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云“救”美国小企业,谁来“救”中国的?

2017-06-29 王德培 福卡智库


马云在底特律“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上致辞时说,“未来五年,我们将支持100万个美国中小企业向中国乃至亚洲销售产品,如果每个企业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就将新增100万个就业机会。”

在未来五年内为美国创造100万就业,并不是马云第一次表态。今年1月20日,马云在纽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时,就曾如此表态。


这也难怪为就业率犯愁的特朗普对媒体公开表示,与马云进行了一场“Great Meeting”非常棒的会谈,并大赞马云“是一位非常非常出色的企业家,全世界最好的企业家之一”了。


当美国中小企业为马云及其背后的中国巨大市场而疯狂,中国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怎么办?


显然,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6月28日会见2017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说,大企业就业容量实际在下降,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占中国就业岗位的80%,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而且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决心很大:

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等8大方面29条具体意见。

2012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今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草案)》,将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监管体制,并在税收优惠、促进融资、降低创办成本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然而,从目前政策“输血”的效果来看,与愿景还有所差距,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生存困境。


追根溯源,眼下中小企业的危机实质上是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与货币过剩在中国这一要素全球化配置平台上的集中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折射出市场经济原罪在于商品过剩下的货币超发、金融衍生过度,而供给过剩、货币泛滥势必使“蒸发平仓”这一金融文明下的内在规律显山露水。但由于各国政府皆被危机吓破了胆,纷纷担当起“救世主”角色,人为地将危机影响暂时掩盖压后,使其呈现“长期化、扁平化、隐性化”的特征,殊不知当“救市”潮水退去,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将继续经历未完的被平仓过程。


随着以工业4.0为载体的全球产业链加速生成,在发达国家为保持领先水平而专注于高端创新环节的同时,对跨国资源优化配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也面临重塑升级。然而,国内中小企业仍沿袭以代工贴牌、廉价出口为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中小企业难免遭遇被洗牌的境遇。


更深刻的体制性根源在于中小企业在国内仍未真正获得与国企、外企平起平坐的待遇。“再国有化”浪潮下的“国进民退”不断挤压民营中小企业,再加上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粉墨登场”,使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向国家资本倾斜,从而加剧经济结构、信贷结构扭曲现实。相对于垄断国企集各种资源要素于一身,中小企业不仅需承担繁重税负,且在资金、土地、定价权的获得上亦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当下中小企业愁云惨淡的直接原因是全球经济环境的逆转。但除此之外,这背后还叠加中国制造业发展成熟以后大洗牌的必然,尤其是对聚集在低端制造业上中小企业而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制造业历经量变已经开始发生质变,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的三十来年可谓中国制造业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制造历经从制造工业产品向制造消费品扩展。


从民营制造业崛起到外资制造进入中国,特别是加入WTO后,依托大量的OEM订单以及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逐步建立了成熟而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让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工厂。


中国制造逐步覆盖全球,虽然至今尚未摆脱“山寨”的帽子,但也已经确立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中低端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开始向高端领域发力。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成熟,市场空间增长受限,竞争日趋激烈,大洗牌本就不可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过是加速、加剧了这一进程。


就中国而言,过去产业集中度低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的切肤之痛,但产业集中度低本身就是产业成长期的必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走向成熟,众多行业已经逐渐开启了产业洗牌集中的进程。

以水泥行业为例,2000年中国水泥产量不足6亿吨,当时前10大企业的生产量占比还不到8%。2015年产量超过23亿吨,前10大企业占比已经超过52%。水泥企业前百强的生产规模都超过150万吨。年产几十万吨的小企业不断被淘汰出局。

而水泥只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嬗变的缩影,其实,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行业早在过去20年就已经开始规模化。


除此之外,造纸、印染、化工、煤矿等行业都呈现出中小企业消亡而集中度提升的趋势。


过去,遍地开花的小作坊式生产制造正加快退出历史舞台,20%的企业占据80%的市场份额,80%的企业抢食20%的市场份额之规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开始兑现。


也就是说,在大量企业没有活路的残酷现实背后,产业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必然正在发挥作用。


既然如此,中小企业中的“阿斗”显然是扶不起来的,而且也没必要扶。

一则,高成本浪潮下,中小企业“低价、低质、低成本”的传统经营模式遭遇釜底抽薪,加之以工业制造4.0为载体的全球产业链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制造”的版本升级已迫在眉睫,使得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含量低的中小企业因难以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诉求而惨遭洗牌。


因此,与其施与援手,将中小企业带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中,不如抓住调整契机,依靠市场发挥作用“优胜劣汰”。

二则,伴随工业经济、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度、金融过度、投机过度在中国这一全球化要素配置平台上的集中爆发,作为过剩“主力军”的中小企业自然难逃“过剩-蒸发-平仓”的宿命,若还予以扶持,则无异于逆势而为。


事实上,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并非由政策扶持而来,而是靠“时势+英雄”造就。


21世纪是迷你型企业风靡的时代,这是时代赐予中小企业的绝佳机缘。具体而言:

首先


工业经济“大鱼吃小鱼”的结果是剩下位居“前三甲”的大企业主导市场,而其未来的生产方式也将更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在此背景下,为聚拢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势必推行“生产分散化”,将一部分工序外包,这意味着在某一环节具有专业优势的迷你型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得到不断强化。

其次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智慧得到极大限度的延伸,智力资源代替土地、劳力等有形要素参与生产,其边际效用将以乘数效应被加倍放大,为善于运筹信息、智力资源的迷你型企业打开“以小博大”的空间。

再者


消费形态向多元化、差异化演变,促使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成为主流,因此灵活机动、又谙熟“无边界”混搭精髓的迷你型企业将通过对不同要素、概念的重组拼接,提供跨边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引领市场潮流。




精彩推荐

中国外贸何以“变天”

错过中国就错过了未来

王石时代结束

汽车工业转型之路

当下创业面临四大矛盾

欧洲成了接盘侠?

中国要当“老大”了?

货币“三分天下”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