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会玩游戏的父母,让沟通从游戏开始
今天跟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是心理学家,擅长通过游戏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2021年第35本书
本书对父母非常值得一读,能改变你跟孩子的沟通方式。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为什么要用游戏孩子沟通
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与鼻涕虫和树木不同,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进行的。有些学习只要人活着就会自动进行,但许多学习则在游戏中发生。人类的童年期越来越长,为的是可供游戏的时间可以相应地越来越多。游戏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孩子爱玩游戏
游戏是孩子向成人学习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就像幼狮们从厮打当中获得的学习一样。不同的是,人类世界的儿童们不仅学习相互争吵,也学习和谐相处,过家家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当孩子对世界和自己开始形成认识,他就会变得自信和成熟。
游戏也是一个孩子学习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甚至与别人重归和好的方式。黑猩猩喜欢在同伴的手掌上搔痒,特别是它们刚吵完架的时候。所以,游戏的第二个意义可以归结为满足人类对亲密情感与关系的无尽需求,这对人类来说格外重要。
游戏对儿童的第三个意义,可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就是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过得不怎么顺心,回到家里,他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给你。他们可能把学校的遭遇唠叨一番,更可能的是迁怒他人;他们或者把自己锁在屋里,或者非闹得大家都要以他为中心。
但他们也常常诉诸于游戏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也许他们坐在电脑前,轰炸外星入侵者一阵子;他们也会打电话跟朋友聊聊,但这已经是大孩子和成人的方法了。他们也可能表演起上课的情形,但这一次,他们变成了老师;通过戏剧,或者复述,他们得以回到故事现场,但这一次,是孩子掌控了故事的进展。表演可以让他们进行情感疗伤。
难熬的一天过去之后,将自己托付给安静的故事书,或者痛快地打一场激烈的网球,也是有效的办法。
人们在玩有些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如蒙猫猫、捉迷藏。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
那些心灵遭受过严重伤害的孩子,会花很长时间沉陷在孤寂和无力的情绪里,而少有甚至没有时间,来自由地游戏。
如果孩子不能运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被坏情绪淹没,乱发脾气。他们可能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到处顶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则会躲进房间里,把所有的情绪出口都统统封堵起来(双目无神地看着电视,强迫性地不停换台)。他们看起来无精打采,了无生气。这一类情绪症状经常被大人忽略,因为“安静”的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但这种情绪可不好受。
参与孩子,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信,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我们如果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们的游戏。
加入孩子的世界
我们大多数大人蹲下来与孩子游戏时,表情还是有点紧张,身子还是有点僵硬。既然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那么我们就需要学习怎么能让自己开心一点。当我们与孩子的联结断裂时(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的事实),游戏是帮我们重建深层联结的最好桥梁。我们必须准备好,别无选择。
孩子仍然需要大人在有些时候一起游戏,这才能实现游戏的全部意义。刚开始和孩子玩,对大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但只要下定决心,多加练习,你就能行。它会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既然孩子总是以游戏来维持关系、疗伤和建立自信,那么对大人来说,当然就应该义无反顾地陪孩子游戏,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向孩子伸出援手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大人说话和思考。想在每分钟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戏,就好比要控制大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若是根本不陪伴孩子游戏,也就好像同一个大人整天在一起,但整天都不说一句话一样。
以下列举的这些情况,孩子更需要大人的主动参与:
· 当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联结时;
· 当孩子不能自发地、自如地玩耍;
· 当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些变动,如:上幼儿园、弟妹出生、有亲人离婚或死亡等;
· 当孩子处于危险时。
游戏,也是为父的责任
“如果男人跟孩子连话都不讲讲,他们就会不是人了,而成了吃东西的赚钱机器。”
父亲是男人,也是双亲之一。不幸的是,他们被训练成为男人,而非父亲。男性化的磨练有些反而成为扮演父亲角色的累赘,尤其是在做游戏时,以及深层情感交流的方面。由于缺少锻炼,男人们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有心而无力,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喜欢这种无力感。
在打斗游戏中,父亲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对象。历来的研究已经一次次证明,与爸爸摔跤、拳击,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只要不太过火。例如,常和父亲打闹的男孩,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做父亲的擅长活跃气氛,把婴儿抛到半空再接住,在节日庆祝中活跃气氛,这些都很重要,都是孩子们需要的。不过,父亲仍然也需要和孩子保持普通的日常互动。
父亲,更宽泛地说就是男人,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需要父亲们发挥传统意义的特长,也就是诸如打斗之类的体力游戏。孩子还需要男人们能拓展能力,有更多花样,拥抱、安慰,过家家,越多越好。
建立联结
杯子与联结
儿童心理学家总在谈论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但是父母们对这个概念仍是一头雾水。我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的探险活动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对于那些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与此相对照,那些没有获得安全依附感的孩子,或是焦虑、粘人,或是退缩并自我封闭。不论在哪里,他们可能都找不到安全感,即使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身旁,也是如此。他们没信心去尝试新经验,即使去了,也可能只是鲁莽行事,他们身上不具备真正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杯子快要空了,甚至已经空了。
杯子被爱心、关注和安全蓄满的那些孩子,确实是幸运儿。小小的不安可能会让杯子洒出一些水,难熬的一整天也可能把杯子几乎倒空,但他们的照顾者随时都会把杯子蓄满。等孩子长大后,只需要想想照顾自己的大人,就能把杯子蓄满。事实上,有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从朋友那里,从生活兴趣中,从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自己蓄满他们的杯子。
