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了噜,原来有效的复盘要这样做,微妙!
👆点击“博文视点Broadview”,获取更多书讯
在实践中,复盘还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只要是向自己学习,都可以称为“复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向书籍学习还是向他人学习, 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那终究是不够深刻的。从信息的视角而言,复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以调整后续的行为。
所以,复盘的价值在于,实践之后,能通过自我审视,将实践出来的成功经验予以固化,并对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整,从而将向自己学习的收益最大化。
正是因为复盘的这种特征,它才被广泛采用,不仅被个人用来自我学习,也被很多组织大力推广和实践,甚至形成机制和制度。而且,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运用复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探讨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盘之前,我们有必要大致地了解一下个人和组织 都是如何应用复盘的。
曾国藩和富兰克林可以说是中外广为人知的复盘实践者。正是他们的践行和推广,一方面让自己取得了非凡成就,另一方面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1. 曾国藩的日记和反思
曾国藩的人生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学会复盘开始的。因为正是他从理学大师倭仁和唐鉴那里学会了如何复盘,才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事实上,曾国藩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他的日记更多体现为流水账的形式, 直到碰到了倭仁和唐鉴之后,他才认识到,写日记最重要的是自我反省。
于是他开始效仿两位理学大师的方式,调整了写日记的重点。具体而言,他在日记中,把一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要仔细地过一遍,认真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深刻反省。而除了每日的复盘,每次遇到重大事件,他都会专门点一炷香,进行深度的复盘。
曾国藩能在当时贪腐盛行、浑浊不堪的官场中,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十年内连升十级,这应该和他坚持自我反省和复盘的习惯不无关系。
此后,曾国藩在 47 岁时曾被皇帝弃用,跌入人生低谷。面对如此重大的打击, 很多人或许会一蹶不振,但他却利用在老家的两年时间,对自己过往的人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反思。这次的深刻反思,更进一步让他大彻大悟、脱胎换骨,在重新出山后,他最终得以位极人臣。
尽管曾国藩的成功固然有各种原因,但和他能够不断自我反思和复盘,并调整和改变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富兰克林的“美德修炼计划”
相比而言,富兰克林并没有如曾国藩一般对每日言行进行记录,并深刻反思, 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复盘方法——美德修炼计划。
富兰克林梳理出了 13 项美德: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 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他为此制作了一本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每一项美德各占一页,他决定每一周对一项美德进行严密监视和自查,依次执行并持续改善。
富兰克林能够取得成功,成为国父级别的人,必然有各种原因,但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美德修炼计划”同样关系重大。正如富兰克林所理解的那样,复盘可以克服因为天性、习惯或者朋友、伙伴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从神经科学来说,之所以复盘有效,是因为它对于人通过行为获得的信息利用思维系统二进行深度分析、思考,再相应调整行为。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分析, 人的行为大多时候是由思维系统一所主导的,会有很多非理性行为及认识盲区。
在了解了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复盘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些组织一直在复盘,但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我以联想为例,谈谈复盘容易出现 的问题。
从信息的视角来说,复盘是人对刺激信息做出复杂反应的过程。在本章第一节中我们探讨过,做出复杂反应的关键是人的思维系统,即复盘时人是如何思考的。联想复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在思考的点上。
1.联想是如何复盘的
陈中所写的《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一书中介绍了联想的复盘方法论。因此,通过这本书基本可以看到联想是如何进行复盘的。
书中提到了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的这样一句话:“复盘至关重要,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要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
尽管书中并没有谈到柳传志具体是如何把事情想清楚的,但陈中通过书中的 一个章节,详细地介绍了复盘的步骤:回顾目标、结果比对、叙述过程、自我剖析、 众人设问、总结规律、案例佐证、复盘归档。在书中所附的联想复盘方法论,尽管 与上述步骤有些差别,但基本相差不大。
看完上述介绍,你或许会有些困惑:复盘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这有什么问 题吗?
