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晚、电影、短视频……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文娱产业

陈丹 综艺报 2022-06-25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两会时间”正式开启,全国政协委员带来的提案也陆续披露。


全国政协委员刘家成:


引入竞争机制办好春晚

建立短视频二创授权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今年带来了四个提案,分别为《关于引入竞争机制办好办活春节晚会的提案》《关于做好口述历史资料收集加强先进模范人物宣传的提案》《关于加大短视频侵权惩治力度和创新授权机制的提案》和《关于迅速在幼儿园和小学推广普及DNA数据库的提案》。

他在《关于引入竞争机制办好办活春节晚会的提案》中建议:

央视春晚不再由央视独家承办,改为由各省通过申办的方式竞争承办;


明确央视和承办省之间的利益划分,借鉴奥运会和世界杯承办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划分方案,使央视和承办省的利益都能获得充分保障,激发央视和各省的积极性。


各省获得承办权后,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除原则性提出一定的宣传要求,晚会的具体内容由各省自主决定,晚会内容上出现的问题,也由承办省负责;


可以一省申办,也可以几个省联合申办。


他在《关于加大短视频侵权惩治力度和创新授权机制的提案》中建议:
一、压实短视频平台保护知识产权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对短视频平台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在 “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下,建立短视频二创授权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


以中国电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带来了与电影相关的三份提案。 侯光明表示,近年来中国电影既注重艺术品质提升,又注重类型化创作,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战狼2》《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影片在取得较好票房成绩的同时,形成了国产影片的品牌化效应,为完善多题材、多类型、多样化的国产影片创作格局,奠定了创作基础。但是,中国电影供给还存在明显的“票房断层”和“ 冷热不均”现象:电影大盘越来越依靠头部爆款影片,票房及影片数量出现断层,大部分中小成本电影处于亏损状态。 对此,他建议,持续稳定电影产量,注重电影质量提升,优化电影市场结构。出台针对中国特色电影题材和类型的奖励扶持政策,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档期机制。重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观众的观影需求与观影习惯,让差异化、多类型、多品种的优质电影获得良性的“出口”和渠道。此外,还应加强电影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多样、丰富、优质的电影公共服务,培养、提升观众观影习惯与观影水平。 侯光明在《以中国电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提案中表示,电影作为文化事业产业的重要构成要素,亦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锚定文化强国目标,必然也要聚焦电影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把握趋势,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理论智慧、创作资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正是当前学者、创作者迫在眉睫、必须回答的问题。 他建议:

(一)建议出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相关研究和创作。


建议国家电影局设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电影作品扶持鼓励基金项目,支持和引导创作具有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电影作品;建议出台激励机制,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创作的宣传与扶持力度;建议全国哲社办、艺术规划办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课题基金,支持相关研究工作。


(二)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发挥国内外电影节的重要作用。


建议中宣部牵头,在各大国内电影节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展映单元,建议在各大国际电影节设立中国展映和中国电影单元,巡回展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电影。


(三)建议将电影国际传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植入高等电影教育体系。


建议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国内设立电影专业的院校编写相关教材,并先行开设相关课程,为国内更多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提供可靠的教学资源,启迪更多青年学子从我国的艺术传统、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民族内涵的中国电影学派创作人才,引领中国电影创作新风尚。


(四)建议加强电影专业人才的职业培训,增强中国艺术文化传统方面的引导。


建议中宣部等相关部门对电影编剧、导演、摄影、服化道等专业人才进行传统文化等方面模块化的培训,进一步促进电影制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相关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



全国政协委员李迎新:


完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带来了《关于完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提案》。 提案中显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产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接触和使用短视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6月调查,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接触过短视频。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大短视频、直播平台相继推出“青少年模式”,以更好保护网络空间中的青少年。但是,调研数据显示,仅53.3%的未成年人使用过“青少年模式”;近六成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81.8%的未成年人赞同“现有的青少年模式还需改进”,42.4%的未成年人认为“开启青少年模式会使上网不开心”。由此可见,目前的“青少年模式”尚存在不少问题,未充分发挥出预期效果,需要下大力气加以优化改进。 

李迎新建议:


一、将“青少年模式”更名为“未成年人模式”。当前各平台使用的“青少年模式”主要保护对象是未成年人,而非更广义的青少年群体,应进一步调整和明确该模式的年龄定位,限定在18岁以下。

 

二、统一“青少年模式”设置标准。建议网信部门出台强制性标准,规定“青少年模式”必须具备时间管理、消费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等基本要素,强制所有短视频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一键快捷进入。同时,尽快全面完善电子身份认证系统,防止未成年人通过借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绕过“青少年模式”,织密筑牢保护网。

 

三、鼓励平台丰富完善“青少年模式”功能。游戏、购物、阅读、学习、直播等不同类型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往往各有侧重,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儿童与少年,对网络保护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青少年模式”不能一刀切,建议各网络平台在国家“标配”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完善,设置不同的防护模式,使用个性化名称,拓展更多功能,形成“1+X”的“青少年模式”。

 

四、丰富“青少年模式”内容池。既要注重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也要维护未成年人休闲娱乐的权利,应结合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创作、传播既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又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



  2022年全国两会速递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不再错过精彩文章,欢迎将“综艺报”设为“星标”




 购买请见微店

推荐阅读

高开高走圆满收官,引发家庭式追剧热潮的《人世间》缘何拿捏破圈密码?


豆瓣评分8.7分 这部纯爱电影卖相与内核俱佳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