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知科技投入是望不见底的“黑洞”,为什么马斯克们还往里跳?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


明知科技已成黑洞,却难以阻挡企业家前赴后继的脚步。究其根本,科技黑洞恰恰契合了企业家的天性。


企业家热衷科技投入成潮流


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一直争议不断,麻烦不断。


由于亏损继续扩大,且仍将持续扩大,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不满马斯克的股东目前正在筹集投票,准备在股东大会上剥夺马斯克的董事长职务,还要赶走一些支持马斯克的董事。


股东的不满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在诞生14年的历史中,特斯拉只有两个季度盈利,而最近的亏损额开始扩大。另彭博社,目前特斯拉每分钟就要消耗现金6500美元。这样的烧钱规模成就了品牌价值远超一些传统车企的特斯拉(特斯拉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获得“科技公司”标签的汽车制造商),带火了全世界的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研发热潮,但也让马斯克动辄陷入重重危机。


不过,马斯克并不为困境所动,继续“烧别人的钱,让别人说去吧”。其人对科技投入的执着可见一斑。


事实上,不单是马斯克执着于新科技投入,当下全世界的企业家都对科技投入展示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日本首富孙正义去年就宣称,其公司计划投资8800亿美元,并在未来10年间投资1000家科技公司。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科技创投领域多了个“孙正义轮”,而软银则被认为正在重塑全球科技版图。


中国企业家对科技的热情也前所未有。李彦宏从2013年创办百度研究院,到2015年开启人工智能战略,不断深化百度“All in AI”的战略布局;曾经以标志性的饥饿营销商业模式称霸智能手机领域的小米公司已发布自研芯片,雷军将小米的未来定义为“科技界的无印良品”;京东CEO刘强东也开始强调,京东要成为一家技术公司;马云开设达摩院,更是轰动“武林”,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三年投入1000 亿人民币,量子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几乎你想得到的高尖端技术都在达摩院的研究领域内。引得网友直呼“一个科技巨头如果没有个全球范围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IT的”。


巨头纷纷招揽人才,开始了向技术的长征之路,就连一些中小公司里,现在成立一个实验室或科研中心,设立个首席科学家,貌似也成了一种潮流。市场上的风向也开始转向科技领域,出现了大量的虚拟现实公司、图像识别公司、人工智能公司……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驱动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


这和前几年企业家言必称模式形成鲜明反差。要知道,过去几年,商业模式是企业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涌现了去哪儿、58同城、美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模式创新企业,更有滴滴这种4年长成的超级独角兽。据统计,全球76%的商业模式创新发生在中国,商业模式也成为资本市场甄别企业优劣的关键点。而如今,企业家由言必称模式转向言必称科技。一时间,科技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


时代切换,企业转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究其原因,在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大格局下,世界从制造全球化进入创新全球化的阶段,硅谷在忙着争论新兴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华尔街也开始全面拥抱新经济,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就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制造成本优势已趋于殆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挤压,而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则呈现全面铺开之势。在这种时代切换跑道的转折期,科技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却已经在一步步地凸显出来。


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上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第一,远超日韩,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端科技产品深受亚洲各国欢迎。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迸发,新技术、新应用真正落地,势必将以爆炸式、颠覆性的方式带来惠及全人类的“科技红利”。同时,自市场化改革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企业已完成了向科技转型的原始积累。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势头越发强劲。从2012年79家中国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到2014年上榜企业首次达到100家,再到2017年的115家,中国企业入围数量稳步增长,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第二位。企业的经济规模方面,2016年上榜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为571亿美元和32亿美元,已超过世界500强公司平均水平553亿美元和30亿美元,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由此可见一斑。以上观之,企业家转舵驶向科技可谓恰逢其时。



科技研发投入成少败多

然而,科技投入非但难以立竿见影,而且如同黑洞一般往往会让企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换句话说,享受科技红利并非易事。这是科技发展的特征决定的,正如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深不见底又引力强大,一旦超越安全距离,任何物质都逃脱不了被吞噬的厄运,科技也越来越体现出这种“黑洞”效应,投入量之大前所未有。


