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谢这些坚定的教育“面孔” 温暖了我们的2019

教育部新闻办 明教育 2023-02-19

每日教育· 悟

致敬!他们,是教育最闪亮的“星” 。



他们把一辈子献给教育事业

初心不改

他们坚守在三尺讲台

无怨无悔


他们中有人民教育家、楷模

也有普通老师

他们用爱撑起学生的一片天

他们用心编织孩子的未来

爱国奋斗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这些2019年的“教育面孔”

让我们一起重温




她是“人民教育家”

她是“最美奋斗者”

她是“改革先锋”

她是于漪

从教近70年

她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

奉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

人物小传

于漪老师大学读的是教育学,工作刚开始教的是历史,半路出家改行教语文,靠的是勤学苦练,才百炼成钢。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他是“人民教育家”

他被媒体誉为“《资本论》研究权威”

他是卫兴华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60多年

在生命的最后

他说——

“我还在燃烧呢!

人物小传

卫兴华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60多年,年逾九十,他仍担任博士生导师,并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被学界称作“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


他是“人民教育家”

他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

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他全程参与新中国刑法立法工作

他的一生都与刑法相关

人物小传

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对学问矢志不渝的追求。1951年,高铭暄从北京大学毕业,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自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任教以来,他一直从事刑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时代楷模”

他是“布衣院士”

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

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

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

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

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

人物小传

卢永根院士从教60多年来,始终将爱国奋斗精神贯穿教学科研和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一生至诚至真的执着行动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忠实履行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他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2017年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


他是“时代楷模”

他是孩子们的“校长爸爸”

他是陈立群

他用“师者”的爱心和责任

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注入时代精神

为边疆地区孩子点燃梦想与希望

人物小传

2016年,陈立群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支教期间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并资助100多户苗族贫困家庭,足迹遍布台江县所有乡镇。从教近40年,他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立群曾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8年中国教育十大人物等称号。


她是“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

她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她是李吉林

她用爱与信仰

写就儿童教育人生

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人物小传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李吉林老师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她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儿童带出封闭的课堂,让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生活画卷。她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他是“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

他是“中国好人”

他是“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他是叶连平

一个人干好工作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坚守岗位

而这位老人,做到了

人物小传

叶连平是一名年过九旬的退休教师,仍活跃在教学一线。62岁,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因为难舍热爱的工作,他动情地哭了。退休后,只要有代课机会,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72岁,他在家里义务办学,免费为乡村儿童开设英语课堂。从事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义务补课的他,牵头创办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用数十年坚守诠释着“行为世范”的内涵。


他隐姓埋名捐助学生二十多年

离世后终被知晓

他是汤淳渊

他用爱编织着善良

用默默无闻的奉献

点亮了一座城

人物小传

早在1995年3月,当时担任南通工学院副院长的汤淳渊无意中听说一个名叫石洪英的学生家里很困难,就暗地里资助这名学生。他通过邮局每月给她寄100元生活费,署名“莫文隋”。因为不想公开身份,汤淳渊资助石洪英时却从不曾与她见面。石洪英几次按照信封的地址来寻找,发现并不存在工农路“555”号,原来,“555”号其实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则是“莫问谁”的谐音。直到今年7月12日晚汤老离世后,他的事迹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她是独臂老师

却身兼老师和保育员

她是杜秀兰

扎根大山

教书育人数十载

把青春芳华献给了大山里的讲台

用一只手撑起孩子们一片天

人物小传

杜秀兰6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右手手臂受伤感染导致截肢。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业,而是坚持读完了高中。17岁开办幼儿园,为幼儿园和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杜秀兰说,除了文化知识,她最希望带给孩子们的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上课问一声好,放学互道再见,早已是她和学生之间的“约定”。34年来,杜秀兰老师教过的孩子有上千名,把大半生的青春芳华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他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他用10年的时间作出老师的承诺

在最北的严寒里

诠释出坚守的力量

他是王忠雷

和妻子于晶一起

在祖国最北的希望小学

呵护着孩子们的梦想之花

人物小传

祖国最北的希望小学——北红村希望小学,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学校距离县城130多公里,冬天最冷的时候能够达到-50℃。王忠雷、于晶这对85后夫妇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忠雷来到这里时,村里还没通水通电,晚上只能靠点蜡烛识路,更别提手机信号和网络了,交通也极为不便。老师们走了一个又一个,他却劝说爱人一起来工作,把父母也接来这里。全家三代五口人一起扎根边疆,留守在严寒之地。


时代的年轮

点亮他们的精神

感谢这些坚定的教育“面孔”

温暖了我们的2019



-END-


相关推荐


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

面对下一代竞争力的培养,教育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莫言: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奖励学生的14种艺术

耶鲁跟踪40年研究!揭秘1-14岁孩子成长密码


精选原创


遇见  | 一所让孩子学习上瘾的学校

唯有读书是包赚不赔的投资

《乌合之众》为什么畅销  因为乌合之众一直都不少

所谓成长,就是经历。所谓卓越,就是经历非凡。

从星辰大海到高山荒原,我们一直无畏向前!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教育部新闻办明教育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