其实,这就涉及我前面所提到的“复盘的重点并不是批评、批判,而是应该聚焦如何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并最终取得成功”。或者说,复盘的重点不是聚焦问题所在,而应聚焦问题解决。
联想复盘方式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聚焦问题,而不是聚焦问题解决。
2.聚焦问题与聚焦问题解决的区别
尽管我大致分析了联想复盘方式的问题,也提到了聚焦问题和聚焦问题解决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容易理解。而且,聚焦问题和不足,也是大部分人的思维惯性。因此,我再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别。
1990 年,美国营养学专家斯特宁夫妇受联合国“拯救儿童会”工作人员邀请, 前往越南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当时在越南 5 岁以下的儿童约 65% 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
由于联合国提供的经费有限,当地的政府也同样贫困,所以并不能给斯特宁夫妇提供太多支持。尽管如此,但当地政府要求在六个月内解决问题。其实在斯特宁夫妇介入之前,越南当地的很多专家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没有很好的解 决方案。
既没有资金,又没有资源,而且整个团队基本上只有斯特宁夫妇两人。此外, 越南当地的专家努力多年,问题依然存在,似乎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出人意料的是,斯特宁夫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确实没花费多少资金和资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通常来说,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聚焦问题是什么,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再研究解决方案。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问题一目了然,问题背后的原因也不难寻找。因为当地经济贫困、资源有限,儿童吃不上高营养的食物,继而导致了营养不良。而对应的解决方案则是提供资金、提供资源,让孩子们吃上高营养的食物。
然而,正是这种常规的思路,导致了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斯特宁夫妇却反其 道而行之。他们不去研究那 65% 的儿童为什么营养不良,而是研究另外 35% 营养良好的儿童。他们想知道,那些儿童为什么营养良好。
斯特宁夫妇和工作人员一起走访了当地的四个社区,寻访到了 6 个极为贫困 但孩子依然营养良好的家庭。然后,他们仔细观察这 6 个家庭如何准备食物、如何 烹饪、如何享用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家庭都有些共性。
比如,这些家庭会对稻穗里的小虾、小蟹、小蜗牛等悉心收集,配上番薯叶一起混杂在给孩子们的饭里。此外,这几个家庭喂养孩子的方式都是“少食多餐”, 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肠胃每天能够容纳和吸收更多的食物。
斯特宁夫妇认为,就是这些共性使得那 35% 的孩子尽管家庭贫穷,但不会营 养不良。于是,他们将此方法提炼并复制到了其他家庭。在项目第一年结束的时候, 项目招募的 1000 个儿童有 80% 都获得了充足的营养。而这种改善营养的新方式也 在越南的其他 14 个村庄得以复制。此后,这种方式被在更大范围内复制,一共影 响了越南 265 个村庄里的 220 万人。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受?你应该会被斯特宁夫妇的智慧所折服。但你或许也会提出疑问:这和正确复盘有什么关系?其实,在这个故事中,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聚焦问题”和“聚焦问题解决”两种思路的巨大差别。
简单来说,如果聚焦问题,人会很自然地首先关注“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 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原因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上述故事中此前很多越南当地专家的思路。而你应该知道,顺着这种思路,做再多的研究,问题都是无解的。因为问题的根源就是经济贫困,很显然,当时的政府没有能力解决贫困问题。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聚焦问题解决,把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儿童能够营养良好”上,此时我们就会关注到“为什么大家都经济贫困,却有35%的儿童营养依然良好”。他们做对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找到营养良好儿童做对的原因,进行提炼、推广,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聚焦问题和聚焦问题解决的巨大 差别。
而回到复盘上,过于聚焦问题,我们就会一直思考行为过程上哪里做得不好、 哪里做得不对,并对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进行分析、批判等,试图改进。但就越南的例子来看,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哪里做得不好、不对,而是整个行为都是不必要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复盘,除了复盘行为是否正确,还需要复盘行为的必要性。
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复盘呢?
