶浪 , 发展了国家就是到达了大海的彼岸 。  虽然 30 年来航海类隐喻所占比例很小 , 但这类隐喻曾发生过较为剧烈的变化 。航海隐喻在第二个五年里才出现 , 占到当时总量的 4%, 之后很快下降 , 直至销声匿迹 。  相比陆地上的旅行 , 海上的航行要经历更难以预测的环境 , 因此航海隐喻更能反映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经过五年的改革开放 , 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各种新鲜事物像潮水般冲击着一切旧观念 。因此 1983 - 198 7的五年里 , 航海隐喻不但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 还具有很强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在改革的大浪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牢牢把握党制定的航线 , 才能避免船翻人亡 , 并且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 从而激励人民迎接挑战 , 坚持改革 。 经过 1 0年的改革 , 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 对待新鲜事物也不再如洪水猛兽 , 为表达 “发展国家是前行 ” 这个概念 , 完全可以运用旅行隐喻 , 因此 1988 年以后航海隐喻迅速隐退 。
4.2.3
家庭隐喻
  家庭的概念隐喻可以概括为 “国家是家庭 ” 。在这个家庭里 , 人民之间是同胞手足 , 而国家的管理模式则是人民当家作主 。 “国家是家庭 ” 这个隐喻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 。 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实际是一个以五伦为核心 , 以亲情为纽带 , 沿着亲属的差序向外扩张的关系网 ( 潘攀 1998: 37) 。 因此家庭隐喻有很强的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然而 , 30 年来这个隐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改革初期 , 这类隐喻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 后来逐渐下降 , 甚至几乎消失 。 19 93年以后又一直呈上升趋势 , 并在最近的五年里达到最高峰 , 占隐喻总量的 5%。  家庭隐喻经常出现在 “ 革命语言 ” 中 , 如 “ 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 ” 。 改革初期因为受之前的语言风格影响 , 这类隐喻也用得很多 , 随着改革的深化 , 革命语言渐渐消失 , 家庭隐喻也就逐年下降 。 19 93年以后 , 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 急需团结全国人民集聚最大力量 , 因此家庭隐喻成了凝聚人心的最好修辞模式 ; 另一方面 , 家庭隐喻的使用有利于增强港澳台人民的 中国归属感 , 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 因此这类隐喻出现比例一直上升 。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倡和谐社会 , 传统文化讲究家和万事兴 , 家庭隐喻的使用有利于提升人们和谐相处的观念 , 从而同心同德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  以上三类隐喻的使用与我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 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灵活运用隐喻鼓励 、 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促进认知模式的发展 , 积极构建和谐政治环境 , 努力从一个旨在摧毁旧制度的革命党转型为着力完善新制度的执政党的历程 。
结语
  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没有水的鱼 ( T h o m p s o n 19 96) , 因此考察 30 年来政治隐喻的发展对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发现 :
一 , 30 年来旅行隐喻 、 建筑隐喻以及植物隐喻的使用基本稳定 , 而战争隐喻 、 航海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的使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

二 , 中国共产党不但运用隐喻帮助大众理解复杂的政治形势 , 还充分利用隐喻鼓励 、 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三 , 30 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与此同时也努力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自我转型 。

本文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