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CBD的高楼盖得越多,城市烟火气似乎就越难被看到。有没有这样一种媒介,可以通过设计介入,来唤醒更多平凡和珍贵,重塑人情关系?深圳大学视觉传达系的谢志鹏、刘江萍、陈晓曼三位同学,试图用毕业设计作品《植物房客》来回答这一问题。该项目同时还获得了“2022黄河奖-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设计赛道的优秀产品设计方案奖第一名。今天,腾讯设计特别采访了方案类作品中唯一的学生团队,和他们聊聊《植物房客》是如何用设计实验走进城中村连接人情,又是如何以植物为媒,打开社交新模式。本文约33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先戳视频,一睹为快👇大家好,我们是植物房客的「3883号房客」!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三人都来自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院楼就位于白石路3883号,而且为了这份毕业设计,我们又在那里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时间准备,所以也算得上是那里的房客了吧。开始前也顺便给《植物房客》做个简单介绍:项目基于文化传承与保护命题,以植物为媒介,试图将中国邻里热情互助的人情社交模式与现代城市社区氛围营造进行融合,增进中国淳朴人情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为什么选择「城中村」为背景?主要基于个人感受及研究目的。《植物房客》作为毕设选题,第一步就是定位选题背后的现实意义。从个人经历出发,我们深刻地感受过城中村对大城市高节奏、高密度生存压力的调和作用——深大附近有个城中村社区叫“桂庙新村”,它和旁边的南山CBD楼群对比显得低矮又破旧;但因为生活成本低、交通便捷等优势,它又是深圳兼具超高人气与烟火气的代表。从研究目的出发,城中村是都市中极具代表性的人文聚集地之一,相对来说能更好地通过研究探索如何用设计延续人际互动,从增强城中村居民城市认同感的过程,实现改善相对冷漠的都市环境的研究目的。为什么会以植物作为交换媒介?城中村内的植物与居民有多层隐喻关系,同时植物可以刺激社交。城中村内的植物除了基于观赏,也有出于食用及药用等目的。而且这些植物大多不拘形态,野蛮生长,生命力顽强。植物装点生活也迫于生活,适应环境也不惧环境的真实写照,正是万千城中村居民的现实缩影。同时,这些植物大多数都有吉祥的寓意,如在富贵竹上挂红包、元宝等,容易引起关注和开启话题,可以刺激陌生邻里人情往来。此外,它们还能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移植再生,所以也可以作为低成本的社交货币使用。《植物房客》解开了哪些公益难点?获得认同感、鼓励平凡中寻找惊喜与创造不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社会关系裂变,也导致邻里普遍缺失沟通,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偏低。通过对城中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提出了“以植物为媒”的低门槛社交方式,配合设计改造和包装,消融城市居民交往的第一层坚冰。《植物房客》也是一个鼓励居民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惊喜、创造不同的项目。我们设计的互动流程可以让随机的居民、随机地选取植物为道具,一步步引导他们用馈赠与祝福表达对陌生人的善意。我们不多干预,只作记录与传递。你们设计了很多辅助交换的“道具”,它们分别承载了什么内容?人情收据本、龙鳞装书籍、《植物房客报》这几个都是我们的亮点设计。人情收据本——这是我们最满意的一个设计。费孝通曾说,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所以我们找到了居民生活中的常见媒介——收据本,并重新设计了内容布局。用这张小小的凭条,连接72个关于捐赠者和交换者的故事;借助人情收据本“借”与“还”的互动,搭建两个陌生人之间跨时空的人情联系。△滑动查看更多细节《植物房客》龙鳞装书籍——礼簿和功德榜是传统的人情记录载体,而且很多城中村居民也都保留了中国人不吝问候,有来有往的社交惯性。所以设计出既能连接二者,又能够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的活动流程很关键。我们从传统龙鳞装的装帧结构中找到了破解方法:等面积错开,层层叠盖,袒露部分是检索信息,内页部分是具体资料。以一本龙鳞装书籍承载起72位居民的具体故事,也完整保留了这次人情贡献记录。《植物房客报》——这份报纸在内容上编排了详细的项目介绍和流程记录;功能上它也作为书籍的外包装纸,起到保护和辅助说明的作用。而“提线式”携带的包装灵感则来源于手提粽子、礼盒等生活场景,我们力图用视觉唤起原汁原味的人情社会印象。此外我们还增加了种子卡这一互动形式。埋到土里就能发芽,简单易上手,也是希望种子卡能进一步鼓励大家分享绿植,体验种植的乐趣。听说这本书夹带了一位成员的“私货”?哈哈哈是的,在故事最后。题目是《帮儿子做作业》。来源于我(志鹏)和我的妈妈亚娥,它与前面的71个故事都不同。妈妈负责了72位房客的全部人像绘画。这种淡化技法,甚至略显“狂野”的画风有种莫名的生动感,将城中村居民众生百态的特点浓缩再现,这恰恰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我们无法精准拿捏的。除了画画和照料植物,妈妈还给这次调研帮了不少忙,最实用的当属“搭讪技巧”传授,比如对那些长相略显“潦草”的植物,“这都能种好,真厉害!”就远比硬夸“长得好看”这类话术更让人舒坦与信服。说一件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请看我们的第22个故事:隔楼浇花。住“握手楼”是大多数城中村人的标配,家在深圳岗厦村的王玲也一样。有次王玲回老家长住了一段日子,回到深圳后发现家里的石竹和龟背叶竟依然长势喜人。后才巧遇对面楼的岑大姐才知道,多亏了她的“举手之劳”,植物才免遭“灭顶”。“开花了,一起赏。”虽隔着两层铁网,但这也是握手楼专属的浪漫。你们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身边的人又提出过哪些评价?对个人来说,简单总结为对自身认知更清晰。这个项目教会了我们两个道理,一个是要出门实践才见真知,另一个要以引导者的角色把事情做好,比如这个项目的核心是服务和调动居民生活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直接介入。一部分交换者:我有闲有兴致,你有植物和故事,这种活动再办十场也不嫌多!另一部分交换者:感动于自己的故事也有人在乎,愿意继续参加这种既有仪式感又有意义的活动,为城市增添温暖。导师廖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