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六大难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福卡智库 Author 王德培
导读
一旦拉开与日韩差距,中国超大的质量和磁场就很可能主导东北亚一体化。
从去年日本首相时隔七年首次访华,到今年春节期间,日本首相破天荒地在视频中向中国人民拜年,曾经的世界老二,如今的世界老三和时下的世界老二看起来要再续友好“前缘”,拥抱在一起了。
那么,这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至少在当下,中国只是在GDP上超过日本,尚无世界老二之实,却要承担世界老二之名,更被美国顶在了杠头上。其实仅是“世界老二更替”,放在中日之间,未来就有六大难题。
产业结构上的大雁理论在东北亚还存在否?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专家赤松用雁阵经济模型阐述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和外贸的关系解释东南亚地区工业化进程,以日本为领头雁,从“四小龙”到“四小虎”,再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时隔十年相继腾飞,呈倒V形雁阵。每次蓄力接棒,都是前者因升级转让出初级市场,后者在劳动力禀赋和成本优势下承接前者产业转移。因此,日本靠承接欧美制造业转移而崛起,中国同样承接日本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
但发展到现在,中日韩三国经济相互渗透,从汽车、造船到工业机器人等,似乎已进入产业同构化时期。而这将涉及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及架构。
如果说韩国尚能参与中国的上下游产业整合,那么中日都把全球作为产业扩张之地,战略上则是全面竞争之势。
仅从造船市场看,中日韩就占比全球九成,三国试图协商过度竞争的解决方案,结果谁也不愿削减产能。如此产业趋同、扁平化,再加上中国的当量举足轻重,以致东北亚很难再形成经典的雁阵。
因为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产业门类,仅靠地域辽阔和区域纵深就足以在国内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的雁阵,就连面向国际也能独当一面,或形成以中亚为胸、南亚为小腹、西亚(大中东)为大腹,东南亚为右翼、南美为大右翼、非洲为左翼、东欧为大左翼的“中国雁阵”。
事关日本国家正常化,最终依靠美国的政治军事,还是依靠东北亚的政治经济?
19世纪后期,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碰撞华夏农业文明的板块挤压中偶然性崛起。
明治天皇和福泽谕吉的扩张与脱亚路线,又使日本成为美英集团制衡俄国、分食东亚和中国的工具,这是其“不正常国家”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由来。
尤其是二战后日本被美国“托管”,虽在美国扶持下快速崛起,却也因美国丧失了作为正常国家的根本。
日本被围困在中美俄的铁三角中,只能依仗美国对抗中俄,却也“引狼入室”,迄今缺乏政治军事独立。
安倍近年扩军之举,明着呼应美国要求的防务分担和安全合作,实则动着日本“国家正常化”的脑筋。因而,日本若想挣脱美国,就必须改变脱亚入欧的错误扩张路线,谨守东北亚岛国的本分,回归到东北亚一体化的现实框架中。
所谓的老龄化、少子化,在中日是否已不可逆地成为未来经济的负面因素?
众所周知,日本老龄化最严重,劳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峰后一路下滑,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12%升至2016年的26.6%,甚至在2005年前后进入人口负增长。若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日本人口将不足1亿,2050年仅剩8700万人,恐使日本890余行政区划消失。
中国同样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尤其是沿海一线城市正步上日本后尘。中日在原有惯性下不可避免陷入人口危机。
更重要的是科技碾压,仅从化学到生物经济,就让人类平均寿命从三四十岁翻番到六七十岁,若生命经济真的到来,不单女人摆脱生育束缚,更让人类突破寿命极限,则未来人口是多是少,自然不是上帝说了算。
但另一方面,世界迎来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据预测10年后40%的岗位将被AI取代,20年后60%岗位或随之消失,社会将不再需要这么多人口,又恰恰契合老龄化、少子化,又怎能说后者只是一种负担?
其实,人类的命运早就握在自己手中,就看谁先准备了。
且不论历史上的恩怨,仅从国民性看,中日两国是否真能和平共处?
