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种很爽的学习方法,被我Get到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持续力 Author 赞赏Scalers


学习大有学问

你真的会学习吗?


Scalers





能“看见”,就能“学会”

在清华大学的一门数学系数论课上,一位老教授正在授课,上课只用粉笔写板书,课程内容就是证明定理,一个接一个,全程“烧脑”。学生必须边听边想边记,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证明数学定理,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和技巧。教授很享受授课的过程,经常会说:“显然,我们有以下结论成立……”

每当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阵躁动。教授转过身,目光透过眼镜片,笑看着大家:“怎么?这个也不会?”我们摇头,教授微笑,踱到黑板另一侧,擦干净黑板,开始讲解“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又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来讲解,教授发现,这些基础知识也有学生不会,于是教授敲着黑板笑着说:“这些还不会,那我就救不了啦!”

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这是你的“显然”,却是我的“茫然”,我们同在一个时空,看到的却大不相同。

学习有点像登高望远。当我们站在百米高层远眺时,视野开阔,收尽城市天际线,这时候如果你对正在一层的人说:“你看那远处的天空与海面连成一片,你看那片树林郁郁葱葱,你看那朝阳落日云蒸霞蔚。”这些景色是多么“显然”,但是在一层的人却会一脸茫然,“哪有什么大海森林,我只能看到马路对面的大排档,还有午夜留下的一摊垃圾。”

于是,楼上的人对楼下的人说:“你再往上走几层看看,能看到大海吗?”楼下的人说:“看不到,我只能看到商场楼顶的空调。”“那再往上走走呢?”“啊,看到了一排海边的红树林。”楼上的人接着鼓励道:“你继续往上走,不要停。”楼下的人说:“不想走,太累了。”过了很久,楼下的人说:“啊!我上来了!终于看到大海啦!”

学习就是这么一个登高望远的过程。最开始,站在高处的朋友告诉你,他们看见了树林和大海,风景很美丽,邀请你一起看,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看不见,并不是因为你眼睛近视,而是因为你没有站在他们所处的位置。于是,他们的“显然”,就成了你的“茫然”。

站在楼下的你,看不到楼上的人看到的风景,只能去想象别人告诉你的样子。如果你想亲眼看到,就必须动身上楼。于是,你开始爬楼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位置,渐渐地,你的视野开阔起来,你开始看到和以前不一样的风景。等到有一天,你终于看到传说中的风景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站到了更高的楼层。这时候,你也会对楼下的人说:“快上来看看,风景很美,能看见大海。”

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不断“看见”的过程。不管你是在一层,还是在高层,都是在“看”,但是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世界仍然是那个世界,只有在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看到的景色才会不一样。一旦看到的不一样,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也会不一样。你在一层的时候,正好马路边堆满了前一天从大楼里清理出来的垃圾,地面上仍然有前一晚夜市残留的狼藉等待清扫。此情此景,你可能感慨城市好乱,无法再爱。但是当你在高楼远眺时,看见日出和云彩,看见红日磅礴,就会感觉新的一天,充满希望。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学会;所有的学会,都是为了看见。我相信,只要你能“看见”,就一定能“学会”。而所有的看见,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认识世界,又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毕竟我们处在世界之中。

关于如何学习,已经有太多书在讨论这个话题:怎样学习效率高、怎样学习效果好、怎样考试得高分……那么多的作品,可能把该写的都写尽了。大多数人通过学习这些书,以及持续练习,完全可以成为学习高手。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入不了学习的门,上不了学习的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缺少“看见”。很多困惑于如何学习的人,并没有看见一个事实:学习中能看见的风景,会随着学习的开展和深入不断发生变化。最开始可能是无聊且枯燥的,因为你只能看见马路边垃圾成堆;但是倘若继续走下去,最终会遇到豁然开朗的时刻,那时候视野打开,你会看见大海与树林,看见完全不同的图景,也会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而学习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因为不小心看见了破烂不堪的景色,看见了杂乱的施工现场,于是决定放弃,决定停止,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忘记了这只是世界的一处小角落。我们可以选择上楼,看见更多的风景,看见更完整的世界。而等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准的时候,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努力解决我们曾经遇到的问题。这些想法,就是从脑海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是“看见”以后产生的想法。

关于学习,已经有太多书讨论过。然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结合“看见”的原理,作者马上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我曾持续爬了很多层楼,去了很多地方,看见了很多风景。这些风景美不胜收,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去过,也未曾见过,希望把这些风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你,相信你也会想要看见,想要自己去看看。

这就是写就《学习的学问》一书的原因!

