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风魔镜大裁员,众景视界欠薪门...这些VR界的资本宠儿为何沦落?

2016-12-01 Jumy 米龙谷

干货案例人物热点深度

仿佛一夜之间,VR成了内容和硬件领域最为时髦的话题。人们言之凿凿,断定VR将开启一个时代。从巨头到资本,再到创业者,没人愿意轻易错过这个风口。如同当年智能手机兴起的时候一样,成功抢跑便多了一分成功的机率。

 

伴随着频繁的投融资、站队,国内VR领域正在快速变化。同质化严重,内容层面的不成熟,变现模式的不明晰,让VR的春风中,渐渐裹挟寒意。在过去一年,70%的VR硬件创业公司都倒闭了。

 

从资本热捧到行业遇冷,VR界的宠儿们开始频频爆出欠薪、裁员等负面消息。洗牌时刻,终于来了。


1米多娱乐


事件始末 

米多娱乐是国内VR内容创业领域的明星。这家2015年8月成立的公司,仅仅成立四个月后就获得天使轮融资2000万,并且估值超过1个亿。

 

曾为鹿晗、汪峰、黄致列、吴亦凡、尚雯婕一众明星提供VR直播和视频服务,还拿下了《我是歌手4》VR内容制作的合作,米多娱乐一度是中国VR娱乐界炙手可热的标杆公司。




事情的陡转直下,源于2016年10月底,一篇来自垂直VR媒体的文章,让米多娱乐陷入欠薪、裁员的漩涡之中。

 

在文章中,米多的前员工们(包含部分尚未离职员工)表示被拖欠了半月-4个月左右的工资;名为“米多讨薪”的微信群人数一度增长到了50人;甚至“整个技术部门从7月到现在所有工资都没发”。

 

伴随着欠薪而来的,还有变相裁员。7月5日,米多娱乐举行了品牌战略发布会,介绍了公司发展现状、品牌定位和战略布局,在发布会前,运营部是公司里最忙的,但开完之后部门忽然就被解散了。

 

更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员工透露,因为“看好VR趋势”加入米多,任职于编辑部门,但到8月中旬,突然被部门上司告知这个部门被开了。管理层和人事方面给出的理由是KPI未达标,但这位员工称,合同中未提及,初入公司时并未要求KPI考核。

 

工资迟迟未发,部分米多前员工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上面在做“尽调”、已经“封账”、“和解”、“我们按照标准的法律程序走”以及“别说公司没解释”、“周报从来没有交过”、“你亲自写的岗位职责,没有一条做到”、“文明社会,别当野蛮人”……。

 

“在北京城二环内开着公司,拖欠员工工资,管理层到底是有多大胆量?”有匿名的米多前员工表示。更令他愤慨的是,他在回米多追讨工资时,看见公司还在进行招聘,有人正等着面试。

 

目前,被拖欠工资的众多员工还在进行追讨,有人选择了提请劳动仲裁,走法律程序。


点评

冰火两重天,米多娱乐的今天让人唏嘘。不管是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从而真的发不出钱来了,还是初创公司管理不善、缺乏商业伦理,不可否认,米多的故事出了问题。

 

那么,VR+泛娱乐+IP模式,到底能走通吗?

 

VR +泛娱乐+IP,正是米多娱乐进入VR这个领域的核心定位。



 

VR视频内容的泛娱乐化以及与强IP、知名艺人结合的方式是正确的,但会遇到较大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获得IP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整体VR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不确定,暂无合适的变现渠道。

 

米多娱乐创始人兼CEO李朕向外界称,鹿晗的VR演唱会已经让他们实现了C端变现。

 

但公司员工的说法是,鹿晗那边根本不配合,节目也拖了好几个月才上线。

 

“那边工作室不允许利用鹿晗的粉丝收费,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后来支付了一大笔费用,只能用一段时间,还不能收费。你要违约的话,鹿晗工作室直接发一个声明你就挂了。”

 

“很多都是违规操作,侵权,所有IP只能在站内进行资源使用。”因为版权问题,米多还吃过官司,并赔了钱。

 

“公司一般情况下不收钱,贴钱。给IP拍VR内容不收钱,甚至给人家掏钱。”

 

“做了很多成功案例,但大家更关注拍完之后,你做了什么?变现也没有想好,本来想通过鹿晗的演唱会变现,拿给投资人看,没想到那边不配合。整个公司也没有真正的VR研发团队。”

 

当明星经纪和IP不在自己手里的时候,VR附加值太小,至少在底层的用户基数还不够多时,这不是一个特别正确的方向。

 