日常生活里的不安和挫折,疾病、事故和创伤,都会将孩子的杯子倒空。对孩子打骂、严加处罚或者不予理睬,只会使他们的杯子空得更快。
如果大人用冷漠或者虐待,将孩子的杯子打破,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杯子的裂口如果太大,就很难再往里加水了,这时,父母就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抚慰好这颗稚嫩却深受伤害的心灵。或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
杯子破裂了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杯子里空空如也,所以他们看上去也是一脸的冷漠和空虚。他们心不在焉,或者变得非常忧郁,也可能充满恶意。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坚持多年,表现在细微的日常互动当中。
学会打闹
大多数打闹对抗游戏的问题是:强者总是胜利,弱者总是放弃或者受伤。虽然有时孩子会自己想出办法来避免这些问题,但还是常常需要大人的参与,才能确保游戏顺利进行。没关系,我会提供一些基本规则。
以下是我归纳的十大规则:
提供基本安全。
发掘任何可以联结的机会。
寻找一切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抓住每个机会,处理情绪的旧伤。
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
仔细观察。
让孩子赢(一般情况下)。
当有人受伤或不愉快时,立刻停止。
不可以强制呵痒。
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别跟孩子动真的。
活跃的体能游戏的益处
不是所有的体能游戏都要对抗或打斗,有一些游戏就是简单的攀爬、摇摆、或是跑来跑去。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这类游戏,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获得足够的体能游戏的机会。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如果不能自由表达情绪,那么孩子或者把情绪封闭起来,为长大后的各种问题埋下祸根,或者就通过其它形式间接发泄出来。
游戏力可以帮助孩子找回表达情绪的自由,避免因压抑情绪、或者不当发泄情绪而造成的潜在恶果。不表达情绪或者不当表达情绪,都意味着孩子被困在了无力和孤寂的塔楼当中。拥有自信和联结良好的孩子,不仅能使自己快乐地玩耍,而且能通过语言、行动、或者主题游戏,让情绪得到直接释放,让大人知道他们的感受。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情绪的释放通常是因为再也控制不住了。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深夜或者发烧时,会表现得更情绪化。看守情绪的卫兵疲惫了、生病了,因此情绪便趁机跑了出来。他们之所以会为了膝盖擦伤而哭一小时,是因为:既然已经开哭了,那就顺便把以前累积的情绪也哭出来好了。当某一情绪强烈到无法被压住时,就会连带引出其它早就伺机脱逃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一阵大笑转眼就可能变成满眼泪水,反之亦然;这也就是为什么爆发的愤怒通常会引发一长串过去的故事,而与眼前的争斗对象却关系甚微。情绪一旦开始发泄便很难控制,这也就是有些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安抚。
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这些情绪,让它们自然地表达出来,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眼泪流完,结果会使每个人都好过一些。
讲故事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加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亲密的联结,才能有健康的情绪表达。我们可以自己哭泣,但是在别人肩膀上哭泣的治疗效果却更好。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不要让孩子回房间自己哭,也不要让他们自己哭到睡着。虽然陪他们哭、帮助他们释放孤单和悲伤的情绪,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但是,这些情绪是不会因为我们把门关上就消失不见的。
不管是接受孩子的情绪,还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情绪,都非常之难,因此也难怪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哭,软硬兼施地使尽各种办法,从哄骗、贿赂,到吼叫、威胁,不一而足。
不仅仅是哭泣和发脾气才困扰大人,孩子过于兴奋或者活跃也会让我们很烦。这也许是因为声音太吵,或是担心孩子会打碎一些珍贵的物品。如果可以,就和他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扫他们的兴。等他们整天在家里懒洋洋地走来走去时,你就会怀念他们儿时的充沛精力。跟他们一起享受快乐吧!对你,对孩子,对你们的关系,都会有益。
发脾气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有时候,孩子在做手工、写作业、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自然就会发脾气。而发完脾气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间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务,从而发挥出更多创造力,并取得更多成就。孩子发脾气时确实像是暴风雨来临,但是,这场暴风雨却冲开了无力感的大门。如果他们不能表达受挫的沮丧情绪,或者因为发脾气而受到处罚,那么挫折感就会继续干扰他们的快乐,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需要我们做到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喋喋不休地问问题和指手画脚地出主意。正如李伯蔓所说:“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能够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孩子,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么即使是要坚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会知道:自己在经历心灵的黑暗时刻时,是不会被抛弃的。”
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完全被情绪淹没了,没有自制能力。这时候,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最好在他们踢不到的地方)。我们也许需要先到门外去休息一下,等冷静下来后再回来。我们希望孩子能知道,他们的强烈情绪并没有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他们内心中任何可怕的感觉都可以与别人分担,包括强烈的挫折感。
由于大部分发脾气的情况都发生在全家外出时,因此我建议他们出门前问问孩子:“你今天希望怎么进行?”语气要随意轻松,而不要带有讽刺。“我们要回家的时候,你觉得我怎么做比较好?”“哥哥们想要做你不能做的事情时,你希望我们怎么帮忙?”五岁的男孩可能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但至少他可以从中知道,你在考虑他的处境并且在努力让他一起来解决问题。
我自己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发脾气:在情况即将失控时,我就兴致勃勃地说:“看来现在必须要有人尖叫。是我来,还是你来?”或者:“大家都有点不开心了,我们来开个‘哈哈大会’吧”。“哈哈大会”是大家先假装笑,后来就会真的笑出来。或者:“你敢跟我来一场‘拇指决斗’吗?”类似这些傻乎乎的话可以帮助大家恢复心情。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在游戏时光中,捏造一些好笑的“不行”,让孩子与这些假装的限制一同游戏。我同一个名叫乔安娜的小女孩做游戏时,编造了很多“不可以”:不可以笑,不可以两脚站立,不可以呼吸。当她破坏了规则,我就会气得连路都看不清,因此抓她时总是摔倒。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现有付费课程
①
②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②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③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