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芯片产业被韩国、台湾地区甩了几条街?

福卡智库 2022-06-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德培论趋势 Author 王德培

▼ 所谓真假往往立场使然 ;所谓对错往往人性使然

导读


芯片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生态的产业,韩国、台湾地区芯片产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内生优势”与“外部资源”的综合作用。




1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

美国封杀、英国围剿,中国大陆被芯片制裁狠狠将了一军,这才恍然惊觉原来“弹丸之地”——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芯片这么厉害!


就在2017年,借着大数据、云计算、比特币挖矿等需求的强劲东风,内存价格一路飙升,韩国单凭三星和SK海力士两家企业就控制了全球内存颗粒80%的市场,三星更是一举夺下了英特尔把持25年的市场“老大”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但“江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台湾芯片厂商也在步步紧逼。放眼世界,也就只有台湾地区和美国能生产电脑芯片“南桥北桥”和“中央处理器(CPU)”,台湾在芯片代工、封测领域都赫赫有名,晶圆代工业产值占全球67.4%,联发科横扫大陆手机芯片市场,日月光全球“封测一哥”的位置无人撼动,台积电更是一枝独秀,在10nm工艺上,三星抢到了高通骁龙845代工订单,台积电则轻松拿下了华为麒麟970和苹果A11两款芯片的代工订单,这让从未言败的三星岂能容忍?


为了分食订单,三星率先将7nm工艺引入EUV极紫外光刻设备,还向ASML一口气买了10台EUV设备,而ASML一年的产能也不过才12台而已。三星下血本,台积电也不示弱,随后立即以“7nm技术已量产,5nm技术在路上”予以回击,两兵交战你来我往,反倒让中国大陆愈发郁闷:为何小小的韩国、台湾地区芯片产业却能如此硬气?


要知道,早在1973年,借着中美关系趋缓、欧美石油危机的机会,中国就曾试图从欧美国家引入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七条3英寸晶圆生产线,这要比台湾地区早2年,比韩国早4年,当时二者都还没有电子工业科研的基础。


即便到了1985年江苏无锡的742厂也已经能够生产64k DRAM,几乎和韩国、台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后来为何就硬是被二者成功超越,还甩这么远呢?


韩国

先拿韩国来说,芯片产业从一片荒芜到“超常规发展”,其实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企业的“死磕”。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经济建设重心开始向重工业倾斜,政府倾其所有国家资源,集合财团之力,扶植芯片企业发展,甚至为了芯片产业制定了BK21人才战略及强大的产权保护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防止半导体技术泄露、逮捕产业间谍、维护知识产权。


政府与财团的合谋成就了韩国的芯片产业,也让“三星共和国”成为超越国家的存在,但特殊的政商关系、利益输送也让韩国总统成了高危职业,三星的伟大事业就离不开无数政治家丢官入狱的代价。


而且韩国企业普遍遵从强烈的狼性文化,擅长在市场萧条周期进行逆向投资,硬是拿钱将一大批半导体企业挤出了市场。


当然,“韩国芯”的崛起还有那么点“小幸运”,这源自美日半导体争霸以及随后的政治调控。彼时,一边是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发起针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案,一边是计算机行业需求增长,导致全球市场上256K DRAM严重短缺。


韩国政府恰好正大力支持发展半导体产业,三星等韩企也正致力于进军DRAM产业,再加上廉价勤奋的劳动力,便顺理成章成为了美国芯片产业定向扶植的首选对象。


台湾地区

再看台湾地区,半导体行业如此发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受《瓦森纳协议》的技术压制,“起点都比大陆高”,当中国大陆只能拿到中低端的光刻机时,台湾地区的企业却可以自由使用最先进的高端半导体设备,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华为为何能自主研发出麒麟芯片,却难以完成自主生产,部分得归因于《瓦森纳协议》的技术封锁。


当然,台湾半导体后天的开创式创新也是其崛起的关键性变量,就拿台积电来说,一来为了绕开成本和芯片专利障碍,二则创始人张忠谋从一开始就敏锐地察觉到半导体设计公司和制造厂代工的分离趋势,当机立断创造性地把芯片设计与生产分开,专攻晶圆代工,并通过不断迭代新一代的制造技术,将芯片代工做到极致,从而奠定了台积电“晶圆代工一哥”的地位,也支撑起台湾芯片产业的荣光。



