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关于加快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附下载链接)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突然意外坠落!2人身亡!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妙语连珠、顶级吐槽,网飞这新片真是怼人教科书
Original
Douban编辑部
豆瓣电影
2021-03-01
收录于话题
#真实记录
50个
还记得去年的颁奖季吗?
《1917》势不可挡,《寄生虫》杀出重围。
《乔乔的异想世界》《婚姻故事》也成功分走一杯羹。
然而在漫长的奥斯卡战线中,有一部口碑傲人的黑帮史诗,几乎陪跑了整个颁奖季。
集齐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三位影帝的
《爱尔兰人》
,奥斯卡10提0中。
这部厚重苍凉、匠气十足的“教父2.0”,就这样结束了它的颁奖季之旅。
年近八旬的
马丁·斯科塞斯
坐在偌大的颁奖礼堂,望着更年轻的电影人发表他们对艺术、对这个产业的看法。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感叹,属于老马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虽然《爱尔兰人》抱憾而归,但马丁带着老一代电影人不灭的情怀与风骨,始终在路上。
他们迎着崭新的气息,却也从没放下对“旧”的执念。
怀旧主义
,似乎成了这些导演的大多作品,心照不宣共享着的内核。
伍迪·艾伦曾用一部
《午夜巴黎》
,畅想了一场黄金时代里“流动的盛宴”。
而马丁也为他的城市纽约,拍出了一部充满怀旧质感与文人精神的纪录片——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 弗兰·勒博维茨 / 马丁·斯科塞斯
首播: 2021-01-08(美国)
集数: 7
单集片长: 30分钟
网飞出品,豆瓣
9.1
,外媒夸上天。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丁第一次为纽约拍摄纪录片。
早在七年前,他就以杂志《纽约书评》五十年的发展为线索,拍出了一部揭示纽约浮沉历史的
《争鸣五十年》
(The 50 Year Argument)
。
而这一次,马丁找来了自己的多年好友、毒舌的公众演说家
弗兰·勒博维茨
(Fran Lebowitz)
。
《公众演讲》里那个又A又飒、侃侃而谈的西装女子,曾给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丁为弗兰拍摄的纪录片《公众演讲》
在《假装我们在城市》里,她再次携手马丁,穿梭在
纽约
的大街小巷,发表自己辛辣独到的见解。
从如今纽约客逐渐同化的生活方式,到曾经危险与乐趣并存的七十年代;
从现代人对灵感的漠视,到对城市艺术那些繁荣岁月的追忆。
跟随着弗兰的脚步和马丁的摄像机,我们也得以去捕捉那些仍残存着的、这座城市“旧”的灵魂。
那么,弗兰·勒博维茨究竟是谁?
美国作家、评论家、公众演说家、业余演员。
她曾在马丁的《华尔街之狼》里有过惊鸿一瞥的短暂亮相。
也因讽刺幽默、一针见血、阴阳怪气的评论风格闻名,被称为
“当代多萝西·帕克
”。
弗兰无疑是个有趣又有境界的人。
她从小就喜爱读书,但非常讨厌数学。
对于自己挂了6次的代数科目,她直言:
“第一次学就觉得学不懂,也没兴趣去懂。”
因成绩太差,她曾辗转多所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从高中辍学,去往纽约生活。
初来乍到的弗兰为了谋生,零零散散地做过许多杂活。
她曾帮学生写论文、当过清洁工、跑过出租车司机。
后来陆续产出了一些影评书评,被慧眼识珠的
安迪·霍沃尔
(《访谈》杂志)
相中。
安迪和弗兰
在杂志社工作的几年,弗兰有机会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打交道。
她见证了先锋理念的相互碰撞,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写作素材。
在七十年代
文化解放
浪潮的影响下,弗兰也培养起了特立独行的个人氛围与风格——
穿上西装,指间夹一根香烟,走遍全城大大小小的酒馆。
弗兰好友、摄影师Peter Hujar镜头下的她
弗兰最妙的一点,在于她对生活的不妥协。
当所有人都被日常琐事磨平了棱角、蚕食了激情,她却始终保持愤怒,
对一切都“充满了各种看法。”
作为一个低产的作家、“高产的”演说家、全职的杠精,弗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愤世嫉俗。
有人让她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回答道:
“我绝不使用‘生活方式’这个词,这就是我的描述。”
——浑身都散发着一股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与臭脾气。
被问起待在纽约的原因。
“如果我能想到另一个地方,我早就去了。”
她承认自己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但又表示不是“不好的”那种自命不凡。
其他人拼爹、炫富、秀文凭,而自己只是喜欢否定不同意见、对别人的决定指指点点。
很多人被她气得暴跳如雷,她四两拨千斤地回击:
我说这件事人们该这么去做,又不代表我真的能做什么决定。
