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婚/结婚比从9%上升到38%!婚姻将走向消亡?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考验。

导读


传统婚姻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正被釜底抽薪,无婚姻时代是社会分工、观念转变与大城市化的一次合谋。



家庭和婚姻的不稳定性急速上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流传千百年的“至理名言”几乎被颠覆。


2013-2017年,我国结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9.9‰降至9.6‰、9‰、8.3‰、7.7‰,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有7.2‰,创2013年以来最低值,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如上海、浙江两地的结婚率(2018年)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离婚率连续16年走高,从2012年中国离婚率突破2‰,到2016年突破3‰,再到2017年升至3.2‰。


从离婚/结婚比(一年内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看,在过去的28年中,中国离婚/结婚比从9%上升到38%,也就是说从每100对结婚就有9对离婚,变成每100对结婚就有38对离婚,其中北京、上海离婚/结婚比高达48.3%、46.7%,也就是说,在京沪差不多每两对情侣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在办理离婚的夫妻。


从“不婚族”数量上看,国内单身人口数量约2亿,其中20至39岁的独居青年超过2000万。


在中国选择“不婚族”的群体中,出生年龄在1985年之前的占比不足10%,但85后和95后的占比则分别达到了13%和18%,也就是说在未来可能每5个95后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不婚族”。


事实上,全球进入了“单身时代”,如英国结婚人数跌至近150年来最低;法国每3户人就有1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30多岁男青年未婚率为47.1%,女青年为32%;16岁以上的美国人约有50.2%的人是单身。


由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可以看到,家庭和婚姻的不稳定性正急速上升,婚姻正从一种普世价值变成个体选择。



大城市的爱情是奢侈品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远离婚姻,而结婚也并不再意味着长相厮守?究竟是什么打碎了婚姻制度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有“单身派”调侃道,“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剧不好看,你要谈恋爱要结婚?”也有浪漫主义者宣称,“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通过婚姻证明的感情,才更接近爱情真正的本质。”


从客观原因上看,大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也是最好的“第三者”。城市化带动房价、生活成本暴涨,房价压力、经济压力、生活压力,正从结婚生子往前倒逼至交友恋爱,让进入婚姻的门槛越来越高。


以北京相亲成本为例,有组织的相亲活动每次150-200元,婚恋平台会员每月198元,请人吃顿饭200-300元,看场电影100-150元,看场话剧最便宜也要200元,后海的酒吧喝一杯128元,工体西路夜店的伏特加780元,以每周约会一两次的频率,一名积极脱单人士每月开销约在4500-5500元,一年需要投入5.4-6.6万元,而这还是平民配置,豪华规格上不封顶。


可以说,“每次约会都是一张行走的钞票”,难怪有网友感慨,“人穷不恋爱,脱贫再脱单”、“孤独让我想找对象,贫穷使我享受单身”。


不仅相亲,恋爱也使人返贫。曾经有北京网友算过一笔账,假设在房租水电都由男方负责的情况下,税前月薪起码要到2万元才敢谈恋爱,还是月光。


大城市的爱情是奢侈品,是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投资,是贡献GDP的社交消费,是花钱买缘分的风月累赘,是大城市对异乡人收的孤独税,因此不如“自然醒来,点个外卖,连上WiFi,看场球赛,不约无爱,自由自在。”



婚姻关系已不能满足现代感情需求的变化


从情感方面来看,传统婚姻也被认为是感情需求的归宿,往往满怀期待走入婚姻殿堂,却谁知婚姻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感情需求的变化。


在现实中,“毁掉婚姻的不是出轨,而是无话可说”,“本来以为你可以为我遮风挡雨,没想到风雨都是你制造的”,再加之在“比八年抗战更艰辛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守寡式育儿”、“诈尸式育儿”如何不叫人失望?通讯方式变革让线上和线下社交唾手可得,经营婚姻的时间被无限压缩。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一切都变得很快,城市如此耀眼,一生够爱许多人,据统计,中国50.16%的离婚是由于第三者插足。


如果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类需求是不断升级的,从生存需要到安全需要,再到情感归属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需要,最终每个人都更关注自我而趋向个体化,这或许注定了婚姻的宿命——婚姻与爱情一旦混淆,就会成为一场人类历史上失败的实验。