2

成功模式的三个层面“四个要”

不难看出,芯片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生态的产业,韩国、台湾地区芯片产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内生优势”与“外部资源”的综合作用。



同样基于对此种生态因素的综合考量,福卡智库将芯片产业的成功模式归纳为三个层面“四个要”。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看,是“信息经济+迭代模式+世贸+大国博弈”的共同拉动。


从最初IT行业大火,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芯片产业的突飞猛进无疑离不开信息经济的强势延续,以及信息消费的“煽风点火”。


但看看当时中国大陆的方正集团,自以为窥到了芯片行业的大好时机,也搞了一条价值60多亿的芯片生产线,本想大干一番,岂料刚开始出现盈利,这条花费巨资的生产线就因为技术的迭代升级面临淘汰。


可见,芯片产业要成功光靠“抢风口”不行,还得跟上摩尔定律迭代的速率。毕竟,芯片制程工艺从微米到纳米,再从90纳米、65纳米、40纳米、28纳米……一直发展到7纳米和未来的5纳米,一路上都在以远超“摩尔定律”的速度迭代着,一不留神技术上就可能大幅落伍,巨额投资的生产线也很可能成为落后的产能。


不过你以为搭上了信息经济的东风,也跟上了摩尔定律的脚步就能一往无前?错!芯片产业既然是一个生态,这也注定了其成功之路上必然有着各种弯弯绕绕,就拿韩国、台湾地区来说,当初若不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的洪流,又恰好赶上大国博弈倒逼芯片产业推陈出新、定向转移的大好机遇,哪这么容易翻身!


中观层面

从中观层面看,是“企业+资本+市场+政府”的有效结合。


日本与韩国“政府意志+企业投入+技术引进”的崛起历史表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主动参与竞争的过程,缺一不可。


要知道,国外产品都是在几十年应用中经历了多轮试错才发展起来的,芯片的试错成本高(一次流片几十万上百万人民币)、排错难度大(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亿只管子、十几个PAD需要去排查)、专利还被巨头垄断,巨头们不但自身会使出多种手段惩戒后来者,甚至还组建产业联盟扼杀后来者。


倘若纯粹以市场规律运行,公司难凭一己之力屹立不倒,故而仍需政府的鼎力支持。


当年日本除了依靠“官产学”三位一体化的VLSI项目抹平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外,还在贸易战略上通过提高关税、限制性配额、购买本土产品等保护本土刚起步的存储器企业。


韩国亦如此,通过实行“殖产兴业”的财阀制度,由政府牵头投入重金对芯片产业进行技术攻关。


但是由于政府自身往往对半导体产业认识不到位,也不具备管理企业的经验和能力,必然少不了企业全力参与决策。


由此观之,芯片产业若想成功,既要有企业的参与,又要有资本的投入,还要经得起市场竞争,更要有政府的支持。


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看,是“企业家+科学家+工匠+战略家”的一体化作用。换言之,芯片产业的成功者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既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又要有科学家的素养,还要有匠人的情怀,更要有战略家的眼光。


一来芯片产业极其复杂;二是它对高精度与技术积累都有严苛的要求;三还得在世界博弈中经受市场的挤压和检验,不是仅凭一腔执着、单线思维,或抱着赚快钱的趋利心就能走到底的。


三星数次豪赌式的逆周期投资背后,是其对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精准把握、对速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严格的问责制度。


可以说是将企业家的敏锐嗅觉、科学家的孜孜不倦、匠人的昂扬斗志以及战略家的果敢决断释放得淋漓尽致。


综上,从芯片产业的成功模式可以看出,中国芯片产业不行不是哪一个因素、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机构就能主导支配的,而是受困于整个芯片产业生态建构不全的束缚。


那么中国的芯片何时能够突破束缚,凤凰涅槃?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精彩推荐

粤港澳大湾区的真实意图

为什么芯片无法像“两弹一星”那样突破?

新文明新商业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凭什么引领?

和欧美拼科创,中国靠什么“硬磕”?

低生育率到底有多可怕?——到了开发新人口红利的时候

中日之间六大难题

过去,因为缺乏信息总是错失机会;如今信息满天飞了,为啥还和机会绝缘?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