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的一小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步——货币“三分天下”的未来格局
6月中旬,欧洲央行表示,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5亿欧元(约合5.6亿美元)外汇储备由美元转换为人民币。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尽管诸如俄罗斯、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坦桑尼亚等国央行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但作为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替代方案,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仍无法与美元、欧元、英镑等老牌储备货币相抗衡。
欧洲欧央行第一次投资人民币,也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将人民币纳为储备货币,标志着人民币从此成为了世界储备货币。或可以说,欧洲央行的这一小步撬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步!
虽然近一年多来人民币走势“进二退一”,尤其在2016年创纪录地贬值了6.5%,但今年以来又升值2.1%,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正在动摇“美元独大”局面,推动货币体系进入“三分天下”时代。
美元“去老大化”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举确立美元绝对霸权至今,美元主宰全球经济已经70多年。
凭借“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美国牢牢地将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美元体系上,位于经济金字塔的顶端。
尽管短期内美元的主导地位虽难撼动,但周围正在形成草木皆兵之势,美元独大的时代正在终结。
欧洲
首先,在欧洲区域,欧元横空出世就是在美元主导的货币格局下凿开了一个洞。虽然欧元因欧元区债务危机被牵制手脚,但欧元并不至于因此陷入崩溃。
拉美
其次,在拉美区域,拉美九国联手推出的新货币苏克雷在2012年以非纸币的形式推出,2013年用于真实结算,相当于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元的前身。
此战略举措意在准备弃用美元,在欧元砸开的洞的基础上,又下拉了一道口子。
伊朗早在2008年就开始石油去美元化,其石油出口停止使用美元进行结算,而是转用欧元、日元等货币。
2014年7月,金砖五国领导人在巴西共同发布《福塔莱萨宣言》,宣布签署成立金砖银行。作为第一个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的金砖银行,金砖体系的出现无疑在客观上削弱了美国绝对主导的力量。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一篮子组成货币之中。在组成比例调整后,人民币将以10.92%的比重在五种组成货币中排名第三,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元与欧元的主要货币。
因此,美国一家独大的经济格局正被肢解,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地动摇了美元信用体系,而美元透支信用的滥发也让其不可逆地走向下坡路,当前各国竞相贬值,本身也是对美元地位动摇的本能反应。
美元作为世界一钞的大势已去,终将走下神坛。
欧元的崛起与困顿
欧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美国的“眼中钉”。即便美国千方百计挑拨离间,也未能挡住欧元迅速成为国际第二大货币的步伐。
只不过让欧盟始料未及的是,希腊等在投行财务“包装”下的入盟竟然会埋下祸根,掀开了欧元悲剧的序幕,而英国脱欧又一次给欧元区以沉重打击。
一直以来,唱空欧元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方面,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对欧元的影响也是支离破碎的。
另一方面,币种虽然实现了一体化,但各国财政间以及政府财政与欧洲央行间的“篱笆”仍在,欧元走势很难被政策所决定。
此外,欧洲各国在政治上也绝非铁板一块,内部矛盾很多。这就难怪欧元这个新物种,一出问题就遭到“可能会解体”的质疑了。
欧元区虽然顽疾不少,还有拖后腿的“笨猪五国”,但其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许多欧元区国家的收入水平较高,全球30%的支付靠欧元,而且出了问题的希腊经济占欧元区的GDP还不足3%,因而欧元区整体的经济竞争力依然不可小觑,这为欧元恢复元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整体而言,欧洲与美国的比较优势不分伯仲,这也决定了欧元不仅不会从此一泻千里。
人民币“装傻充愣”
就在美元、欧元大打出手时,人民币就在“装傻充愣”中悄悄崛起。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兑美元从1.7贬值到1994年的8.7,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也让外资利用中国商品的廉价赚得盆满钵满,这也难怪外资嘲笑中国“为他人作嫁衣”。
