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俄亲密关系升级,基辛格的担心在变成现实?为什么他的新战略落空?|形势精要

新媒体中心 福卡智库 2022-06-10

▼  缺乏变化的思维,既看不懂、更看不清变化的方向。用固化思维看世界,这是很多人的“死角”


中俄关系新时代!












中俄关系升级,深情互拥。


2019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郑重签署中俄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当天,在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普京在致辞中表示,建交70年来,俄中关系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双方相互支持和帮助,推动两国关系今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习近平在发表题为《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开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致辞中说,我们隆重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共同迎来两国关系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中俄关系升级并未停留在口头表达和协议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相关动作中。


6月5日,华为公司与俄罗斯第一大移动运营商MTS签署5G合同。根据协议,华为将于明年在俄罗斯开发5G网络。


6月7日,习近平同普京一道出席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该论坛是双方去年共同决定成立的,为双方探讨扩大油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在美国对中国步步紧逼,并把中俄均列为威胁之时,中俄关系升级显然意味深长,影响深远。


就在6月6日,普京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指责美国无意就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进行谈判,并放出狠话,“如果没人愿意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好吧,那我们就不延长了。”


此外,莫斯科时间6月7日6时35分(北京时间11时35分),美军导弹巡洋舰“钱瑟勒斯维尔”号(USS Chancellorsville)当天在中国东海突然切入俄海军“维诺格拉多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航线,俄方已经提出抗议。


这一局面正如福卡智库在2018年2月份《福卡分析(上海)》第8期《中俄美大三角:无道德,无境界》一文中所预判的那样,中俄联手抗美的轮廓将逐渐清晰——中俄在中东、亚太东西两线相互支援,共同在与美国的矛盾冲突中采取攻势等。中美俄大三角进入新局。


中俄关系升级无疑引发担忧。早在2016年,在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中抗苏”政策、尼克松总统时期的国务卿基辛格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中俄成为美国敌人的担忧。并且,基辛格与特朗普几次会面,向其推销“联俄抗中”的战略。


但目前的局面显然正在向基辛格担忧的方向发展。而这显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国家关系的基本规律,背后的决定因素在于力量对比格局。并且,这一定律制约和决定着中美俄之后的“三国演义”。


当年,美苏冷战发展到苏强美弱的高峰期,中苏关系交恶,中美面对共同的强敌,于是,尼克松总统访华,东西方两个大国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意识形态让位于力量挤压下的实用主义。这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也构成中美苏三角关系的拐点。


但如今,美国实力仍一家独大,中俄尚在其后,为中俄联手抗美提供了前提。再加上,因惧怕中俄居上,美国采取的战略是遏制中国与拖垮俄罗斯并举进行,中俄焉有不“并肩作战”之理?


进一步分析,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未来趋势也是可预期的。


既然“三方势力中,若一方超强,另外两方必定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势均力敌,保持着战略动态平衡”,国家关系的演义与曾经是敌还是友的历史无关,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迥异无关,能量、综合实力的此消彼长才决定和预示着国家之间的靠拢与制衡。


而任何一国的能量与综合实力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必将也是持续向前演进的。着眼未来中美俄“战略大三角”的演变,大致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30年后,中美俄三国实力相当,其三角模型趋向于等边三角形。


中国在压力下,不断通过各种措施夯实底部的基础,积蓄继续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实力将逐步提升。


而俄罗斯,早在1756-1763年七年战争首次介入欧洲事务时,它就一直扮演着大国角色,直到上世纪末冷战终结,其大国抱负才陨落。


然而,从发展动向来看,一度衰落的俄罗斯又将怀揣大国理想,奋起直追。毕竟,身处高寒地带的艰难环境造就了俄罗斯坚韧持久、绝地反击的民族性格。伴随生产性资源的补给、军事长板优势的发挥、制造业的恢复,俄罗斯有望重新强大。


到本世纪中叶,中美俄三国间的实力将不存在显著差距,彼此间也将不存在明显的亲疏差别,相互间的制约将令彼此关系在一段时期内稳定下来。


第二个阶段,再过30年,中国一柱擎天,美俄或将联手对中。


中美俄稳定的等边关系并非常态,变化才是永恒的主旋律。


再把时间往后拉长二、三个年代,中国崛起的能量必将全面超美,且将俄罗斯远远地甩在后面,届时,美俄都不愿看到中国独强的局面,很可能将联手抗中。届时,双方的较量将更加狠绝、更加凶险。


十年新医改依然在路上



医改再次发力。


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对带量采购政策的制定和要求,以及医用耗材使用的规范,成为《任务》的两大亮点。


根据《任务》要求,2019年要研究制定15个文件,并且制定了时间表和指定了相应的负责部门。


在9月底前完成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医改的政策文件的制定。


从2009年新医改开始,如今满十年,医改还在路径的探索中。


不可否认,医改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不管是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医改问题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化解医改矛盾方面都倍感举步维艰、一筹莫展。


由于问题缠身,在一些国家医改“三五年一小改,七八年一大改”已成为常态,并成了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门必修课”。