再者,就算是像鹿晗这样的强IP,想通过它进行VR内容变现也会是杯水车薪,即使鹿晗VR演唱会相关的话题做到了一亿阅读量。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体验还不够好、VR平台的用户基数偏少等,都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2众景视界

事件始末

几乎同一时间,众景视界也被爆出拖欠员工欠薪。

 

一份维权员工自发统计的“部分员工欠薪明细”显示,统计内49名欠薪员工,欠工资155.75万元,拖欠报销款38.88万元。对于一个6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份名单意味着欠薪几乎已经覆盖全员,绝大多数员工7、8月两月工资未发放,个别员工6月份工资仍在拖欠中,最高的个人拖欠款项达到8万元。

 

一幅众景前员工在股东盛景网联门口讨要薪水的图片随即在网上流传。



 

横幅中的王湘云是盛景网联的合伙人,其所在的公司正是众景的投资方。这场讨薪事件,最终以王湘云发表声明结束——“自己只是众景视界的股东,没有义务支付员工工资”。



 

这家叫做众景视界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份发布了首款产品AlfaReal AR。两个官方微博中,一个未发表任何消息,一个在8月23日后停止了更新。

 

11月11日中午前,记者拨打众景官网公开的400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官网预留的公司地址世宁大厦的物业也表示,这家公司年初就搬走了。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显示,约30名众景员工在8月30日签署了《离职协议》,放弃裁员补偿,希望公司把欠薪、五险一金补齐;另有20名左右愿意降薪留在公司的员工也在10月11日被告知公司经营不下去了;10月11日之后,CEO刘俊峰一直联系不上;目前众景员工已经发起集体仲裁和诉讼,还在等待法庭的开庭通知。

 

但他们并不乐观,“公司没有多少资产,即使进行破产清算,也不够给大家发工资的。” 


点评

2016年229日,众景视界引入深圳达晨及总裁肖冰的投资,深圳达晨曾在清科集团评选的“2015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排名首位。公司CEO刘俊峰公开表示过资金到账,公司财务也可以证明3500万元都进入了公司账户。

 

然而仅仅过了区区两个月,公司在6月开始就已经缴不上五险一金,部分员工薪水被拖欠,8月,员工被恶意社保减员。目前众景视界基本已人去楼空,资金链断裂。

 

众景视界事件,首先折射出了VR行业的共性问题:


1
对行业预判过于乐观导致资金链断裂

今年5月中旬,当不少VR创业公司还沉浸在第二届CES Asia的喜悦时,证监会叫停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跨界定增、并购和再融资。本次关于跨界定增、融资的禁令使游戏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资源大幅度缩减。

 

6月,证监会再度出手,将重点核查影视、VR等热门虚拟经济并购重组。根据21世纪经济的报道,证监会已启动对并购重组的调查,对已完成的并购重组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

 

对大部分VR创业公司,尤其是还在融资中的VR创业公司来说,这一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长期来看会是个行业好消息)。

 

投资人的讨论已经从投资VR企业到撤资了,资本移情,竞争加剧,不少创业者都没有预期到资本的变化,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


2
盲目跟风,无核心技术和造血能力

如果要保持大队人马的开销,要么不断有投资支持,要么有销量。


很遗憾,一家缺少核心技术的公司难以满足这两点要求。

 

今年4月,众景视界正式发布AR运动智能眼镜产品,售价2999元,该产品在京东上面发起众筹。根据京东页面的显示,这款AR眼镜已筹到146.307万,各个版本的销量总额加起来是330部。

 

众景视界官方称,京东众筹首日就已经破百万了,听起来似乎很不错,但除去京东的众筹,这款产品几乎就是无人问津。从淘宝的搜索反馈来看,仅有一个成交记录,成绩已经不能用惨淡形容。



 

没有掌握真正的VR技术,用别人的技术简单造个盒子就说自己是VR公司,这些公司就像那些跟风炒股股的,见别人炒股挣了钱,就来凑热闹。

 

运气好的,骗点融资,但钱花完了就是公司破产时。运气差的,那就从头亏到尾。

 

再者,也许他们是真心投入VR行业,但并不知道VR的未来会向何处走,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当下的业务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简单说,就是没重心,被所谓的“表象”带偏了,而资本恰恰又是最没有耐心的,热度没了,潮水就退,他们也就完了。


3暴风魔镜

事件始末

暴风魔镜于2016年10月20日发表了一则声明,坐实了原本只是猜测的暴风魔镜裁员的消息。

 