如果你认为我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事,你气我那还算合理。
但如果我真的能作出任何改变,我自己从一开始就不会愤怒地提各种意见了。
“我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意见太多,却没有权力。”
杠精的严密逻辑
她也拒绝使用手机。
因为在她看来,那些被手机主导的现代人,生活还蛮可悲的。
她曾在第七大道上遇到过一个骑单车的孩子。
那人一只手在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一块披萨在吃,仅仅用胳膊肘控制着单车。
完全就是在挑战极限。
他的注意力全都在手机上,当然没注意到路过的弗兰。
差点被撞到的弗兰觉得难以理解。
因为她每天都很担心,怕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
但这个骑单车的人,却相信他不会出任何事。
而就算是不发短信、不吃披萨、不用胳膊肘汽车。
弗兰表示,自己也不会疯到在第七大道上骑单车。
她觉得很神奇,纽约街头每天竟然没有几万人被撞死。
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几百万人里,只有自己会看路。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弗兰说,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事。
接着她和马丁谈起从前的纽约。
那个时候的街头有很多讨厌的人,但大家都遵守着一个默认的规则:
“当两个人迎面走过时,各自朝旁边让一让。”
所以一天结束时,所有人都还活着。
很匪夷所思对吧,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哪里谈得上稀奇呢?
可事实是,现在的纽约人,能做到“让一让”的,真的少之又少。
他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抱着旁若无人的态度、封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对此,弗兰真是气得不行。
所以有时她会故意等那些人撞过来,然后迎着他们不爽的眼神,轻飘飘地说一句:
“酒店大堂里竟然还有别人,惊讶吧?”
现在的纽约人,对生活、对他们脚下这座城市的敬意太少了。
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这座城里还有其他跟自己一样,在“生活”的人。
那些人不是观光客,他们也需要每天赶往各种地方。
赴约、纳税、喝糟糕的咖啡。
在擦肩而过时,他们值得你那一秒的注意力。
“这个城市里真的是还有其他人的。”弗兰咬牙切齿地提醒道。
“假装我们在城市吧。”
《假装我们在城市》,正是从弗兰的个人角度来看今天的纽约。
这部纪录片一共七集,每一集都围绕现代生活的一个方面展开,
艺术、交通、健康、职场
等等。
但两人的对话很自由,拍摄场景也是跟随着弗兰的脚步随意移动。
其中最有趣的,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里的
纽约全景模型。
这个模型占地近10000平方英尺,总耗资高达67万美元,完美复刻了当时纽约城的每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它于1964年建成。
那一年的纽约,作为
世博会
的主办城市,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而如今,这个城市充满灵性的边边角角,却在被“不看路的人”忽略。
比如地面上创意十足的铭牌、涂鸦、小广告。
比如消失在时代广场的咖啡馆。
取而代之的,是可笑的临时休息椅,和丑到家的假植物。
在弗兰和马丁絮絮叨叨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弗兰对这座城市的不满。
但这一种不满,也是带有温度的。
正是因为热爱、因为对这座城市还抱有期待,才会花心思去关注那些令人不满的地方。
“抱怨有用吗?没有。”
但还是要抱怨。
因为这座城市值得。
因为这座城市在未被剥夺它的浪漫灵魂前,也曾热烈地发着光。
虽然在这部纪录片中,大多时候弗兰都是在针对如今纽约的种种问题,作出尖锐又幽默的评论。
但在那些轻松的话语里,我们能感受到的,还是她对过去的纽约那一份沉甸甸的怀念。
这个城市如此,电影业又何尝不是这样?
快餐文化崛起,很多人失去了鉴赏艺术的耐心。
胶片在被遗忘,老一代电影人在被迫退场。
市场成了主导者,视效大片占领全球,文艺电影夹缝生存。
但庆幸的是,电影人的精神不死。
《寄生虫》的导演
奉俊昊
,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说道:
“在我学电影的时候,有句话我熟记于心。
‘最私密的往往就是最有创意的。’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马丁·斯科塞斯。”
当时全场的人都齐刷刷地起立鼓掌,向马丁致敬。
那个在姆爷表演时一脸“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老马,不好意思地起身,对大家挥了挥手。
两代电影人遥遥相望,老一代的梦被传承,新思想也破土萌芽。
艺术的力量,生生不息。
*本文作者:吃吃
这个专治装X的天后太猛了,敢得罪半个娱乐圈!
春节档准备就绪,我的钱包已经捂不住了
烂番茄100%好评!这部黑马新片,将征服奥斯卡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