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忠:城市更新的科创时代

全经联产业加速器 全经联 2021-08-21

全经联城市更新顾问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忠先生

本文是全经联城市更新顾问、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做《城市更新的科创时代》主题演讲内容实录。



我分享的题目叫做《城市更新的科创时代》。

进入21世纪,全球大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如世界著名规划大师彼得·霍尔在谈到哈马碧湖城这一城市更新区时所说,“它代表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从外扩张增长,转向内城更新”。



我们中国也是如此。近年来,中国大城市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区三线、城市发展边界,使得城市空间难有增量。换句话说,从增量扩张,转向了存量提质。越是大城市,往往边界控制得越严格。不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都是如此。

过去,我们是在平地上建城市,现在,我们是在城市上建城市。因此,与新城开发相比,旧城更新成本高、限制多,要求也更高。在这个逻辑之下,对我们而言,开发商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账,政府看重的是把这块地给你,能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这个效益,对政府而言就是两个字——税收。所以现在有这么一句话,叫“亩产论英雄”。当进入城市运营阶段,政府会越发重视对产业、税源的培育,期望通过“腾笼换鸟”,为城市带来新产业、新税源。



那么,什么能够产生高效益呢?毫无疑问,是高科技!现在,有科技含量的产业未必有高效益,但是没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一定没有高效益。

北京副市长卢彦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产值达到100亿,首钢用了71年,联想用了17年,小米只用了不到3年。大家都知道硅谷,如果把加州视作一个国家去参与全球评比,它的GDP在世界排第6位,绝对称得上是富可敌国,这就是高科技带来的高利润。所以无论是伦敦、新加坡、柏林、纽约,他们都以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可以说,科技赋能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全球大都市城市更新的共同趋势。

国外如此,我们国家也是如此。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四大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毫无疑问是最“打粮食”的,其他则更多是需要进行投入的。如果给北京的科研创新资源和城市定位画上一个等式,相当于北京=华盛顿+波士顿+硅谷。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北京,我觉得很形象:“北京是华盛顿,首都;北京是纽约,金融中心;北京是休斯顿,军事中心;北京是波士顿,教育中心……”

北京的大科学装置数量领跑全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占全国一半,汇聚了十二大军工巨头,拥有全国最大精准医疗产业集群……所以,我们会发现,越大的城市,越适合发展科创。因此,北京城市更新更应以“科技驱动”,实现城市全域提升。

接下来,我将分享科技赋能的四个方面,结合四大城市更新场景,即老城区、老厂区、老商区、老住区,分别讲一讲,把什么样的内容装到这些“壳”里去。现在“壳”的打造很简单,关键是里面装什么样的“瓤”。

首先看科技赋能老城区。



无论是纽约、伦敦、东京,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叫科技回归都市。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科技人员要在科技园区里埋头搞研究。其实不是。现在Z世代的年轻人要奋斗,但是他们不要艰苦奋斗。他们既要好好工作,又要吃好、喝好、玩好,尤其需要有夜生活。所以酒吧街已经成为了科技园区的标配。

伦敦的东区科技城,就是典型的从衰败旧城区到新兴科技集聚区的案例。由于城市发展长期落后于西部,伦敦东区一直是政府进行城市复兴的重点,前后两任首相都极为关注东区的发展。不同的是,首相布莱尔上任后,提出伦敦要打造“创意之城”,东区的改造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靠创意城市,东区并没有发展起来,真正进入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卡梅伦上任后强调的科创。卡梅伦首次提出“硅环岛”的概念,希望伦敦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和美国硅谷相匹敌。

我想说的是,文创相对容易做,听起来也很出彩,但是文创的税收密度太低,支撑不起税收。文创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不花多少钱的情况下,让一个比较破败的地方,变得比较有趣,从而更吸引人。所以,在做城市更新时,其实可以做到“文创”和“科创”的组合使用。

由于东区科技城离金融城非常近,他们发挥老城的区位优势,依托金融城,重点发展金融科技等都市产业。现在这个地区既有数字智能,也有数字金融,还有数字商务……整个硅环岛附近高密度分布着高科技公司。大量科技公司聚集,使得伦敦东区成为伦敦GDP增速最快的区域。据2017年英国LloydsBank数据,2016年伦敦GDP增长最快的区域——Hackney地区增速甚至超过7.5%。这是一个非常快的增长速度。

此外,东区科技城还用精彩的都市生活,吸引创新人群和科技企业聚集,通过引入休闲娱乐业态,为创新人群打造丰富的休闲时光。

如今的伦敦东区科技城形成了以科技、数字和创意企业为主的科技集群、没有边界的科技创新群落。从2011年以来,已经有超过4000家公司进驻,其创业企业规模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位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方面,我来说说科技赋能老厂区。



我想问大家,大城市需要制造业吗?其实是需要的!