对于不同的目的、场景,我们应采用不同的复盘方法。比如,你完成了某个小任务后,利用空闲时间琢磨一下哪里不足、哪里可以改善,这就是一种复盘。如果你每天以日记的方式进行复盘,记录每天的收获,审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也是一种复盘。
如果你对某个重大事件进行复盘,就需要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结合此前的内容, 我尝试将系统的复盘方法归纳为八步:审视目的、回顾目标、回顾过程、评估行为必要性、探索其他路径、寻找亮点、确定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调整方案。
对于上述步骤,尽管部分内容此前已有所提及,但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再进一步相对详尽地予以阐述。
首先,就前两步而言,审视目的和回顾目标,粗略看来,二者似乎相差不大, 实际上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目的是相比目标更底层的视角。
举例来说,在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案例中,对于此前的专家来说,解决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是目的,而寻找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的原因则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也是达成目的一个手段。如果我们仅仅回顾目标,不审视目的,那很可能就不去思考“寻找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的原因”这个目标是否正确。
复盘时,如果我们先从审视目的开始,就可能发现某个阶段性的目标完全是不需要的。
其次,回顾过程是复盘中必要的步骤。回顾过程,不仅需要针对过程中的对错进行复盘,而且需要先复盘过程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其他路径可以达成目的。
这样复盘的原因,同样在越南儿童营养不良的案例中有所体现。在斯特宁夫妇介入前,已有越南当地的专家进行了研究。此时,如果复盘的焦点在于“研究的过程有什么错误”,那很可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研究的过程和结论都是正确的, 但研究的方向是错误的。不是行为中存在什么错误,而是行为本身就是不必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先评估过程的必要性。
在此种情况下,复盘的人很可能难以接受。因为这意味着前面的付出全部白费了。但恰恰是这种层面的复盘,才能真正带来价值。很多人不是没发现错误,而是已经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很久,难以回头。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属于沉没成本。我们在复盘和思考时,应该摆脱沉没成本的束缚。
当然,我们也不是单纯否定某种行为的必要性,而是需要同时探索可以达成目的的其他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前面的努力白费了,但你依然可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
再次,在复盘行为过程中的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寻找一下过程中的亮点。
如果在复盘行为过程中的问题之前,先寻找一下过程中的亮点,既有助于让复盘更容易,也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一方面,先从亮点开始,会降低复盘的内心压 力;另一方面,一件事完成后,尽管会有不足,但往往也会有不少亮点。通过复盘找到亮点、强化亮点,并通过重复形成习惯,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收获。
接着,确定过程中的问题,必不可少。
在前面的复盘步骤完成之后,我们同样需要确定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常规 复盘中所必须做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然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聚焦对人的批评上及责任的追究上。
复盘的核心和重点,依然是“我们哪些事情做好了,我们就会赢”。复盘的目的不是寻找错误和追责,而是为了能赢。
最后,复盘的重点是落实到行为的调整上。
在进行了前面的复盘后,最为关键的是,一定要落实到行为的调整上,否则 一切的复盘基本上就是一种无用功。当然,这并不容易,即便如曾国藩这样的大人 物,面对错误,即使复盘对自己展开深刻地批评之后,也会不断地重复再犯。
所以,这里说的落实到行为的调整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次重复和强化。即便暂时无法落实到行为的调整上,但只要坚持复盘,那也比不复盘要好。无论如何,复盘一定要有落实到行为调整上的意识。
本文节选自《可复制的学习力:关于知识、行为和思维学习的原理和方法》一书,欢迎阅读本书了解更多学习方法!
▊《可复制的学习力:关于知识、行为和思维学习的原理和方法》
章方秋 著
既有深度的理论探究,又有丰富的案例支持
希望它能让你走出学习的误区,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
本书基于信息论的视角,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出发,带领读者深度和系统地认识学习和学习力的本质,并基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从硬件、软件、方法三个层面,详细解构学习力的构成,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可复制的学习理论模型。与此同时,作者深入研究了包括孔子、王阳明、富兰克林、曾国藩、巴菲特、查理・芒格、埃隆・马斯克、张一鸣等古今中外数十位高手的学习方法,用案例论证和阐释了这套学习理论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为读者揭秘了高手是如何成长的。
发布:刘恩惠
审核:陈歆懿
热文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