同时,个体取代了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最小单元,以共生关系的战略联盟而存在的现有婚姻制度,自然会逐渐被经济学和生物学的选择而淘汰。



传统婚姻制度正被釜底抽薪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婚姻不是童话故事,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财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方式,更像两个经济人组成的“经济合作社”和利益共同体。


作为理性经济人,两个人只有在婚姻阶段的共同所得大于单身时的分别所得之和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结婚。


然而,在这个越来越理性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一份婚姻关系的成本大于它的收益,它要人们投入很多,但未必能提供所有付出的回报。


更何况,传统婚姻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正被釜底抽薪,导致“经济合作社”瓦解,这是摧毁婚姻制度的首要原因。


传统婚姻制度的核心在于男性对女性经济上的主导与控制,如今正在消解。


在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女性在体力上的劣势也成为经济上的劣势,女性依附于男性而生存,构成了数千年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当进入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男女体力上的差异。


到了信息时代,键盘进一步消除了男女之间的差异,男性优势下降,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在职场中也可以光芒万丈,因此女性更加独立,不需要通过婚姻找个长期饭票。


同时,在中国这片移动互联网繁盛之地,传统婚姻中的部分功能已被社会分工,或者说被各种APP取代,对于男性而言,食色性也,一“键”直达,也削弱了男性在生活上对女性的需要。



婚姻的根本遭挑战


进一步而言,恩格斯在《家庭婚姻私有制的起源》中指出,私有制的出现让那些拥有个人财富的人有了传承的需求,而有了传承的需求后,就必须确切地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就是人类社会原有的婚姻形式在私有制出现后,做出的自然选择。


父亲需要保证自己亲生的子女继承自己的财富,子女为了继承财富也需要明确自己的父亲,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母亲为核心的人类世袭制度结束,社会进入父系社会。


男人因为拥有财富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权力拥有者,女人则因为只能从事家务劳动及养育孩子不能得到社会的报酬,而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父系社会同时也是男权社会。


在上述过程逐渐完成之后,一个以家庭为经济单位,以男性为权力核心,财产私有的现代社会就真正形成了。可以说,婚姻的实质就是财产关系和子女。


然而,按我国《继承法》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在某些情况下竟无法完全继承遗产,传统意义上的婚姻财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假如A的父亲在世时,与A的母亲共同购买一处房产,房子属于夫妻二人共同财产,在A的父亲去世后,A的母亲可以优先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房屋财产和1/8房产,A和A的爷爷、奶奶各分摊1/8房产部分;多年后,A的母亲去世,A和外公、外婆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房子会直接分割成3份,A继承的份额也就是5/8乘以1/3,即是5/24,还不到房屋份额的一半。


所以就算是独生子女,即使父母全都去世了,也拿不到父母的全部遗产。由于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养成立遗嘱的习惯,在独生子女继承父母遗产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问题。如果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愿意放弃这部分遗产还好,如果不愿意,经常会上演利益纠葛的人间悲剧。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当50后退出历史舞台,房子普遍过剩,无婚姻时代中维系财产继承的究竟是什么?更何况“不就是想要个孩子吗,何必为了要个蛋去买只鸡呢?”


这将导致未来人类婚姻关系将沿着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的路径,继续向无婚姻时代演变。需要强调的是,未来无婚姻时代并非婚姻真的彻底消失,但结婚人口的比例将会呈现更加萎缩的状态。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今天我们正站在时代急剧变化的拐点上。如何对当下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握变化的脉络、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福卡智库大论坛《2020》或将助您厘清脉络、趋势,抓住变化中的机遇。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上海凭什么担当科创中心的领跑者?

成少败多、大把的钱打水漂,为什么投资依然充满诱惑?“气候紧急状态”!然而人们还在为“气候女孩”、《巴黎协定》争论不休·······无人配送成风口?当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红利退却,互联网从“高光时刻”掉入“至暗时刻”?“唯快不破”、“唯慢不赢”,科创到底要快还是要慢?成功预测有什么独门绝技?福卡智库走的是这样一条路······

两个40年:看清过去,洞悉未来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