美国就是受困医改的一个典型。当年初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雄心勃勃地开启被舆论视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45年来最大变革”的“奥巴马医改”,并在众议院脱西装、挽袖子疾呼呐喊,说服参众两院通过其议案。


然而,8年任期结束还未结束时,奥巴马医改虽小有成就却饱受争议,主要是他就医改法案提出的五项承诺都没有达到及格标准,美国医疗积弊分毫未改,医疗成本依旧居高不下,卫生总费用占 GDP 比例高达17.6%,超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8成。这也落下口实,成为被攻击的靶子,特朗普一上台就按照竞选时的宣言,不断向“废除和取代奥巴马医改计划”发起冲击。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体系的两条路线都深陷泥淖:


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的医疗体系。作为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提供某种程度的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美国医疗资源高度商业化且定价缺乏透明度,造成医疗费用过高且医疗收费持续上涨,让普通民众“病不起”的局面。


据统计,2018年美国人均GDP大约6.25万美元,但人均医疗支出1万美金一年,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倍左右。


兰德公司2016的一份统计显示,过去10年,美国家庭平均月收入增加近2000美元,其中40%用于日益昂贵的医疗花费。由于医疗收费持续上涨,保险公司要么增加保费,要么削减保险覆盖内容,增加自费项目,民众愈发缺乏稳定的医疗保障。


哈佛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78%的个人破产是因为付不起医疗账单。而奥巴马的“廉价医疗法案”虽然让之前三分之二的无医保民众获得了医保,但该方案正被财政压垮。


一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医疗体系。1948年英国建立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公费医疗机构和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


不过,由于缺乏竞争,医疗机构活力早已丧失,机构臃肿,官僚盛行,与民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提高已经严重不对称,再加上人口不断增加,NHS负荷过重,该医疗体系低下的效率已成为民怨的焦点。


同时,持续膨胀的医疗开支也让政府不堪重负。其实,不只是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提供免费医疗的加拿大,都已在暴涨的医疗开支和供求矛盾中日益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显然这两条路线都不是化解医疗矛盾的有效解。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性医改难题”已成为中国医改共识。


那么,中国式的办法是什么?


中国医改各种矛盾交织纠缠,在本公众号《暴力伤医、虚假治疗······医院宛如照妖镜,问题出在哪?》一文中,我们认为,新医改已经进行十年了,却仍旧遗留了至少八大老问题。


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找到医改“出口”?


玩魔方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中心块相对位置永远不变,一定是红橙相对,蓝绿相对,黄白相对,也就是相近的颜色相对。


同理,破解医改难题也有一个“中心”,即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也就说,中国医改任务和使命的完成,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双到位,在大市场与大政府之间进行有效勾兑。


相比其他国家,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医改问题上破题更具有紧迫性,只能争朝夕,无法总在路上往复徘徊。


教育变革:一场潜行的变化



和医改一样,高考是中国社会的另外一件大事。


每年高考都有一波例行新闻,今年除了继续上演“丢失准考证”、“忘带准考证”的剧情,又多了一个“新戏”,重庆某监考老师拿错监考证,“渝警骁骑”紧急护送其换证。


今年还是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三次高考,高考的花样在翻新,但高考的内核看起来基本依然不变。


事实上,教育也是一个让人爱恨纠结的领域,尽管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一日千里的变化,但教育依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详见《机器人都来参加高考了,可是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大工业时代……》)。


和医疗一样,教育领域至少面对双重夹击,一边饱受来自舆论的道德谴责、既有制度的禁锢、乃至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苦果,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另一边又面临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釜底抽薪,“掘墓人”们来势汹汹。


比如,伴随着技术变革,一是基础教育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形式来实现,且鉴于目前点对点沟通的便利性,将比传统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是利用互联网“聚沙成塔”、甚至共享经济(大家共同分担成本)的特点,在线教育也将大大挤压线下课外辅导的市场空间,反过来显著降低成本;


三是一旦知识兑现为财富有了新通道,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流入,无形中对传统教育师资造成虹吸效应,倒逼体制内、学校内教育改革,以顺应外部挑战。新商业模式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传统教育的变化缓慢,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也在以势不可挡的汹涌态势,另辟战场,不断抽去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前提。


在看似缺乏变化的教育领域,巨变早已酝酿。未来,知识型、学历型教育将主要交由网络在线教育实现,医疗、教育O2O、一对一服务将大行其道。


这不但将给教育变革打开新的窗口,也将为相关产业和服务带来新的空间。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史上最强“618”:狂欢背后的消费真相

又为小鲜肉吵起来了!为什么“娘炮”风与国家背道而驰?中美冲突:一场身不由己的“对决”?还想靠拼人口搞制造?新制造不但将颠覆人力,还将重塑秩序······

粮食!粮食!粮食!|形势精要

“决定中美走向”的24个问题时松时紧,中美冲突全凭政治感觉,打哪算哪??美国把事儿搞得越来越大,中国如何应对?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