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燚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家战略定义为“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规定着政党在每个时期的行动计划、方针和政策。”[⑦]我们将此视为中国国家的内战略。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国家的宣传战略和宣传机制也会随之而调整。本文将张燚的研究脉络用以下列表表示出来[⑧]:
宣传策略研究与政治动员研究有相当程度的重合,但后者是针对某一特定议题的宣传动员行为,对政治动员的梳理能为我们更好地解释政治宣传的全过程。孔繁斌建构了政治动员的释义模型:它包括自上而下的“议题构建”与自下而上的“认同聚合”两个变量,前者又包括了“质料”(即共同体某个真实的公共问题)和“形式”(即权力文化网络两个次变量);后者通过权威、说服和交易三个次变量的不同权重与排序,在一般逻辑层面解释认同聚合的动因。[⑨]
从项目申报类别来看,“党史•党建”项目7项、“国际问题研究”项目2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项目44项、“政治学”项目24项、“传播与新闻学”项目119项。项目申报类别反映了申报单位的来源,因此它也能判别项目申报课题单位的学科背景。将“党史•党建”、“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纳入广义上的政治学背景,在2006—2011年国家级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统计出政治学背景来源为73次,传播学背景来源119次,相关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总之,尽管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研究任重道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针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实际与党和国家政治传播工作的现实需要,努力建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框架、知识产品、话语体系方面积极推动更高层次的学术生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