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社会到来!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让现钞很是火了一把,观众们对巨贪小官赵德汉家两亿叁仟万九百九十九万余元现金的“钞票墙”印象深刻,浓郁的“钱味”沁人心脾,不少网友表示在庄严肃穆的正剧面前压抑不住“舔屏”冲动!
不过现实中,随着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现金在生活中日益式微。
有媒体报道,两名男子从外地到杭州,抢劫了三家便利店,共抢到两千余元,算上路费和工具费,竟然“亏本”。
还有图为证,不仅店铺能扫码支付,烤红薯摊可以扫码付钱,就连乞丐都扫描乞讨了!
甚至钱包厂家也面临创新甚至改行,一部分奔着奢侈品路子走,钱包不装钱,只是身份象征;另一部分奔着大容量走,装卡装证件装U盾U盘,向手包靠拢;还有一部分,琢磨智能化了,比如防丢失,能定位……等等。
这些颇具喜感的新闻,实际上都是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具体表象。
无现金社会
并不是消灭现金,而是货币将彻底信息化,将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的社会。其内涵也非常丰富,无现金包括互联网支付、银行卡、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各类支付工具的应用。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货币的形态本身就一直在不断变化演进。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无现金社会是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就好像铜钱替代贝壳,纸币替代银元,最终电子货币将替代纸币成为目前货币的最终形态。
伴随银行卡的诞生,纸币电子化让货币“光速”传播并结算。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现金交易数额为11.6万亿美元,增幅仅有1.75%;而同期的非传统支付方式交易数额增加近14%。无现金的历史潮流滚滚涌来,势不可挡。
尤其是中国,银行卡消费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从2002年的4.7%提高至2014年的47.7%。移动支付增长更为迅猛,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共发生257.1亿笔,同比增长85.82%,移动支付金额也达到157.55万亿元;网上支付业务依然是非现金类支付的主力军,共发生461.78亿笔,同比增长26.96%,金额更是达到2084.95万亿元。
正如马明哲所言,金融互联网是改良式,但互联网金融是颠覆式,或许未来10年内60%以上的现金、信用卡都将被取代。
各国政府力推“无现金社会”的各种考量
早在2012年,丹麦84.2%的交易就已通过银行卡完成。2015年5月丹麦政府就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其中就包括废除法律要求商店接受物理现金的一项计划;2016年1月起,服装零售店、餐馆以及加油站都进入无现金时代。
瑞典
瑞典在2013年取消了最大面值的钞票,到2014年该国只有1/5的零售交易依然使用现钞,2016年11月,瑞典央行称考虑在两年内作出是否发行“电子克朗”的决定,并对禁止流通实物现金进行评估,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数字现金”的社会。
印度
印度同样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无现”交易。为打击腐败和黑钱交易,印度在2016年11月取消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种大额钞票。尽管目前现金交易在印度仍然是主流,但印度财政部推出一揽子涉及民生领域的优惠政策,鼓励民众使用电子支付的方式。印度领导人还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数字交易有望终结腐败,希望更多人转向数字交易。
今年4月20日,央行北京营管部、北京市住建委、银监会北京监管局联合发布的通知,要求开发商和中介履行反洗钱义务。
按照新规,开发商在售房、中介机构在二手房买卖经纪服务中,必须要求房屋交易当事人购房款以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且必须使用出卖人和买受人的银行账户,通过预售资金、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专用账户进行资金支付。
真可谓一石两鸟——既收紧楼市,打击炒房客、投机者,又反洗钱。
新政要点:
1、卖房、买房都得用自己的银行账户。
2、不能用现金交易,手头买房的现金必须存进银行进行交易。
3、房地产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对可疑交易须得上报。
中国非银支付机构加速无现金化速度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截至目前,中国央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
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高速发展的7年,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7.9万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率为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
第三方支付市场已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为成熟的行业,并作为基础服务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在无现金支付方式上主要停留在银行卡支付,其他移动支付创新乏善可陈,中国银行卡收单业务正被第三方支付不断蚕食。
根据中国银联统计数据,2014年起第三方机构的线下交易量已经超过银行,收单业务的优势已经朝着第三方机构的移动端快速转移,几乎所有市场主要银行都出现了收单商户数、交易量和收益的滑坡。
据艾瑞调查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已经超越美国,而且已是美国的近50倍。
在互联网支付领域,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说已经成功逆袭。
不得不说的是,支付宝与微信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已经拉开了“无现金大战”,并蔓延到了国外。
4月18日,支付宝在杭州成立无现金联盟,要投入60个亿,五年时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同时实现3000万联盟成员,覆盖100个国家。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微信发布“五一”无现金出游大数据:小长假无现金出游微信支付消费笔数整体增长超过20倍,其中,境外微信支付消费笔数大涨750%;
支付宝称“五一”期间,有超过4200万人使用支付宝进行无现金出游消费,其中用户在境外用支付宝交易笔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
中国众多网民构成无现金社会的市场基础
中国网民众多,具有广大的市场空间与普惠需求,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与认同容易形成,构成无现金社会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
2012年,中国就已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移动互联网网民大于PC互联网网民的国家。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550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提升5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
预计2017年规模将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将达55.9%;手机网民规模达7.39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8%。
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与用户习惯,无现金作为主流支付方式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在无现金社会的发展上,中国显然已走在了世界前沿。5年之后,还将迎来一个新的引爆点。
2022年,00后(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将步入社会开始工作,85后(即1985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已经工作15年,和90(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一起,当他们开始逐步成为主流人群,他们习惯的无现金支付方式将成为社会主流支付方式。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刷卡消费及移动支付等动的是渠道方式,背后代表的仍是纸币或者说电子货币。恰恰出乎意料的是,互联网诞生的新型数字货币开始冲击并挑战纸币。
这些数字货币仗着复杂的计算公式,有着总量恒定、无交易费用、不受某国货币政策影响等诸多优点,但问题是,数字货币是0和1的组合,容易受到篡改、攻击。
更何况,相比纸币有国家信用背书,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靠计算公式及企业信用又岂能站稳脚跟?相比人类商品生产日益膨胀,数字货币数目恒定,如果以比特币作为交易货币,人类必将进入另外一个极端即通缩,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
尽管比特币从2009年的最低价0.03美元暴涨到如今1779美元的最高价,期间暴涨暴跌并不稳定,但比特币试图在数字世界创造一种通用货币,实则是对纸币的“釜底抽薪”,掀起了一场去央行抗衡纸币的革命,货币的游戏规则将被重新制定。
因为当世界变成实体与虚拟两个维度,物理、网络、数据“三个世界”时,不单货币变成了数字,就是国家也将面临全球化下各区域以及虚拟与实体的打通。
届时,互联网加速去国家化之下,货币还能只靠国家信用?这么看来,当前货币区域化(欧元即是尝试)只是个开始,未来不单各国纸币将寻找公约数,如今IMF的特别提款权就是一种协调。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芯片武装到牙齿,真正的物联网成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数据编码,所有的交易不过是数据运算,纸币终将成无本之木,尤其当数字货币被全球认可,并妥善解决各国兑换与稳定之锚的问题,那么未来打通实体与虚拟,颠覆纸币也就指日可待了。
精彩推荐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