倘若这本书里关于学习、关于学会、关于“看见”的一些讨论与描述,触发了你的想法,让你萌生了“我也要去看看”的念头,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也会动身上楼,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到那时候,相信我们会在高处相遇,会有更多的故事。

毕竟只要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就一定能相逢在高处,共赏人生壮阔美景。


这本书讲什么?

《学习的学问》主要讨论学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但是相信你仍然可以在书中看到“持续学习”的灵魂贯穿始终,毕竟最初是以这个书名来策划本书结构和篇目的。

我们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学会,要穿越什么样的阶段,很多人没有概念。

最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学习的复杂性,认为通过几天突击就能学会学好,毕竟有些人当年读书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突击“踩线”过来的。

另一个极端是低估自己,高估学习的难度,会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于是不少人会唯唯诺诺,不敢想、不敢做,等年纪大了,工作时间长了,就再也不愿意学习了。

这两种心态,要么过于激进,要么过于保守。我们应该用“持续学习”的态度,找到正确的行动节奏,让学习伴我们终身。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调整学习的态度,打开学习的视野,站在持续学习一百年的视角来看待学习,这是本书第一章主要讨论的话题。

在我们重新建立了关于学习的认知之后,就可以进入学习的规划阶段,考虑到底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准备,这是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即具体讨论做计划的基本技巧,以及学习上可能用到的工具。

完成规划之后,我们进入具体的学习执行阶段。到底要怎么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们的脑海里需要有概念的积累。学习这件事情,只有你开始做了,才会发现别有洞天。当你真正进入学习阶段,就会发现好玩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体会通过文字来描述,也只是“挂一漏万”。希望大家能够身体力行,尝一尝“梨子的味道”。这是本书第三章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监控,如果方向出现偏离,就要及时调整,这是本书第四章的内容。

最后,学习的关键在于应用。学了之后,要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学会,能不能应用,这是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学会的标志在于,能不能用学习成果指导自己的认知与实践,从而让自己发生变化。

第一章

讨论如何打开学习的视野,站在百年大计的格局视角看学习。

第二章

讨论如何做好学习前的充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三章

讨论如何掌握三大学习关键,提升学习执行层面的硬功夫。

第四章

讨论如何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第五章

讨论如何学以致用以及如何检验学习成果,让学习落地闭环

这五章正好构成了学习的一个生命周期,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学会。学习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周期中,迭代前进,不断提升。
而当我们至少跑通了一个最小的学习正周期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打开,会很享受这样一个“增长飞轮”,以至于,你甚至有一种“我就想这样持续学习学下去,学他个一百年”的感受。学习的基本功,就是经历足够多的情境,才能有足够到位的收获和体会。只有我们沉淀了对生活与世界足够多的洞察,才能提炼升华出超越个体经历的学习能力。这时候,我们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扩展迁移、更能运筹帷幄,我们的成长道路,才慢慢开始打开。世界上有太多人在讨论如何学习,甚至学习已经变成了一门“学习科学”,卷帙浩繁。但是我觉得,你完全不必因此而感到迷茫。这就是学习的学问最深邃的奥义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交织成世界的多彩斑斓。具体而言,只要我们真正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那我们的所思所想所得,经验总结思考,就值得记录、值得分析、值得讨论,当然也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学习就像在知识的世界里自驾游。掌握了看导航与地图的方法,你将不惧怕去往任意一处未曾拜访的新城市。最后,假如《学习的学问》可以解决你身上关于学习的一至两个关键的困惑或者问题,带动你从百年大计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学习”事业,激发你开启探索学习之旅并小有所得。那我们相信,我们在未来一定有机会,一起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共同探索学习的学问,看见更大的世界。


新书首发福利

一套纪念装,详情如图,包邮,数量有限,卖完为止。

根据前两本书的经验教训,本次选择京东自营独家,物流速度快。

随书赠送贴纸表情包,名字叫《脑海里的小想法》,如果你脑海里有什么新想法,随时提交,重印可能会被选中更新。


限量定制套装

快快扫码抢购吧!


 

如果喜欢本文
欢迎 在看留言分享至朋友圈 三连

 热文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书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