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划经济才代表未来”——马云想做“发改委”?

2017-06-01 王德培 福卡智库


一向痴迷于太极与禅文化的马云,最近又迷上了“计划经济”。


5月26日,在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马云表示大数据时代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的能力也远远超过过去,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数据让预判和计划都成为了可能。


因此,我们需要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进行重新定义,市场经济不一定会比计划经济更好。


这不是马云第一次表达对“计划经济”的“热衷”。

在去年11月19日的世界浙商大会上,马云也预言“未来30年,计划经济会做越做大,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支撑下数据的索取令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发现”。

倘若这话是从经济学家嘴中说出来的听听也罢,偏偏说这话的是得益于市场经济的领袖级企业家,听者想不认真都很难。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恩怨由来已久,双方的争论也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次一经马云点燃,舆论同样炸开了锅。

力挺者觉得“马云才是正宗的‘布尔什维克’,从企业家思维跃升到政治家逻辑了”,为其“洞察秋毫”而拍手称赞;

反对者则认为“大数据令计划经济回归”是工程师典型的“一根筋”思维,或者干脆认为马云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要么是看错了形势;

追随者直言“这一生只服姓马的”,吃瓜群众倒是“傻了”。

那么,马云的预测究竟靠谱吗?


客观上看,马云说出如此“逆势”之话有其基本的理论依据。

即计划经济是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政府部门会通过对生产要素的直接控制确定生产与配置比例,保证供需平衡。


也就是说,只要政府能够对全社会的各类需求做出准确统计并依此组织生产,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有序进行。


但问题是,当一个国家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后,社会经济日益复杂,计划制定者的信息会越来越不全面,即便获取了真实信息,在当时的计算水平下,这也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庞大工程,结果就是计划滞后或错误。


为此,一些东欧学者将计划经济的失败归于“算盘的悲哀”。


然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后,交易行为被置于越来越共享和透明的环境中,所有的身份信息和商业行为信息都可以被存储、被挖掘、被分析和提纯,加之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等强大载体支撑,好像昔日的统计难题迎刃而解,国民经济也将在大数据的精准匹配下游刃有余,马云的理论依据由此而来。


另一方面,除却灰色的理论,现实则更重要。


早在2013年,嗅觉灵敏的马老板就高调喊话“大数据时代来了”,并围绕着大数据这个核心,积极布局物流、金融、健康、娱乐、旅行等各个领域,打造了阿里的“数据帝国”。


由于大数据的特性是数据量越大,维度越多,价值的增长越快,所以,先入者只会比后入者拥有更多优势,这就好像一颗巨大的雪球,卷起沿途经过的所有“物体”,把它们都变成自己庞大帝国的一部分。


所以,倘若真能回归到计划经济体制,作为行业翘楚,“阿里王国”将牢牢占据塔尖位置,而马云则有点类似于“发改委”,从生产、资源分配到消费等,一切尽在运筹帷幄之中。


如此看来,屁股决定脑袋,这次隔空喊话是有其“小算盘”的,而这种思维背后根本上又是企业家、商人的身份决定的。


那么,借助于大数据,计划经济真得可以“王者归来”?


恐怕马云这一次算错了。

首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计划经济已经被证伪。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都意味着纯粹的计划经济已经在1992年走到头了。

正所谓“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不可能简单的重复。

其次,计划经济的社会前提被互联网釜底抽薪。

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一元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思想等都是“高度统一”的,“吃着大锅饭、穿着的确良、骑着永久牌、看着样板戏”,家家都是一样的“经”。


而互联网时代下,张扬个性、释放自我成为时尚,社会舆论趋向多元化,企业组织流行去中心化和扁平化。


显然,在这个“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年代,回归一元思想简直“太难了”。

最后,体验经济扑面而来,理性的计划“大打折扣”。

按照马云的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大数据”的距离,而事实上,市场经济也在经历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版本升级。


倘若说,昔日国民经济的运行主要围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需求,体验经济时代,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引发共鸣的“感性需求”越来越多,如冒险的刺激、旅游的视觉美、烹饪的乐趣、音乐会的陶醉等等。


显然,这些需求很难用冷冰冰的模型算出来,也不可能用“计划”统筹。所谓“产品易生产、欲望难捉摸”,人是有情感、有欲望的,不可能纯粹到按指令行事,清一色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相比计划经济的理性,市场经济却是一种激发人性,可以让每个个体的禀赋都可以自由发展的经济体制。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优美的嗓音、出众的表演、渊博的知识和脑洞大开的创意等都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得到认可,且呈现出越来越放大的趋势。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市场经济就能代表未来?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携着“自由”的种子而生的,强调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即市场原教旨。


相比计划经济,确实,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的自由机制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且能够激发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活力;但硬币的反面下,市场经济又不是十全十美的。


且不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会失灵并引发产能过剩、山寨泛滥、食品安全、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等乱象。更为紧要的是,市场经济内置有“过剩”的原罪。


当“自由放任”深入经济的骨髓后,人性的弱点必然会导致为交换或交易而产生过剩的产能和货币,而过剩的产能通过全球化最终又会转化成过剩的货币,为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进行资本化、证券化、金融化的虚拟交易提供了前提。

这一点,华尔街最为典型,通过无限度、击鼓传花的金融创新,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不仅劫持了美国经济,更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当下,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过去8年之久,然而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依然是在靠货币注水“撑门面”,以邻为壑的疯狂印钞恰恰说明面对原罪,市场经济没有“最优解”。


综上,“未来30年,计划经济将越做越大”的预言恐怕是“黄粱一梦”了,至于“马云想做‘发改委’”?更是想多了,因为靠计划体系根本管控不了这个“万花筒”般的新世界。


更为严峻的是,曾经被鼓吹“自由无敌”、“高效率、高活力”的市场经济也在屡屡放纵中尝到了苦果,如果继续放任自流,恐怕更大的噩梦还在后面。


那么,究竟谁能代表未来?

既然计划的管控太过时,市场的自由太过度,两种极端体制的勾兑,或将是实现左平右衡的合理经济体制,即第三条道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马云的预言失误并不会否定大数据技术,企业通过挖掘大数据中的商业价值,在行业竞争中依然会拥有先发优势,只不过妄想用大数据支撑起整个企业或国家的决策体系,还是太“自信”了。

 


精彩推荐

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AlphaGo打遍天下无敌手

请刘胡兰离我的孩子远点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土地里

国民党太老,民进党太邪

从政治家到“政治明星”

中产阶级陷阱显端倪?

无现金社会到来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