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让教育令人如此抓狂甚至绝望?
这么多年来,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都困顿在各种的教育问题之中。虽然我自己在生命中一直欢喜问题的出现,视问题为人生精进的契机,但这么多年来,我最怕,甚至忌讳深究教育,尤其是父母之于子女的教育问题。
每个人在现实中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能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原因。
之所以如此,绝不是因为体制和社会的束缚,而是这些问题如同寄生于人体内的癌细胞,常规之法无力撼动,更无力清除。我相信,包括我们今天在线挑战自己的各位父母,都是敢于向自己癌细胞开战的人。也许会有疼痛,也许会遍体鳞伤,身心俱疲,甚至绝望,但我相信,雾霾散去,度过黑暗,阳光一定会出现。
我坚信,敢于直面教育问题和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我习惯称为死磕自己的人。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坚韧而强大的身心修炼,更需要深谙人性和与之博弈。我不喜欢,更不希望只盯着问题的表面,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底层的系统。因为,只看问题的表象,我们往往陷入到无解的深渊之中。
说起教育的问题,好像人人都能长篇大论,什么“不爱学习、不爱锻炼、痴迷游戏、唯应试、唯分数、过度竞争、冷漠、近视……”只要说这些问题,总有罄竹难书的感觉。但我今天不是说这个,上面我也说了,我不喜欢、不愿意这么说,更关键的是这么说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死盯问题的根源,要深挖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那教育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人出了问题。人怎么出了问题?哪里出了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我认为中国当代是没有真正的教育家的,或起码还没有真正够得上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和我上次课(《教育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给大家分享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真人。“求真知、做真人”不仅是包括父母在内所有教育者的追求目标,更是义务。但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完全陷入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境地,而且衡量成败的标准非常片面、功利,甚至庸俗。
先论是非,再论成败。是非,我的浅显理解,有时就是事物的本质。“先论是非,再论成败。”这句话和我们常听说的“做事要先确定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是一个意思。在我看来,这种思维是真正的高手思维,是直击本质的思维。包括教育在内,任何行业,任何组织,任何人,如果我们想做好,想永续经营,我们都必须先弄清本质,然后才能去思考成败得失。
本质,就是对万事万物根本性进行的探索与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的深入思考。众所周知的《教父》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用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命运不会相同“。其实,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就是对本质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本质,大体说来就是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属性(即事物出现的根本原因)、问题的根源和问题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由此,我们思考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人,对吗?这个人是谁?是学生,是孩子对吗?要让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是不是我上次分享说的,教育要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健全人格,并能终生学习的完整的人?这和陶行知所说的“真人”,和蔡元培所说的“德智体美”四有新人都是一致的。这不能说我有多么有见地,也不能说DE的教育多么牛,这是我做了本质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不管在哪里,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教育之所以有如此之多、如此之尖锐的问题,根本上是我们太功利了。如果不能把附在教育表象上的各种功利浮尘擦去,我们无法真正解决根本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根源,我认为至少有两点最为主要:
其一是追求的目标出了问题——追求了不该追求的东西,放弃了最不该放弃的东西。用北大周其仁老师的话说,就是“想要的东西太多,但信的东西太少。”
这里有两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孩子,在他四年级的时候我就带着,用他父母和同学们的视角看,这个孩子太优秀了,每次的考试都是年级的第一第二名。但实际上,孩子的妈妈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考第三名及以下。到孩子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由于生病两天没能去上课,最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上课,家里甚至用了骗和打的方式都没有用。孩子的爸妈找了我多次,我说你们要理解他不愿意上学的内心,一定是上学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上就不上,又能怎样?我们慢慢引导,总比孩子最后身心精神出问题好吧?父母一开始不理解,不答应,也不相信。即使不去上学,在家的作业也一点不能少,甚至比在学校更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愿意和我沟通,跟我出去,后来就把自己关在了家里,谁也不见。再后来,我就听说,这个孩子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另外一个孩子,也是我亲自带过多次的孩子。孩子上学的成绩不好,更不听话,在学校里经常和老师对着干,在家和父母对着干。最严重时,孩子离家出走很久,父母采取了各种措施,最后这个孩子竟说要亲手杀死自己的父母。有一次,孩子的母亲从孩子那里得知,“除了和付老师说话他能听懂,你们都不懂我的话。”于是,孩子妈妈找到了我,我于是飞到了孩子身边,其实不复杂,就是我们不尊重孩子的内心喜好——孩子特别喜欢美术绘画,但其父母和老师都认为不务正业、成绩差的孩子才喜欢美术呢。还好,孩子的父母特别开明,听进了我的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个孩子后来就没有继续上学,但在其喜欢的美术绘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认为比那些所谓的专业美院的大部分学生好太多了,这个孩子现在已经成人,我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他。正向、积极且成就感满满。
我用这两个正反不同的例子表达同一个问题,对正确目标的认知与追求。我们想想,真正的爱是什么,是不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不是对孩子的喜好和特长予以尊重?如果说教育伟大,这不就是伟大吗?
