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币将消解在“时间老人”手中
在香港迎来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称,香港维持港元兑美元汇率稳定是最合适的安排,香港无需也无意改变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
但实际上,随着美联储连续加息,香港与美国的利差日益扩大,港元汇率承压,今日1美元兑7.81港元,触及2016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港币越来越锚不住美元。
与此同时,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也让港币渐失“用武之地”。
2004年2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仅8.95亿元,其后快速增长,2014年12月攀升至最高,达到10035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5280亿元。
2011年底,香港人民币贷款余额仅308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这一数值已达到2583亿元。
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量仅为2632亿元,2015年9月达到20501亿元的峰值,截至今年3月末回落至8214亿元。
市场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港币启动淡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
从历史看,上世纪30年代香港放弃银本位,诞生港币长期与英镑挂钩,背后自有作为英殖民地的货币依赖。
之后由于英镑改为浮动汇率,港元曾短暂与美元挂钩,但因70年代美元危机而脱钩美元“自由浮动”。
只可惜好景不长,港币就爆发了危机,在1983年的最危急时刻,一度两天大贬13%,才促使港币以7.8:1锚定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即盯住汇率制),并沿用至今。
香港金管局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时,从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则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
想当初,中英谈判无果、香港前途未定,稳定香港必先稳定货币,让港元挂钩美元无非是想“大树底下好乘凉”,毕竟美国是超级一霸,美元理所当然也是强势硬通货。
这让彼时政治地位不独立的香港在选择货币制度时,只关注国际贸易和投资往来的稳定性,而无需过多考虑经济的独立性,毕竟香港体量小且属于依附型经济。
盯住美元尽管在很多时候相对稳定,但也有其缺陷与风险存在。联系汇率的主要意义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自实行联系汇率以来,由于能够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提供稳定的货币条件,贸易公司和投资者不再需要考虑汇率波动成本,因而香港成为吸引贸易和金融资本的重要动力。
但联系汇率制度缺点在于,完全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即货币政策与该国或地区的基本面完全脱钩。
1998年以来,美联储每一次调息后,香港均立刻跟随调息,货币政策完全没有独立性。今年以来,香港更是两度跟随美联储加息。
而且一旦汇率出现失衡,则极难恢复。多年来,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是汇率维稳,截至目前,美元兑港币也始终在7.75-7.81上下波动。
20年前,索罗斯“来犯”,港币就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1997年,自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开始,亚洲金融风暴一触即发。
泰国、印度、韩国、日本、香港等等区域的货币也应声贬值,在国际炒家和经济形势的双重压迫下,这些货币基本上都大幅跳水,这场风暴也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将多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体系击溃。
唯有香港,在中国强大外汇储备的支持下幸免于难,相对平稳地度过了这次风波。
可以说,香港经受住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因为联系汇率制度,而是来自祖国这个强大“靠山”。
时至今日,从美元长期走贬看,港币跟着美元也没好果子吃。
因为美元都自身难保了。本轮金融危机不仅打破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生产格局,更暴露美国一手美元、一手国债“玩弄”全球的老把戏,以致“去美元化”浪潮风生水起。
美元没了以前的“稳如磐石”,以其为锚的港币自然“风雨飘摇”。尤其是美国经济若与香港“反周期”,锚定美元只会让香港“左右为难”,既对美政策无对抗之力,更无对冲美元风险的能力。
显然,港币当初锚定美元的时代背景、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
联系汇率制度也让香港无法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政策,结果在产业空心化中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疲态。
30年以前香港的GDP大概是内地GDP的30%左右,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内地的18%以上,2016年香港的GDP大概只有内地GDP的2.6%。
如果按此推算,就算香港经济没有衰退,30年之后,香港GDP很有可能只有内地经济的一个点,甚至还不到。
2016年深圳GDP直追香港,更有预测说,2018年深圳、广州的GDP将赶超香港。香港不仅将跌出“桥头堡”的行列,而且逐渐被内地同化。
从港人赴内地捞金、港女北嫁到大陆人冲进香港生孩子、买奶粉、打酱油,于是站在铜锣湾、尖沙咀的街头,就仿佛身处北上广深等内地城市。
不过,大陆人的一哄而上也确实让香港吃不消,逼得香港只好祭出“限内令”。
1986年有1.58万名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登记结婚,仅有675名港女“下嫁”内地男;到2013年,娶内地女的港男为1.9万人,而港女北嫁则达7444人,在27年间增长了10倍,其中包括钟丽缇、蔡少芬等香港女星。
不止是3000万大陆人的涌入,人民币在香港也愈发炙手可热。
从2009年1月20日,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开始,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开始稳固、加强。
尽管过去十年港元发钞量倍增,但在外币占半壁江山的香港市场上,人民币存款占比已从2009年不足1%升至10%。
人民币的“滔天洪水”早已蓄势而发,根据英国国际事务皇家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将达6-7万亿元,以贸易增长看人民币存款或达6万亿元,再加上内地转移至香港的存款,香港将被人民币“淹没”。
到时,作为强势货币,香港大部分资产都可用人民币交易,那么人民币替代港元就是迟早的事。
因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怎么力挺联系汇率制度都于事无补,反而暴露香港精英的“香蕉人”情结——身为黄皮肤的中国人,骨子里仍是英美做派,视美国为规范市场,哪料华尔街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美国人为“上岸”靠滥发货币让全球买单,港币盯牢美元岂不是“自讨苦吃”?
香港金管局列出港元与人民币挂钩的四大条件:
1
人民币可完全自由兑换;
2
内地开放资本账户、解除资本管制;
3
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让香港的外汇基金能够持有用于支持香港货币基础的资产;
4
香港与内地经济周期同步。
由此可见,香港终究沉浸于经典思维无法自拔。可再怎么缅怀过去,香港的经济领头羊地位、制度优越感都已不复昨日。
当香港在政经上实现“港陆一体化”,港币也就渐被人民币取代。
业内学者纷纷谏言人民币资本项开放,实现自由兑换,现实却是人民币国际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要看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若过早开放资本项,只会成为热钱的靶子。
香港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挂钩美元,只有当美元危机让联系汇率制度再也挂不住了,港币或许会挂钩人民币。
但即便人民币真如专家预期那样2020年实现国际化,港币(包括盯牢港币的澳门元)也仅是最早在2020年退出历史舞台罢了。
问题是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都尚且用了55年和50年,人民币国际化无疑任重而道远,加之,只有香港的特殊性完全消解,港币才将真正被釜底抽薪,因此,港币将在“功能衰竭”中慢慢消逝于时间老人的手中。
精彩推荐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