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客茶会】理工科出身的人今天修习阳明心学何故困惑多?
【总第42期】
理工科出身的人今天修习阳明心学何故困惑多?
去年11月在本公号发过一篇《听熊十力先生评王阳明和曾国藩培养人才的不同成效》,谈及自己加入了导师和同学们的致良知读书群,每天再忙,都尽量挤时间跟读一点王阳明的著作。算下来,这一学习活动至今已很认真地坚持了近200天。开始学习时常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喜悦,特别是“持志如心痛”、“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等警语,感觉都是自己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懵懂意识到却又总结不出的,所以读时甚觉走心入脑,反复揣摩思考加深认识,更坚定了继续力行之的决心和信心。
阳明先生书法
阳明先生书法
但是若说在进一步研读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那是假话。事实上,有时读不下去,甚至还萌生过跳离的冲动。在此坦言这种学习状态和心理,就是想请各路专家和同学们给把把脉,至于把脉后是给予当头棒喝还是温柔点拔,你们看心情……
在对的时间、地点遇到对的人,据说感情的产生是如此。而一种理论对于一个人能产生多大影响,想必也与此人学习该理论时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已有知识背景不无关系。今天的人,接触阳明先生及其心学前,先已见识了离我们更近的毛泽东所建树的文治武功的高峰,或许还领教了“两千年来以哲学方法研究佛法第一人”的熊十力先生的新思想――他晚生王阳明几百年,见证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从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如进化论、现象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因而能够洞见阳明心学的不足,并有所发展。没比较就没有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遇见阳明先生,虽有惊艳敬佩,却不太容易直接跪服、无条件信奉,就像身处阿尔法狗打败全球一流围棋棋手、人工智能是否将掌控人类已成为社会话题的时代,一个人若看见那装满了一栋楼的人类第一台计算机ENIAC,固然不免惊叹它的伟大开创意义,却也未必再会热情地钻研它的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熊十力先生
此外,任何理论都有它产生的现实背景和适用范围。阳明心学诞生的背景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尤其朱子之学,更成了儒家文人猎取功名的必经之途;整个社会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准则,导致文化窒息和各种社会弊端丛生。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把悟道成圣的责任返回到个人,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崇尚个性化的经济社会,重拾阳明心学反倒是借其内凝、收心的效用,约束人们的自私行为,匡治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培养对社会的担当精神。但不能否认,它对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新知,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帮助不大――事实上,可能还有阻碍作用,因为阳明心学专注致道德良知,而忽视实用知识的价值。想想看,对于立下大志而急需通过科技创新以实现理想的人来说,天天依照阳明著作向内心求索,能有多大收获呢?会不会也会像阳明格竹七日致病而无所得啊?!
阳明格竹图
提起这个格竹,不免令理工科出身的人更加疑惑。阳明先生那样坐在亭子上对着竹子,静坐冥想,苦思竹子的道理,想不出竹子的道理,不反思自己方法的错误,竟然还能理直气壮地得出了“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的结论!算他天纵奇才,真能够从外向转向内心另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可是我们今天知道,被他否定和放弃的道路,并非真正不通。西方在17世即出现了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的思想,从此,实验性观察成为认识自然,科学创新的一大利器,它与古典时代即有的演绎推理传统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以此反观阳明的格竹活动,起于静态的感性直观;直观不足,继之以主观玄思;思之无果,就歇手作罢,转向内心的道德追求,并断定德性之外无知识。中国哲学的这一强烈伦理学性质,不能不说应为中国古代科学没能够进化到近代科学负有很大责任。最有文化的士大夫将中国最高的智商、最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最古老的教育传统,几乎全部放到了“求圣”与“修身”之上,而未能就如何从外在世界、对象上获得客观、准确、细致、深入的知识找到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种照亮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巨著,不会出现在古代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牛顿却从掉落的苹果开始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思考需要借助工具……
还有一个阅读阳明心学著作的困惑,就是像我国古代其他圣哲一样,阳明先生所用词汇(概念)随手拈来,完全不加定义。既无准确的定义,那读者只能在相对之中测度其意。没有准确的定义,就不可能有准确的概念;没有准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一切都只在混沌之中。读这样的著作,对系统受过科学训练且习惯于逻辑思维的理工科背景人群来说,真是十分摸不着头脑。对于他所说的“心”、“性”、“命”等术语,不由自主地到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找相对应的术语的含义,好费劲,还不一定对路……
每当这时,就想放下阳明著作,将目光投向生生不息的外界。例如,早有专家指出,与佛学与心学等倡导的向内深凝心性一样,观察威严而沉默的宇宙及其无言的律动,常令渺小的众生产生难以言状的严肃的感动,因而也有助于形成对人生的热情、谦虚和求知态度等。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与群星同样的元素构成的,所以过去只有得道高人通过内观才能理解的“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等深奥论断,如今借助关于外界的科学知识,一点也并不难理解。正如《易》曰:“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不是吗?
这张图片展示了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的进化过程
先坦白到这里。你们出招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