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潜力榜的第一名是纽约,第二名是上海的浦东新区,第五名是深圳的龙岗。纽约的成功经验表明,高端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端制造业是不能搬离大城市的,因为它依赖的是大城市的科技人才。深圳在用地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力保30%的“工业红线”,上海也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要占到城市GDP的1/4。

过去我们老提一个事儿叫“退二进三”,有人给许多城市贴上二产占比过高,三产占比过低的标签,需要退出“二产”进入“三产”,但其实在很多城市这都是个外行的说法。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叫生产性服务业或生活性服务业,如果没有生产,那么该去服务谁?这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现在,很多城市提出了新的逻辑——“退二优二”。就是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将“三低一多”,即科技含量低、土地利用率低、产值低、占用资源多的“落后”企业清退,让更多的要素资源倾向高科技、高产值、高质量企业。

大家都觉得纽约是金融中心,其实纽约也是一个都市微制造产业,尤其是3D打印产业非常领先的城市。在全球Top5的3D打印之都中,纽约排名第一。

这里所说的都市微制造,不是传统制造业“回潮”,而是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突破,是高知识密度的高科技制造。在这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都市微制造与医疗服务、医疗研究紧密配合,发挥重要的创新支持作用。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为医疗人员提供定制化的医疗产品。我们都知道,人在运动中很容易造成半月板损伤,我们就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半月板支架,帮助半月板损伤的人恢复健康。

纽约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高价值都市制造业的样板。这个地方以前也是造船厂,后来通过改造,把过去破旧的厂房变成了一个“New Lab”,改造出了很多现代化的制造业空间,比如绿色制造中心、联合办公。

这里聚集了太空装备、太空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一些当今最尖端的科技产业,生产最高级、最赚钱、最小批量的产品;这里不仅有专注于尖端宇航服、太空探测机器人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也有研制军事作战装备的军民融合企业。

布鲁克林造船厂从旧工厂到都市科创先锋的战略转型,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共享最先进的3D打印设备和数控切割机等设备,工厂体积不大,也不产生噪音,但是拥有最精密的技术设备。

第二件事是,打造开放性、可交流的社交型工作空间,让办公与制造一体化。在这个办公空间中,形成了高级技工和科技人员间最密切的互动——很多高级蓝领和科技人员在这里协同工作,会发生多思想的碰撞,带来了创新。

第三件事是,举办各种跨界交流活动,激发融合科技创新。

最后一件事很重要,不仅提供共享硬件与空间,更构架资本聚集平台。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通过投资科技企业和搭建投资平台两种方式,成功地将政府,大型企业和创业者联系在一起,使创意垂直向顺利流动,将创新能量和资源以及市场联系在一起。

我想说,国内的新型产业用地M0,为工业区更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值得城市更新领域重点关注。

第三方面,我说说科技赋能老商区。



随着传统商业区的衰落,城市老商区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区域。北京已经出现将“老商区”更新为“科技办公区”的趋势。以中关村1号海龙大厦为例,海龙大厦曾占据中关村25%的市场份额,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脑城品牌”。随着IT产品同质化竞争以及互联网电商冲击,海龙电子城陷入了困境,2013年空置率达到30%。2016年7月,海龙大厦从原来的IT卖场,转型成为“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引入旷视、地平线等科技龙头,2019年出租率达到90%,实现了从商业到科技办公区的转型。

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国外案例,就是日本东京的涩谷。

在日本东京湾区发展未来产业战略之下,现在的东京市中心已经不再以商业为主。很有代表性的,是出现了“三谷”为代表的都市科创企业聚集地。这“三谷”分别是打造日本版都市硅谷的“比特谷”、产业应用科技企业聚集地“本乡谷”、生活应用型科技企业为主的“五反田谷”。