毕竟,中国乃泱泱大国,既有5000年中华文明积淀,又有地大物博的农耕文明滋润,足以让日本这个岛国羡慕嫉妒恨。
因为日本国土狭窄,本就处在板块断裂的超级地震带上,既有活火山随时喷发的危险,又有坠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恐惧,以致日本人天生自带危机感,具有浓烈的爆发与休眠、宁静与狂暴的两重性。
日本又是典型的东亚原住民国家且单一民族,虽与中国一衣带水,诸多方面传承自中国,却往往失于片面:中国的天子到了日本变成天皇,中国的义士精神传到日本就变成武士道。日本想学中国的中央集权,却因多山的地形和分散的平原始终难以实现。
再加上,日本列岛与欧亚大陆的分离,早就注定日本民族的狭隘性,并为克服这种狭隘不惜铤而走险。
从殖民侵华到脱亚入欧,从战败投降到再度崛起,日本人都游离于好斗与温顺、骄傲与谦卑、勇敢与怯懦、保守与创新、顽固与善变的共存中。
反观中国,尽管朝代更替,文明却始终未中断;虽无统一宗教信仰收敛,却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下自然繁衍轮回,从帝王统治走到现代社会,时至今日国民素质依然欠缺法治的格式化,自然不像日本人那样重信用、讲礼节、严格自律、循规蹈矩了。
因此,至少在习性上,中日两国国民在短期内很难做到彼此认同。
中日从战争恢复建交,一路磕磕碰碰,未来究竟走向何方?
要知道,当初中国为突破苏联模式的强压,转而与欧美建交,日本虽捷足先登早于美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却是在1978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建交后,才真正拉开中日友好的20年。
只可惜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散了日本为首的“雁阵”,并伴随中国崛起、日本衰退而让中日摩擦日趋严重,尤其当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变本加厉。
到2018年,恰好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克强总理访日开启中日融冰,背后不单有中国稳定周边的考量,更有日本战略调整所需。
且不说,特朗普以美国利益为先,彻底寒了日本这个马前卒的心,仅是日本经济依赖“中国特需”,即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国,也是日本最大贸易顺差国,就已让日本不得不向中国看齐。
更何况,日本谋求国家正常化还得回归亚太,可内有右倾化,外有美国干扰,前有领海争端,后有产业竞争,剪不断理还乱,恰恰意味,中日关系经历友好20年、摩擦20年,或将迎来漫长的磨合20年,离新的友好融合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北亚一体化是否会走上欧盟之路?
因为中日韩作为全球第二、第三、第六大经济体,GDP总量15万亿美元,已超过欧盟,并以全球1/5人口创造全球1/4GDP而举足轻重。相较于欧盟28国从文化到经济更“破碎化”,东北亚只有五国,除封闭的朝鲜、鞭长难及的俄罗斯,核心就在中日韩。
而这三国虽受领土纠纷和历史问题长期困扰,但因文化相通、产业互补更有现实条件促成经济一体化。
要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爆发,加之美苏冷战,迫使欧洲各国在极大分歧下不得不拥抱。可见,相比欧盟内部落差较大、被动先结盟后处理内部矛盾,东北亚的一体化或将在中日韩势均力敌的现实合作需求下突围。
中日韩重启自贸协定,中国提出打造“中日韩+X”,就已现端倪。毕竟,朝鲜急需开放发展经济、疲软的俄罗斯也需强心针,日韩又是外贸型国家,无不需要中国“帮助”。
再加上,中国崛起的速度虽然放慢,但超过美国都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拉开与日韩差距,中国超大的质量和磁场就很可能主导东北亚一体化,自然走不了欧盟模式。
因为欧盟以德法为轴心,就连德法都同床异梦,仅英国脱欧、难民问题等就几乎将欧盟拖向分裂的边缘。
欧盟显然走在区域一体化最前沿,却也在“进二退一”中举步维艰。
对此,东北亚一体化将引以为鉴,或在前期出现经济欧盟化,但要真正融合还需时间拉开中日韩差距,并将各种矛盾消化在磨合的过程中。
精彩推荐
从贸易摩擦到制造业大战,谁将决胜未来?人类已经阻止不了“贺建奎”了?|形势精要特朗普赢得了民心却将搞砸美国?|形势精要别被“传说”误导啦!真实的日本其实是这样的······中美经贸风向:姿态变了,“硬核”依旧|形势精要扒扒特朗普的“底裤”,给他算算“命”(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