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央视出品,这部8.9分的国产良心,每一集都震撼人心
我在故宫六百年
导演: 梁君健 / 张越佳编剧: 司徒格子 / 梁君健 / 张越佳
主演: 曹志雄
首播: 2020-12-31(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50分钟
在清宫内务府记载中,每年春秋两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给墙壁和屋顶除杂草。
直到今天,也需要工人定期上房除草,以保证房顶免遭破坏。
有意思的是,不同宫殿的房顶上生长的植物也不同。
乾隆皇帝退休后的居所——皇极殿的屋顶,就一直是地黄生长的沃土。
不知他本人是否知情。
金黄色的琉璃瓦,一直是故宫的象征之一。
然而,还有一种特殊的瓦片就少有人知。
这种瓦片如冰糖般薄透,反光时具有珍珠般的光泽。
而且整个故宫,只有养心殿正殿后檐上,使用了它。
这种瓦片,是由海月贝壳制成。
瓦片仅有0.1公分厚度,像冰糖一样半透明,非常利于采光,曾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然而,故宫古建部的工作人员寻找多年,也没能找到符合养心殿复原要求的海月贝壳。
和瓦片一样,遍布宫殿屋顶房檐上的彩画,同样可以阻断风雨的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
今天的游客可以欣赏到彩画的美,却很难想象它背后繁复的工序和独到的技艺。
由于使用了大量贴金工艺,故宫建筑上的彩画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康乾时期国力的富足。
因为一部电视剧,为人所熟知的延禧宫内,还保留着清宫第一烂尾楼——灵沼轩。
遗憾的是它还没来得及建完,清王朝就覆灭了。
如果灵沼轩当时建造完成,在它的地下一层,可以透过玻璃欣赏水下的金鱼。
那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水族馆。
灵沼轩具有罕见的西洋建筑风格,它所使用的瓷砖,也是远从德国进口的。
值得玩味的是,清王朝早已灰飞烟灭,而这个德国的瓷砖企业,直到今天还在运营。
故宫大量的木结构建筑背后,是一群技艺高超又低调的木匠师父。
在木匠眼中,修过角楼是可以回味一辈子的荣耀。
1975年进入故宫的木匠夏荣祥,参与了两座角楼的修缮。
角楼的木构件种类和数量极其庞大, 修缮过程往往要拆装上千个构件。
每个构件都要编号,修好后还要原样组装回去。
养心殿是康熙之后的权力中心,距今已有450年以上的历史。
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这里也是个处处藏着故事的地方。
2015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养心殿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随着修缮的进行,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连皇帝都不知道的秘密。
竟然有人敢在“万岁爷”头上,修豆腐渣工程?!
养心殿后殿的屋顶拆开后,椽子都是直接钉在正脊檩上。
而原本这种单檩的脊,上面应该有一条扶脊木接洽椽子。
谁能想到在“万岁爷寝殿”的头顶上,还有人敢做这种偷工减料的事。
在养心殿墙下的透风砖里,还发现了一百年前的“漂流瓶”——
一张戏折,戏折上记录了那张宫廷“戏曲春晚”的节目单和演员。
可能是当时演出结束后,有人拿累了,便随手把戏折塞进了墙缝里。
这随手一塞,就是一百多年。
故宫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馆藏文物。
古建部的工作人员每天穿梭在游人如织的故宫中,巡视查看古建筑身上的大病小灾,并制定出维修方案。
在维修养心殿屋顶的扶脊木时,人们发现养心殿屋顶的金丝楠木脊檩上,有绘于明代的彩画。
有人推测嘉靖年间,养心殿是当时热衷修仙的皇帝,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第一次将养心殿用作住所的,是明万历皇帝。
宅男的他在这间宫殿宅了将近30年,几乎没怎么出过门。
近30年不上朝的他到底在养心殿干些什么,历史学家仍然没有定论。
紫禁城中,金黄色的琉璃瓦保护着木质的屋顶、飞檐。
也使得整片建筑流光溢彩,典雅富丽。
为了找到质量上乘的琉璃瓦来替补残缺,工程管理处考察过国内多处,还保留着传统玻璃烧纸技艺的地方。
元代,朝廷在北京门头沟设置琉璃局专为皇家供货。
明清两代,紫禁城的很多琉璃也来自于此。
直到今天,中国最好的琉璃技艺仍继承自这里。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建成。
一代代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人逝去了,宫殿还在。
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
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
六百年来,这里遭遇过雷击、火灾和各种自然侵蚀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