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冯远征、张颐武、朱乐耕,文娱领域政协委员关注了哪些议题?
2022年全国两会,人才队伍建设、艺术教育、新媒体等内容成为文娱领域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在委员通道发言时表示,实现文化强国需要人才,需要给年轻一代更多成长空间、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提案,聚焦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朱乐耕建议推进“新艺科”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
演员要清清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他介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同样进入了新时代,年轻一代成为文艺的主力军,中国的文艺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健康成长。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70周年,北京人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两年,北京人艺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大胆起用年轻创作班子。2021年,北京人艺用全新班底、全新理念排演了《日出》《雷雨》《原野》三部经典剧,向老院长曹禺致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原创话剧《香山之夜》,这部戏至今已经演出了53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冯远征表示,实现文化强国需要人才,需要给年轻一代更多成长空间、机会,让他们多创新、出精品。相信有老一辈艺术家作为榜样,有好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氛围,中国文艺事业一定能够创作出高峰作品,也一定能够铸就文艺大师,让每一位年轻文艺工作者都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好工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今年带来了《关于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的提案》。张颐武表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已成规模,且颇具潜力,但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内容鱼龙混杂。伴随短视频、直播平台内容体量逐年跃升,大众用户发布的内容相对缺乏权威度、可信度。
(二)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工作缺少统筹。知识文化内容的新媒体普及传播工作尚未链条化、系统化,传播者往往“各自为政”,缺少联动。
(三)知识文化内容传播人才储备不足。优秀人才开展新媒体知识、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尚不普遍,每个学科内仍待形成线上人才矩阵。
(一)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
近年来,我国文化知识领域体系不断吸纳高学历、海归人才,青年从业者多具备“网感”,应将这一已有人才优势有效吸纳为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的人才库,提升优质知识传播者在网绝对数量。建议举办新媒体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充分鼓励人才资源向相应工作倾斜。
(二)设置知识科普、传统文化传播专项,提升社会、公众对相关议题的重视
除传统《开学第一课》等专题栏目,可在国家层面设立“自然科学周”“人文科学周”“传统文化月”等,一方面可加强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联动;另一方面可邀请名校名师开课直播,通过网络传递到优质师资缺失的地带。近年来,乡村学生、留守儿童的手机持有率走高,这也能够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三)允许、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激励优质内容
促进优质知识与传统文化传播,需要高素质人才承担重任。以适当物质条件调动人才积极性,能够有效支撑这项工作的发展。因此,建议国家层面设置如下支持政策:
1.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有效传播优质知识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
2.法律和政策层面出台明确规制标准,指导短视频、直播平台依法开展知识付费业务,培养公众对优质知识的价值认知和尊重;相关部门及平台共同对收费知识内容、线上服务价格依法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3.在政策上支持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传播事业,通过直播付费、网络打赏等模式,取得适当合法、合理的收入,以激励社会大众广泛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
建议推进“新艺科”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朱乐耕在提案中介绍,随着互联网智能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识正发生剧烈变化,可以说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各国正在兴起教育改革,包括学科建设改革。
2018年10月,中国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 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 (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政策实施阶段。在这“四新”的学科中没有“新艺科”建设,其被包括在了新文科中。
朱乐耕建议,艺术有必要独立于新文科之外,成为一门新艺科学科,理由如下: 第一,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科,其既有理论研究的部分,也有创作的部分,与文科的其他学科相比,其表达方式更具表演性、审美性、经验性和身体性,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字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文科专业,其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技艺方式,是个独立的系统。
第二,艺术是能让我们保持人性的完整,加强和培养人自身感知力的学科领域。如果将其和新文科混为一谈,可能会疏忽其自身特点,让艺术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参与未来人类社会的新建构。
第三,未来的艺术将会走向跨界和综合,表演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媒体艺术、实体艺术、虚拟艺术等综合构成新的艺术场域。比如,1月31日(除夕)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古韵新春》,以文物为线全景式串联“中国年”千年脉络,综合了诗歌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声光电表现等。这些作品已大量涌现,但此类艺术创作还刚起步,需要将其纳入新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之中,培养新的艺术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艺术理论,培养新的艺术理论家。
艺术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气质及审美形式,是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彰显,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张扬,切忌被轻视和被边缘化。
2022年全国两会速递
春晚、电影、短视频……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文娱产业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购买请见微店
高开高走圆满收官,引发家庭式追剧热潮的《人世间》缘何拿捏破圈密码?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