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粮食安全巨大隐患——谁来破解?

2017-04-06 王德培 福卡智库


4月4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批准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约合2961.5亿人民币)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先正达是世界500强、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这项交易若成功,将是中资企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也将使中国化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杀虫剂与农业供应商。


一家中国企业之所以发起最大一桩收购交易,其背后逻辑是人口和有效农业用地间越来越大的差距。


中国拥有全球21%的人口,却仅拥有全球9%的耕地。而先正达被认为是全球最大农药制造商,旗下转基因农作物可以增产,这无疑有助于中国提高每亩耕田的粮食产出,使得中国拥有可以与孟山都等竞争对手一较高低的实力。


在此之前,全球农化市场一直是由拜耳、孟山都、陶氏化学、杜邦、先正达和巴斯夫这六大巨头主导。鉴于有大约14亿人口需要养活,中国需要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力。


但因土壤遭到破坏,水被污染,以及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中国农业生产力受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粮食生产上的巨大进步,可能很快会被日益增加的人口和中产阶层日益庞大的需求所超过。


目前中国农产品进口庞大且不断增加,一年超过1150亿美元。虽然中国已通过全球市场保障国内粮食供应,但自给仍是最终目标。显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是在求解14亿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粮食究竟够不够吃?

如果仅从各项数据来看,粮食安全似乎可以暂时高枕无忧: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粮食供应充足。

今年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16年世界谷物产量的估计数进一步上调至25.92亿吨,比去年12月份预估数据增加1500万吨(0.6%),确认了创纪录的收成前景。

正因全球粮食供应充足,近几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刺激中国粮食进口猛增。

据媒体报道,2015中国粮食产量为6.2亿吨,消费量约为6.5亿吨,需要进口弥补缺口的粮食算数计算是0.3亿吨,但中国实际进口粮食1.3亿吨,从算数上和总供求量的平衡上看,超出了1亿吨,相当一部分进了仓库。到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在“十二连增”后首次回落,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亿斤),减少的主要是玉米,而且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

2016年仍是粮食第二个历史的高产年。但这些表象的繁荣却难掩中国粮食安全的巨大隐患。


1

农业非市场化运行后患无穷

这些年来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补贴与托市收购,持续的政策输血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如果剔除这些政策呵护,国内农业还能否PK国际市场?粮食产量还能否持续增长?


更尴尬的是,高价收储使得国内粮价5年内翻番,高出国际进口粮价30%以上,以至于国内粮食加工企业饱受高成本之苦,而且还出现粮食大量进口、粮食库存积压、财政负担苦不堪言等扭曲。中国农业的可持续性何在?


2

农业结构性衰退有增无减

虽然土地集约化顺应农业规模化的需求,但由此带来土地租金成本的飙升,进而打压了农民的种植意愿。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更何况,中国粮食面临沉重的“高库存(库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财政负担重、资源浪费大)、高进口、高成本(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压力。


3

环境污染危及食品质量安全

中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农地已被污染,大约有2亿亩耕地在利用上存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其中有5000多万亩受到重金属等的中重度污染。

中国土壤超标率为16.1%,以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重金属为代表的无机污染物超标最为严重,其中镉的超标率达7.0%。

这些在土壤中积累的重金属最终又被农作物吸收,粮食果蔬带着重金属的残留进入日常人家的餐桌。显然,食品质量安全在农业生产的源头上已经被环境危机拖下水。


4

潜在气候危机与需求结构变化酝酿粮食危机

《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称,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全球小麦的平均产量将下降6%,预计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5度,以此推算,未来小麦产量下降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并非是危言耸听,再加上国人的消费结构已经从主粮消费转向肉制品消费,主粮饲料化的趋势将愈演愈烈,有鉴于此,粮食供应能否赶上粮食需求的与日俱增?



鉴于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国农业已到了生死路口。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的排名中,中国的综合排名仅为第42位。为此,中国将提高农业产出纳入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表示要率先发展转基因技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首次对转基因农业定调,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高层对转基因农业的重视,正是危机倒逼的使然,因为生物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危机的突破口。


福卡智库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提出生物经济的概念,近十多年的发展潮流也逐步验证了这一行业变革,即生物经济通过转基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有机农业保障饮食的品质安全。


事实上,通过转基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农业崛起的案例不胜枚举。

如印度通过发展转基因抗虫棉,由棉花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巴西、阿根廷依靠转基因种植成为农业强国和农业出口大国,美国90%以上的玉米、棉花、大豆、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美国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可见,转基因革命已经无处不在。

既然如此,中国的温饱问题仅靠推行农业补贴、发展家庭农场远远不够,而抢占转基因农业的制高点,助力“农业N连增”将是农业政策的着力点。


不过,关于转基因是否安全的争论仍无明确答案,加之环境污染波及食品安全,以及国人的消费升级,有机农业将是生物经济的另一大方向,以满足国人对农业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鉴于生物经济的巨大空间和商业潜力,中国最终将从生物经济的消费者转向转基因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有机农业的精致化生产。


不过,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打造生物经济的铁三角,产权是基础、技术是灵魂、资本是粘合剂。只有有效协调好这个铁三角,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的生物经济革命。


就未来格局而言,中国农业将沿着转基因农业、有机农业两条线,塑造出农业消费与生产的新景象。


从消费来看

农业消费的总量需求依靠转基因农业,而质量升级则依靠有机农业。转基因农业因产量高、价格低的优势将打败传统农业,并上升为大众消费品,而且,转基因农业还将延伸至工业消费领域,如转化为生物燃料、化工原料等。


但传统农业不会因此而彻底消亡,而是版本升级为有机农业,以其无污染、高营养、健康等品质,升级为农业消费的奢侈品,满足农业消费升级的需求。


从生产来看

农业生产将呈现地域分工、分层的特征——传统农业主产区将主打转基因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特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将成为有机农业特供中心,都市农业则在研发与消费两端开花。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