其中最典型的是比特谷,它就是原来的涩谷,是最时尚的地方,是年轻人最愿意去的地方。借助城市更新,涩谷发展“比特谷运动”,一跃成为日本备受瞩目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比特谷Bit Valley”目标提出后,涩谷为吸引IT企业进驻,借助区域城市更新浪潮,率先进行了硬件条件的升级。尤其对涩谷车站周边进行了大规模商务写字楼改造开发,不仅改变了涩谷的城市面貌,更以此为契机实现了新兴科技产业的导入,尤其有很多科技独角兽企业进入了“比特谷”。

下面重点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这些独角兽企业愿意进入城市更新区域?道理很简单,因为三件事:

第一,因为这些科技创新巨头多数不是B 2 B,而是B 2 C,只有借助繁华的都市才能推广产品。

第二,这里引领着创新创业潮流,是东京共享办公的集聚地。

第三,多元创意时尚的氛围,让这里成为公认的“年轻人的街区”。

如今,涩谷已经成为东京23区中的IT产业中心,甚至一提到“IT”,人们就想到“涩谷”。

最后,我来说说科技赋能老住区。


大家一定要注意,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现在搞高科技依靠的不是过去我们常说的“科学家爷爷”,年轻人才是科技工作者的主力人群!根据《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35.9岁。其中35岁以下占48.8%。

而且,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年轻人已经成为了最核心的创新力量,是挑大梁的人。比如说寒武纪的陈天桥和陈天石兄弟,陈天桥是1982年的,陈天石是1985年的,他们都是科研的主力。这种年轻且高知的人才就是典型的“蜂族”,是我们在城市更新中最值得关注和吸引的人群。

什么是蜂族呢?用英文的表述叫Little Busy Bees,叫勤劳的小蜜蜂。这群人都是有一技之长,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追求。因此,要想留住这些人,就得解决他们的主要诉求——生活有保障,事业有梦想。

我想说,不要总以为只有写字楼才是生产力,留住年轻精英的“蜂族公寓”更是生产力。

国外众多科创城市都通过打造小户型蜂族公寓吸引蜂族青年。英国伦敦建的“纳米楼”只有15平方米,但很受年轻人欢迎。巴塞罗那普布诺区也利用补贴性人才公寓吸引青年英才。

深圳也推出了类似的举措,通过对福田CBD附近的旧房改造,打造了“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是深圳首个试点城中村改造公寓,规划面积约8000平米,共35栋统建农民楼,其中29栋改造成为了504间人才公寓。水围柠盟人才公寓做的非常成功,它通过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体面的配套设施、炫酷的屋顶休憩花园等,为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构建了一个体面的生活空间,将城中村改造为集 “生活+居住+休闲+汇聚人才+创业”五位一体的青年社区,成功吸引大量年轻精英向这里聚集。

打造这种蜂族公寓产品要注意两方面:

第一点,设计更酷炫,配套更高效。首先,它的立面要公建化处理。例如温哥华的耶鲁镇(温哥华的核心区),这里的住宅全都建成了写字楼的样子,这就是住宅的公建化处理——把住宅处理得像公共建筑一样。因为,这些人觉得住在像酒店的房子里是更显档次的,而且他们不需要阳台,因此可以进行这种处理。其次,内部空间面积可以小,但是设计要酷。够洋气不跌份,而且是多功能的。

第二点,不需要大配套,只要小配套。“蜂族们”不要学校,因为最近几年他们不打算结婚生子。另外,他们也不要医院,因为他们这个年纪处在一个几乎不怎么生病的阶段,但是他们需要四种非常重要的小配套:一是需要非常好的送餐环境,因为他们自己不做饭;二是便利店;三是洗衣房,因为没有人洗衣服;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网速要快,而且绝对不能断网,这些人是断了网,一分钟都“活不下来”的人。

通过蜂族公寓把年轻的科创人群吸引聚集之后,就能结合新基建布局“服务端口”,以高科技构建未来感社区生活。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四个方面。科技正在回归都市,我们应把握全球趋势,抓住城市更新的经典场景,拥抱城市更新的科创时代!


        






首届全经联城市更新大会会议资料上、下册

全经联城市更新系统解决方案1.0版

工本费500元/套(3本)

扫码订购(不支持开票)

如需开票请联系:13681391596(微信同手机号)

对公打款


往期链接:

1.秦虹: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共生

2.全经联城市更新系统解决方案 1/22——全经联产业加速器方案
3.首届全经联城市更新大会成功召开
4.城市更新怎么干——答案尽在首届全经联城市更新大会
5.首届全经联城市更新大会三十八名演讲大咖亮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