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5痛批用户隐私泄露,数据安全该何去何从?

看懂君 看懂经济 2019-05-25


文 | 看懂君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期而至,“信息泄露问题”成为315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但是仅一年内,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层出不穷。AcFun900万条用户数据外泄;前程无忧的195万条用户求职简历泄露;圆通快递10亿条快递数据被售卖;顺丰快递3亿用户数据被兜售;5亿条华住旗下酒店客户开房数据被出售;万豪集团5亿名客人的信息被泄露... ...网站、酒店、快递公司等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以上数据,足以看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今年315晚会点名曝光高科技灰色产业链,企业通过智能机器人打出大量骚扰电话;还有企业通过 " 探针盒子 " 来搜集附近用户的电话,从 APP 中获取用户隐私信息。


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服务我们,但是如今本该服务于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却乱象丛生!对于3.15晚会此次曝光的科技猛料,大家对此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看懂经济」邀请几位专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文舒

公共事务观察人,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新技术呼唤新的法律规范!相对于个人信息应用的日新月异,隐私保护立法明显地粗放、落后了。如果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比作最新型的防弹衣的话,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条款及其司法解释只能算是古代的“护心镜”,其他“部位”如信息采集规则和范围、同意的方式、被告知和访问的权利等等通通保护不到。


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信息采集和处理是必要的,基本没有经过法律的审视,而取决于商家的需要。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


希望这次3.15曝光能让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趁个人信息非法处理“黑产业”尾大不掉之前,尽快出台细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律规范,建立合适的行政监管和法律救济框架,加大对非法获取、处理个人信息的打击力度,让不知情的信息采集、未授权的信息处理和非自愿的广告营销逐步消失!



苏文力

阳光保险助理总裁,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数据隐私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做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利益平衡。基于时代的变化,需要重新界定隐私的范围,明确相关数据的产权和使用规则,通过客户授权,让个人数据可以跨企业使用,促进社会整体收益最大化。


我曾经在《重新认识隐私》文章中提过,金融机构自身服务客户所产生数据的信息量和维度非常有限,只有结合客户在其他公司留下的活动信息,才能够比较真实全面的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当客户申请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可以请其提供授权,允许使用其在其他公司所留下的数据。那些具有良好信用的客户,为了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一般会愿意将自己在其他公司活动的数据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信用状况不好的客户,出于隐藏自身风险状况的考虑,则不会愿意提供相关信息。


随着越来越多客户选择提供自身数据并获得价格优惠,剩下不提供信息客户群体的整体价格就会上升,将驱使更多具有良好信用的客户选择提供信息。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进行,大家必然会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愿意通过数据证明自己具有良好的信用状况。金融机构经过客户授权使用涉及其隐私的数据,不但给客户带来价格实惠,也带来金融信用环境的改善。



陈沛

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今年315晚会曝光了通过机器拨打骚扰电话的问题,以前还曝光过垃圾短信问题。其实,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都做了迅速处置,广大用户也并不买账。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总能死而复生?


这是因为,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背后的广告主,需要持续吸引更多用户注意,从而转化成商业收入。由于这个利益一直存在,才驱使不法分子努力获取个人隐私信息,不断推出了垃圾短信、iMessage垃圾信息、骚扰电话、机器拨打电话等性价比更高的通信形式,满足营销需求。


所以,应对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如何引导实现更有价值的商业营销行为?应该遵循“发送主体权威、用户明示许可、随时自主拒收”3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对发送企业进行认证,逐步淘汰违规企业。同时在发送信息时要先征得用户许可,还要保证用户能随时自主拒收,确保选择权,保护用户免受侵扰。



刘新海

《征信与大数据》作者,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目前在国内呈现了一种这样的奇特现象,大家常用的手机接到的电话大部分都是骚扰电话,从早到晚,节假日也接连不断,不胜其烦,甚至很多朋友不接电话,改用微信联系了。主要的原因还是大量个人基本信息的泄露被用于商业目的来谋利。这种过度的利用个人信息进行市场营销和商业推广,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个人信息保护从法制到监管都在加强,但是这种骚扰电话问题还没有得到改善,数字经济时代带给消费者空前的福利同时产生的空前威胁,国家层面应该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来应对这种已有和潜在的风险。




黄文伟

副教授 《一句话理解法律:学法律就这么简单》作者,看懂经济评论作家


人工拨打营销电话,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拨打三五百个。用机器人AI拨打电话,成本低下,且一天能拨打五千个以上,造成骚扰非同一般。


香港地区《非应邀电子讯息条例》规定:执法机关(电讯管理局)可向自动拨打电话的人士或机构发出《执行通知》,要求有关人士或机构在指定限期内纠正。如违例者不遵从《执行通知》的规定,不遵从执行通知,执法机构将开展调查,并可以启动施加罚款的法律程序,第一次定罪:最高可罚款10万元,第二次及其后定罪:最高可罚款50万元,如属持续罪行,可处每日罚款1000元。


香港对自动拨打电话规制和处罚,很值得内地的立法参考。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制止这类自动拨打电话的营销行为。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有好的想法,就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吧!


看懂经济热文   点击即可查看

1、华为:自有操作系统,我们准备好了

2、去英国也能到处扫支付宝了!

3、利率并轨成关注点,利率市场最大变革即将来临

4、从小唐借钱看巴塞尔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

5、上海二手房市场“寒冬”依旧:降价成“标配”,一套房子降了120万才脱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