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成风口?当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导读
人工智能让科幻电影走入寻常百姓生活中,但“无人配送”存在的负面影响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无人零售、无人驾驶到无人配送,“无人”概念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9月9日,中通快递的无人驾驶货车完成路测。在路测视频中,一辆4.2米的大货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不但能自动识别红绿灯及周围车辆,还能完成自动变道,就算遇上逆行车辆也能轻松避开。
就在人们赞叹中通的无人货车时,京东的配送机器人、阿里的菜鸟无人车早已在各大校园内派上了用场。
另一个电商大户也没有闲着,今年818,苏宁5G无人配送车在南京江北新区“上岗”运行,这也是5G技术应用在818物流配送环节的全国首次成功落地。
显然,无人配送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早在多年以前,各大互联网巨头已经纷纷着力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信息文明对于工业文明的替代方案。
美团曾成立无人配送事业部,意图打造以算法为基础,多场景应用的无人配送解决方案提供商。
而在基础设施的另一头,集中转和仓储为一体的物流园区也百花齐放,物流园区巨头普洛斯和物联网科技公司G7,联合蔚来资本出资组建了无人驾驶新技术公司,并且同步在自有园区内开放接口,为新一代覆盖各行各业的无人生产计划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而自2018年底百度将原本为“无人驾驶”开发的Apollo系统版本号从2.0迭代到了3.5,宣布将“无人驾驶”的频道拓宽,横向整合进入“无人配送”领域,实现干线物流、支线物流、终端物流等全物流场景覆盖,完成全球首次自动驾驶物流闭环。一个全新的无人配送概念图景便展现在了人类眼前。
可以说,一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前哨战役,正在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身边展开,首当其冲的就是目前消化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快递行业。
无人配送兴起的时代缘由
无人配送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行业,而各行各业的兴衰起落,都脱不开时代的发展。无人配送兴起的时代缘由有:
一是互联网购物的发展使得民用小批次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大。
电子商务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淘宝网”解放了无数中小商家卖货难、送货难的问题,整个交易行为简化为“需求——供给”的简单二元结构,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货品还是需要“快递员”来“跑腿送上门”。
从数据上看,我国物流行业的爆发增长基本和电子商务呈现同步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也伴随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得到了改变,大量农民工摇身变成了快递员,这也为无人配送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二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无人配送理论上的可行性。
无人配送看似简单,只是将人类的送货行动用机器人进行替代。
实则从技术构想到整体落地,都需要一系列底层技术来进行配套支持,其中所涉及的人才储备并非小型公司能够承担,所以业内头部无人配送服务商多集中在中国传统大型互联网企业,小型创业公司多为某细分领域技术的单一提供商,而非整合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三是消费升级带来的用户对服务升级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而对消费品的不断升级恰恰构成了时代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随之而来的即是用户体验和服务进步的螺旋式上升。
如果说消费升级还只是停留在对于消费品的质优价好的改进上,那么服务升级则是上升到了对用户心理和精神层面上进行深度探索的体验式消费,而无人配送正可谓对于拥有广阔基数的电商外卖消费者进行一次颠覆式的升级。
无人配送难以规避的问题
毋庸置疑,无人配送已经在展现出异乎寻常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亚马逊的无人机配送业务不仅有效释放原本在大城市中被占用的大量交通资源,而且经过摊销后的每台无人机成本据测算已经明显低于雇佣一名快递员所需付出的潜在成本,更不用说仓储、分拣、售后等配套支持岗位的巨大成本负担。
然而,如果只从注重效率的实用主义出发,那么凡事就大概率会落入一个巨大且不可知的“灰犀牛”困境当中。
无人配送虽然具有想象中的美好场景,但一些破坏性的缺点正在逐步浮出水面:
先是无人驾驶引发安全问题,不但造成了公众心理上不可弥补的创伤,也对无人驾驶的制度法规及权责归属问题提出了强大的质疑。
2018年3月18日,第一例无人驾驶事故引爆。事发时,有一名司机坐在驾驶员位置,但该车当时处于完全自动驾驶模式,49岁的赫茨伯格正推着自行车在人行横道外走,她被撞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之后不幸身亡。
再有无人配送易成为各类资本为追逐风口而疯狂炒作的热点,从而埋下风险隐患。
各行各业的资本一度对于无人概念呈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捧,曾经被热捧的无人货架概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据腾讯《深网》不完全统计,仅仅2018年下半年,就有超过50家无人货架公司瓜分了近30亿元人民币融资,但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靠炒作虚假概念最后不得不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由此可知,无人配送虽然看似花好稻好,但终究可以说只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种过渡阶段。
“无需配送”是未来?
从历史变革角度来看,工业文明将生产端到最终消费端的链条拉长,而信息文明则在逐步将这个链条粉碎缩短。
物联网更是从整体意义上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从而中间商被压平,物流被釜底抽薪。
以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将彻底更新,3D打印创新了生产方式,使得生产可以就地解决,无需多环节组装。支付宝、PayPal等移动结算方式也让消费方式能够随时随地开展。
如果从现有问题出发,从“配送”到“无人配送”,带来的是“人”成本的节省,但仍然无法规避“配送”所产生的问题,而倘若配送环节省去,“无需配送”崛起,将可能会成为一个新型爆发式的制度红利:
一是无需配送解决了因为“配送”引起的一系列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是当下社会舆论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整体需求已经朝着“脱离温饱,关注安全”的角度更进一步,人类从某种意义上,“安全”已经成为了当下的刚需。
二是无需配送实则是一种“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一种新型模式。
这和大众印象中的计划经济不同,无需配送不注重“计划”,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更多地去管理“需求”,这样既引导了先进生产技术往合理的制度层面发展,又不拘泥于单方面效率的提升。
三是无需配送将成为新一代社会架构的样板,试想如果将每个无需配送的独立村落、街镇、城市互相协调规划、统筹发展,那么整个社会将呈现一种“无为而治”的优化状态。
自古以来,大众的思维方式一直擅长在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渐进式改革发展,而缺乏一种从根本模式上进行颠覆。与其让“历史照亮未来”,不如让“未来引领今天”,人工智能是手段、工具、方法,而非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
无需配送将带来一番全新的生活场景:
生产上,商家不必再花大力气打造销售渠道、供应链,可以将更多的工作放在对于产品的思考上;
通行上,我们将不再为路途奔波耗损大量的无意义交通时间。将更多的“配送”工作交给互联网,让信息流代替人流。
生活上,经过管理精细化的娱乐体验也将“无需配送”覆盖进每一个人的日常当中,让娱乐不再成为商家炒作的产物,回归到放松人精神生活的本质上。
消费上,消费者因为商家和生产者的距离被缩短而能够更好的沟通,从而使得整体消费的体验提升。
对“无需配送”的想象和尝试,正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有价值和革命性的探索。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需配送”会更快更广的从各个层面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变革不再是一场正效应大于负效应的拉锯战,而会是全方位、大阶段、多广度的颠覆性提升。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今天我们正站在时代急剧变化的拐点上。如何对当下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握变化的脉络、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福卡智库大论坛《2020》或将助您厘清脉络、趋势,抓住变化中的机遇。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唯快不破”、“唯慢不赢”,科创到底要快还是要慢?成功预测有什么独门绝技?福卡智库走的是这样一条路······两个40年:看清过去,洞悉未来我们正身处12年前预判的这10大极限挑战中中美关系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中美关系三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