过去,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车库里仅靠538美元的流动资金便创立了惠普,史蒂夫·乔布斯也是在车库中捣鼓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此揭开了人类历史崭新的一页。


现如今,科技的投入量越来越大,苹果、惠普这样的“车库神话”很难再现。在全球,2016年已有7家科技公司的研发支出超过100亿美元。仅以达摩院的1000亿人民币研发投入来说,已经超过了奥地利、比利时一年的全国科研投入,甚至相当于冰岛和柬埔寨整个国家GDP总值的四分之三。


大量研发资金的持续性消耗成为企业的“不能承受之痛”,大批科技公司被巨额的投入而拖垮,关闭和裁员事件屡屡发生,如创立仅3年时间的无人机公司Lily由于无法获得更多投资将关门歇业;曾经备受瞩目的云存储公司Bitcasa也在官方网站上宣布停止运营。


正如摩尔定律的驱动力走弱,革命性科技创新的出现越来越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多年来一直走在山寨的路上,模仿易趣、谷歌、苹果等外国科技公司,中国式创新便意味着模仿和假冒。而随着中国步入发展快车道,科技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国外的差距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引领地位(比如美国彭博社网站发文称从手机APP到共享单车,再到无人机,世界各国都在模仿中国;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也连续抛出“硅谷开始山寨中国”等评论),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处于无人领航、无人可模仿的境地,科技创新的难度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研究探索的成本将激增。


更何况,犹如黑洞的深不可测,科技创新失败的概率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在这场成王败寇的战役中,科技充满了不确定性,大量投入后面临出售、分拆或者失败的项目远比我们所见的成功案例要多得多。


一项科技创新项目从立项到应用的成功概率不超过15%,大多数创新者只能充当“铺路”的角色。即便是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失败项目也不胜枚举,例如2010年谷歌宣布推出超级宽带计划,然而对光纤成本的低估使这一计划在6年后付之东流;又如Google X实验室的Project Loon项目,通过多个热气球为指定地区的人提供快速及稳定的Wi-Fi网接网络,历经四年的发展研究,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拥抱科技是企业家天性

                          

既然科技投入宛如黑洞,为什么企业家还是趋势若骛?


事实上,这与企业家天性密不可分。具有逐利本性的企业家向来注重现实商业考量,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利益是其布局的首要因素。巨头们致力于科技创新,也是为了其商业梦想的继续。


正如百度主打人工智能,不仅赋予现有业务新的活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其搜索、地图、导航、互联网金融等现有业务板块运用,同时助力企业从互联网公司升级为科技企业,进一步在无人汽车、智能安防设备等领域开疆辟土。


科技基因使企业在竞争中如虎添翼。一向对商机具有独特嗅觉的企业家,善于捕捉“小荷尖尖角”。凡在风云突变的市场中破浪远航的企业家,大多都具有敏锐嗅觉,善于适时转舵,及时顺应市场趋势。


处于转型期的当下,突变是常态,新经济正在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相结合,在这样的风向下,企业家早已瞄准了科技领域的大蛋糕,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已突破1000家,跨越13个子门类,融资金额高达48亿美元。


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冒险是企业家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显著特征之一。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如比尔·盖茨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正是有风险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对于企业家而言,科技最大的魅力正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商圣”范蠡、“巨人”史玉柱、“股神”巴菲特等人,显赫的商业传奇离不开他们“敢为人先”的天性,这正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所在。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JP·摩根重组了新大陆”,企业家已成为引领企业、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群体。


精彩推荐

科技“金字塔”:黑科技、硬科技、高科技

寻径:科创的中国模式

“二马”为何玩达摩院、WE大会?——科技集体坠入未知世界

企业“十段论”

二次创业——从企业家到创业家

中国企业家的“气质”

企业家不是“人”?!

对赌与企业家“赌性”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