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二,我们无视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即真正的教育必须尊重生命生长的规律,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有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生命教育,如果教育背离了生命生长的规律,那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什么好的教育。工作的原因,我多次去欧美西方国家学习考察,看到我们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西方孩子的水平有如此之大,我实在无法理解。高大上的伊顿公学、惠灵顿不说,就说近期我去过的一个国家吧。去年12月,我去新西兰考察,在一个毛利人的原始部落所在区域的河流漂流中,我遇到了两所学校的学生也在水上训练。这两个学校的孩子,一个七年级,一个八年级,百余名孩子,没有一个近视的。就这一点,就让我这个自以为几乎走遍全球的人惊叹不已。
看似近视只是身体上的差异,其实这背后突显着我们对生命生长的尊重,凸显我们在处理生命生长与教育发展关系上的认知与水平。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近视、不爱动,沉迷游戏,但我们忽视了孩子生命本能的诉求。哪个孩子生来不好奇,哪个孩子生来不好动?只是,我们自以为是地把生命好动的本能给扼杀了。这不怪孩子,只怪我们成人,尤其是父母。
在尊重生命生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在教育上应该重视的事情。有人经常问,甚至经常有老师问我,“什么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我的理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学习者(孩子)真正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发展规律。这里的“势”就是就是真正教育的方向,是规律,也是教育最应该遵守的道。教育中,如果孩子不爱学习,学习痛苦,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需要深挖根源,方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不同场合,刚才好像也讲过,很多痛苦和失败的根源往往在于没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其实是最应该是先看透教育本质的这群人,恰恰死死地禁锢在了表象之中。有人说,看透本质对人的要求太高了,需要能力支撑。看似能力有限,看似无奈,但究其本质,是内在的那颗心出了问题,是底层的信念系统出了问题。
抓到了功利,其实还没有到最底的底层,教育问题的最底层是人性出了了问题,是心出了问题。用佛法的言语说,我们被“贪嗔痴“控制,我们活在了“常见“和”断见“之中。我们对分数、对升学的追逐几近疯狂,殊不知,应试和升学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是生命的更小部分。而且,从高分到好学校,未必能有好工作,更不能保证一定获得幸福美满的好人生。表面的逻辑似乎通顺,但“高分-好学校-好工作-好人生”经不住推敲。对分数、升学的相信,如同这句话一样。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被很多学校张贴在墙上,被很多教育者挂在嘴边,我也很喜欢。但这句话更多意义上是口号,甚至是骗人的口号,只不过,喊着喊着,骗着骗着,连我们自己都相信了。
万千法门,系于方寸。
“道力所限,要靠愿力突破“。愿力就是誓愿的力量,也就是付诸于行动对愿望的追求。由此,我想到了这次特训营我们同学的作业了,第一次还好,只有两人交错了地方,晚了点,但都交了。但第二次的复盘作业,应该有六七个人没有按要求提交。你做作业是给我做的吗?是被DE逼迫的吗?还需要我们来催缴作业吗?
好的教育就是唤醒,但再好的教育也唤不醒装睡的人。
不怕醒的慢,就怕你装睡。死磕自己,说到底一定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爱人也不能代替自己。死磕自己,在我看来就是自己向自己的癌症动刀。群内有同学说就是向自己的懒癌开刀。如果只是懒还好,懒是科技的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就怕我们对癌痛产生了免疫,不去开刀或没有方向的乱开刀。
到底是什么让教育令人如此焦虑和绝望?我认为就是我们在喧嚣和功利的裹挟下,不愿或没能力去直击本质。没能力还好,最怕的是不愿意直面本质。这种人,其实就是我刚才说的装睡的人。
改变教育,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人生,更要从自己,从自己的心开始。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度。内心不自醒,佛陀对你都没辙。
有缘我们才遇见,如果没缘,估计也遇不到,或是遇到了也很快就会分别。
备注:本文根据作者2020年3月21日在“卓越父母特训营”线上直播分享录音整理而成,有删减。
图片来源:DE未来训练营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