随着诸多相关信息的披露,有关裁员的诸多细节也逐渐浮出水面,原本近500人规模的团队或将只剩200人左右,赔偿基数也仅是基本工资。

 

暴风魔镜这轮裁员几乎涉及暴风魔镜的各个部门,部分部门甚至直接被裁掉。

 

从大部分员工的反应状态来看,暴风魔镜此次裁员是友好解约,至少不像上述两家公司存在大量欠薪的情况,但也能感受到许多无奈。



 

一名暴风魔镜产品经理在网络上的留言称,“公司裁员,并未幸免。”言语间充满遗憾。她表示赔偿已经给了,但是没有公布细节。这条留言下,一名运营员工更是哭笑不得地评论道:“整个致真大厦17楼快空了一半。”


一位技术方面的工程师则透露了赔偿细节,他提到“本来准备拿完年终奖撤的,没想公司给了个大惊喜,裁人啦!”根据他透露的信息,“赔偿了n+1,赔偿基数是基本工资,没有按照劳动法走,第三季度奖金也没有。”他说,裁员规模达到40%~50%,这也是目前为止关于暴风裁员规模的说法里最多的一种。


点评

1
低端VR眼镜竞争激烈

现在做硬件的公司越来越多,暴风200元以下的低端VR眼镜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来自山寨的压力比想象中更大,价格战打的风生水起,高端领域却鲜有涉猎。

 

有VR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VR硬件厂商,几乎都不具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都是从Oculus、三星GearVR等国外VR设备中寻找核心数据库,然后自己做调校和更改。

 

目前VR盒子市场竞争激烈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市场上,这种VR盒子出厂价能压到6块以下,用料、配置讲究点了也不过十几块。面对这种最大化压榨生存成本的VR工厂,别说是暴风魔镜,换成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在低端市场讨不到便宜。

 

可以说,山寨产品导致行业恶性循环。一方面廉价劣质产品让VR价值难被认可,另一方面,索尼、HTC等产品又让用户觉得“花这么多钱不值得”。

 

但如果做高端产品、整合行业上下游,一方面是投入巨大,技术上也不成熟,不是暴风想玩就能玩得起的。其实,暴风魔镜也在去年11月就宣布了名为“魔王”的一体机计划,但过去将近1年,直至今日暴风魔镜的“魔王”一体机仍然没有后续消息。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闹出这样一场雷声大却压根没有雨的闹剧也是够厉害的,在一转即逝的VR市场,搁置整整一年的产品计划代表什么,相信不少从业人员心中都有个底。

 

VR硬件的发展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从芯片到制造到平台,单靠暴风一家公司是不可能的,精简人员,放慢脚步,等待行业配套产品的更新升级。技术也需要不断沉淀,VR硬件不是靠堆人就一定能够快速做起来的。


2
创业者不能靠资本而活,必须建立自己的现金流

暴风魔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向VR行业应用扩展,走企业服务,在很多传统行业对于VR的应用是有很强烈需求的。比如暴风魔镜选择的几个行业汽车、旅游和房地产。


3
裁员恐是每个创业公司都必然经历的阶段,再有经验也绕不过

从最开始获得大额投资,大规模扩人,市场投入,占领市场先机,然后进入一段调整期,再发力。行业发展也是有波峰波谷的。


写在最后


专注+实力才不怕冷

 

虽然VR的未来很好,但正如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没有实力和专注的精神是度不过“寒冬”的。

 

你只知道当微软推出自己的VR头盔时,行业一片沸腾;只看到FaceBook的老板扎克伯格亲自演示了Oculus Touch产品,展示了VR社交的未来;只会说连马云的VR购物也正式上线了。

 

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大公司都专注深耕某一项,而小公司则是现在就着急布局各种平台,丝毫不去计较自家技术如何,也不在乎内容的匮乏,最终结局是,这些只想博眼球、搞噱头的VR公司,没有优质的产品体验,没有丰富的VR内容,自然只能被市场抛弃。

 

越是这个野蛮生长的混乱时刻,越是要静下心来,认准一个小目标,慢慢去深耕,相信潮水总会再回来的,而机会总是属于准备好了的人。


文/Jumy

(一个心中有马、奔腾人生的进步女青年)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更多

商业计划书攻略 | 董明珠的红与黑

投资人联系方式 | 他七年磨一猪将上市

从合伙创业到反目| 又一家创业公司倒闭

罗辑思维撤资大戏 | 他轻松干掉搜狗和百度


服务热线:400-633-0070

征稿邮箱:joyce@minigee.com

商务/广告合作请加微信:minigeez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