但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跨国企业的进入和嫁接,释放了中国生产力;也正是人民币贬值,特别是1994年人民币借并轨时机一次性贬值33%,极大地刺激了商品出口,才让中国商品能遍布全球。
即便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从8.2升值到如今的6.8左右,国内通胀也基本在对冲升值能量,以致“内贬外升”成了人民币避风头的防护罩。这也难怪美国更紧张人民币了。
因为人民币完全“不按牌理出牌”。
中国玩起了“政府+市场”的“二人转”,以双重汇率机制(1994年前)保障政府管控货币,甚至不惜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出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索罗斯就是看不懂中国特色而兵败香港。
2005年汇改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后,有关方面也依然以结售汇等机制隐性控制货币。
于是,在人民币被动投放货币下,2014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84万亿美元,恰恰抓住了美国的“小辫子”。
更让美国恼怒的是,人民币紧紧黏住美元,表面在升值,实际是跟随美元在贬值中“捡麦穗”,这让美国人“哑巴吃黄连”,若指责人民币汇率操控终会因美元问题引火上身,但若不逼人民币升值,美国又无法赖账。以此观之,人民币还真不傻。
只是2015年“8.11”汇改操之过急,通过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明确做市商报价时“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来加速其国际化进程,反倒让人民币一路下行,狂贬不已,引发国内外资金的恐慌。
一方面资本外逃趋势显著,另一方面为保汇率央行消耗了大量“弹药”,直观表现为外储迅速缩水。尽管救市耗费了不少真金白银,但人民币要国际化,学费必须要交。
不过,近期央行宣布微调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模型,在中间价报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既可以抑制做空人民币的行动,又不需要动用宝贵的外汇储备,人民币贬值预期明显减弱。
实际上,一国的币值走向,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货币投放规模、国策方向以及社会普遍的心理预期,这些变量不同变化组合的对角线。
首先,就综合国力而言,确实应了“人无贬基”。
中国作为总量老二,仍属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无出其右者,何况中国正面临新老经济交替,虽老经济脱胎换骨、新经济破土而出的过渡期阵痛不断,但前景依然光明。
其次,人民币超发,并不是人民币贬值的根本理由。
截止2017年5月末,M2余额160万亿,其中100万亿是过去7年投放的,因此,货币超发导致人民币贬值的观点也颇有市场。
事实上,M2之所以如此庞大,一方面是由于中国GDP总量快速增长、外贸井喷所产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更在于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过去均不计价格)市场化过程产生的对货币的巨大需求。
换个角度,土地成为吸纳货币的巨大蓄水池,客观上化解了中国的通胀压力。中国货币超发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因而并非人民币贬值的理由。
其三,鼓励“走出去”的国策导向,是本轮人民币贬值的“加速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居民与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企业
有关方面鼓励企业积极海外并购、投资,“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也需要企业在前面开山辟路。因此,可以看到,过去两年,企业(央企与民企)海外并购此起彼伏,标的屡创新高。
居民
居民亦如此,2016年出境游近1.22亿人次,消费外溢带走了大量人民币,此外海外资产配置,购置房产、证券、保险成为富人乃至高净值人群的首选。
巨量货币向外走,抛人民币购美元,人民币焉有不贬之理?
未来人民币将面临根本性的格局变化,成为世界五大货币之一,将彻底改写过去死黏美元模式,变得更加中性化,或者说中间化。
具体而言,即人民币一边对美元贬值,一边对其他非美货币升值,人民币币值将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而非单纯锚定美元。就总账而言,人民币基本保持币值稳定。
鉴于美元仍具“超级货币”实力与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未来仍将长期占据“一方领土”;欧元虽受制于内部合力的对冲而难以超越美元,但也将因多样性的碰撞而持续释放活力。
人民币已经走到了美欧中间的“缓冲地带”,双方都想用人民币牵制对方,国际货币战场或由此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精彩推荐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