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 |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久:要积极推动跨界联动 让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聚焦人工智能和电影行业发展,带来了《关于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提案》和《关于建立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
近年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生成式大模型在视听创作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给电影生产带来深刻影响,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影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王平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提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王平久表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推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算法、模型和规则,凭借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创造原创内容,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应用不断涌现。比如,《流浪地球2》《传说》等影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影片中人物形象、声音的塑造;一些短片则直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呈现良好效果。人工智能以数据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王平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虚实结合、形态多元、应用广泛、潜力巨大,在电影创作的全流程和电影产业的全链条都具有广泛创新空间。要积极推动艺术家、创作者与科学家、工程师联动,加强探索人工智能在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应用,切实推动人工智能在降本增效,优化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本土化应用,积极探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传播。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电影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内容仍是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呈现,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置身于文明进程中革新嬗变的历史潮头,从一开始就努力实现本土转化,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建议加强对人工智能影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电影储备新锐力量。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影像创作领域的应用,涌现了一批人工智能影像创意人才和团队。应当尽早建立人工智能专门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对接行业需求,吸引多方人才,为中国电影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丰硕发展成果,进一步鼓励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精细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科学专业的电影评价体系,亟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电影制投宣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王平久建议建立一个权威、专业、全面的国家级电影大数据体系。
一是科学反映中国电影传播影响力。通过专业全面的数据整合、计算和分析,客观准确地梳理中国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形成反映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各类型观众对影片的关注、消费和评价数据指数,有力服务电影行业各环节制定科学理性明智决策。
二是科学反映中国电影社会影响力。近年来,中国电影更加关注与社会现实的紧密勾连,《满江红》《长安三万里》提升地方文旅热度,《孤注一掷》《第二十条》促进普法反诈宣传,《热辣滚烫》《熊出没》带动线下跨界消费。大数据应当在关注电影行业内部的基础上,更多挖掘、呈现、分析电影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广泛影响力,让电影更好服务社会发展。
三是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依据。通过对电影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品质的综合分析,中国电影大数据体系将为建立健全中国电影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鼓励电影评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等多元视角出发,对营造良好电影创作风尚和舆论环境具有长远裨益。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购买请见微店
《江河日上》:以环境治理之问展现守护绿色之心
爱奇艺推新厂牌 “动作高手季”助燃热血江湖梦
春季四十余部电影待映 谁是黑马?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