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之眼下的多维现实
前言
《蜻蜓之眼》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徐冰先生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艺术历史上第一部仅依靠网络影像视频剪辑成的一部电影,电影中呈现的全新视觉体验让我们在看到他人日常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平时的样子,对人性和社会都有着相当的感触和思考。
《蜻蜓之眼》走进腾讯是腾讯CDC与深圳大学隋丞教授策划的观影活动。
活动期间,策划团队把现场变成一个摄影棚,记录下观影的过程,与观众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以此致敬《蜻蜓之眼》
《蜻蜓之眼》
1.2 视觉演绎
Concept expression
如何把《蜻蜓之眼》中多时空的事物提炼出来,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是视觉演绎一大难题,再次翻阅预告片时被其中的视觉语言所吸引,影片经常出现的一种类计算机视觉语言,人事物被线框捕捉,圈出并注释对应的信息。
这个视觉语言有趣的点在于通过描述人事物的信息来呈现画面。是否可以通过此类表达影片的世间万物?为此,我们尝试将一些图片内容进行视觉的转换。
散点透视的排版布局,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事物合理地摆放在一起,以此陈述不同时空的现实。
— 主题字
早期的监控显示分辨率并不高,影像上的时间码等文字内容均以点阵字为主,为此主题字体采用点阵字的方式,在12x13一个方阵里,以点砌出字体形状。
— 活动KV
观察的视角不应局限于某一处、某一个方向,通过文字符号的表达结合记忆中的影像,发挥想象力去构想每个人心目中的《蜻蜓之眼》。
视觉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对《蜻蜓之眼》有了更深的理解,影片不只讨论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网友对于《蜻蜓之眼》的热议,显现出了大众对于互联网时代下个人隐私安全、法律与规则等多角度话题的关注。
而按照常规的活动设计内容,与观众的触点无法直接“刺痛”观众。需要重新定义活动的目的。
— 目的 2.0
除了影片的观看,更重要是把观众卷入情境中以达到共情,引导其进行思考并讨论。而寻找能触碰到观众心底的线是我们设计流程的重点,「这不只是一场观影会」。
— 观众与《蜻蜓之眼》的碰撞
活动视觉以「呈现多时空的现实」表达,那可否借由《蜻蜓之眼》的手法,把观影的过程记录下来,呈现真实的反应,「捕捉多时空的现实」。
— 幕后实况
为了确保活动现场的真实感,包括徐老师在内都不知道流程里会有这一环节,现场布置了5个机位,从观众入场就开始拍摄记录。
影片开始15分钟后,所有机位拍摄的画面回收完毕,团队进入紧张的制作状态,按照预设好的流程,我们需要在40分钟内完成影片的制作,并且预留10分钟检查导出,10分钟导入U盘送到控台处待观影后播出。
挑选素材以及剪辑影片,再手动加tag的工作远比我们预期的费时,以致差点无法如期把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
——————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